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的质的研究设计.pdf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的质的研究设计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形式的质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随着以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简称 CMC)和 Internet 技术的迅猛发展,协作学习已经打破传统课堂的“围墙”界 限。目前,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Web-ba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 WebCL)已成为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解决“协作”问题是基于网络 的协作学习研究的关键。通过文献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 研究大多数是从宏观的技术层面探讨“协作”问题,而极少数从微观的活动层 面加以探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存在多种不同的类 型。运用单一的方法对所有活动进行设计是不适宜的。因此,为了保证基于网 络的协作学习设计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划分基于网 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类型。 为了深入探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类型,我们运用质的研究方法, 在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查工作。 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 实验学校以及广东省信息化示范单位,其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广东地区乃至全国 范围都走在前列。自“九五”以来,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 项目,如: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 究” 、全国“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中央 电化教育馆的专项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等。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产生了 系列的科研成果,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教学实验基地,东风东路小学 的领导对教育科研非常重视,很愿意与高校研究者合作。为了科研的需要,我 们也经常在这所学校进行教学观摩和调查活动,对这所学校的基本情况非常了 解。为此,经过协商,该校领导同意我们开展此项研究,并表示非常愿意支持 和配合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以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教学实验班 为单位,探索与分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类型,对深入基于网络的协作 学习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教学实验班进行 实地的个案研究,采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从教师和学生 两个视角对网络协作学习活动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网络的支持作用等方 面进行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类型,从而丰富和发 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协作学习活动类型的划分提供一种 新的思路。 (二)实际意义 正确划分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类型,是设计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 动的基础和前提。不同的活动类型,其设计方法也存在差异。本研究运用质的 研究方法,试图在分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网 络的支持作用等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类型,从而 加深教师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认识,为教师设计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提供 科学的活动类型参考,使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设计更具有针对性。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已经广泛应用于美国、以色列、德国、英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尼日利亚等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国内 外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进行积极探索研究。 (一)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1. 国内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为全面把握目前国内有关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我们对中国期 刊网所发表的有关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 47 篇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并对电化 教育研究 、 中国电化教育等核心期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发 现目前国内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但是总的来 说仍然处于理论论述阶段。国内有关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以“综述性 质”和“教学设计”为主。 其中,在“综述性质”类的文章中,它们几乎都是论述基于网络的协作学 习的理论基础、特点等相关问题,而且很多是引自外文文献,对基于网络的协 作学习自身理论体系的探讨较为少见。 在“教学设计”类的文章中,以“模式策略的设计”文章偏多,而“学习 环境的设计”文章较少,“学习过程的设计”文章则没有。而对于基于网络的 协作学习模式策略的设计研究也大多停留在教育经验的水平或是引自国外的文 献资料,并没有结合本国教育教学实际加以验证。因此,已有的研究成果还不能 很好地为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 国外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协作学习的研究与国内相比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无论是在理论探 索还是在系统实现上都相对系统和深入。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外涌现出一批知 名的协作学习专家学者,如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Slavin, R.E.)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 D.W. & Johnson, R.T.) 、肯塔基大学教育学院的嘎斯基(Guskey, T.R.)教 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 S.)教授等。特别是约翰逊兄弟,他 们对协作学习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协作学习的研究中。其中以计算 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 CSCL)最具有影响力。第一个 CSCL 研究团体成立于 1991 年 (Koschman,T.,1994) ;第一个国际 CSCL 会议于 1995 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的布 卢明顿市(Bloomington)举行;1996 年 Koschman 提出 CSCL 是教育技术的一 个新范例(Koschman,T.,1996) ,与传统的 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 、ITS(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智能 教学系统)等在对学习的理解、教学的理解、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核心问题上 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种种事实表明,CSCL 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自从 第一届以 CSCL 为主题命名的国际会议召开以来,此后的 1997、1999、2001、 2002、2003 年会议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举行(1997 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 OISE;1999 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2001 年在欧洲的荷兰马斯特里希特大学; 2002 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2003 年在欧洲的挪威卑尔根大学和奥斯陆大 学) 。每一届 CSCL 会议都围绕不同的研究议题展开,极大地推进了 CSCL 的发 展。网络协作学习(WebCL)可以说是 CSCL 的深入发展,二者有着紧密的联 系。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CSCL 的发展可以反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 动向。 为全面描述目前国外有关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现状,我们对 19972002 年 CSCL 会议所发表的 208 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注:由于没有查 找到 CSCL1995 和 CSCL2003 年会议论文,所以只统计 CSCL 19972002 年会议 论文。19972002 年 CSCL 会议所发表论文共有 332 篇,剔除与网络协作学习 关联度不大的 24 篇文章) ,并对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等核心期刊以及 ICCE 与 GCCCE 会议所 发表以 CSCL 为主题的论文进行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国外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 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较之国内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总体而言 是处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并行的阶段。国外有关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 以“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为主。 其中,在“教学设计”类的文章中,以“学习环境的设计”文章居多,而 “学习过程的设计”和“模式策略的设计”文章相对比较少。而有关“学习环 境的设计”文章,几乎都是从活动设计和技术研发的角度出发,论述协作学习 系统(或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探索技术如何支持协作学习活动。换而言之, 有关协作学习过程(尤其是活动)的研究并不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而是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出发来论述。Martin Mhlenbrock 和 Ulrich Hoppe 在 Computer Supported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Group Problem Solving 一文中,指出“为了理解协作学习的真正价值,开展对协作学习过程的研究是 必要的”。赵建华博士在文章CSCL 的原理与基本结构中指出“当前 CSCL 研究领域的困境正是在于没有处理好协作问题”。由此可见,今后 CSCL 研究应 注重协作学习过程的研究,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考虑,更重要是教学设计层面深 入分析。 在“教学评价”类的文章中,“技术作用的评价”文章偏多,它们都围绕 着这样一个问题“技术条件或者技术支持的环境与协作学习的质量之间有着什 么样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而且大量参照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有关人类 交互和交流方面的研究。而有关“学习效果的评价”文章大多从信息交流情 况、学习动机、小组成员关系、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论述 CSCL 的 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教学设计无论是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还是应用领 域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David H. Jonassen 在重温活动理论:作为设计以 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框架一文中,反复强调“在社会文化的、以活动为 导向的情境脉络中的学习,才是最自然的和最有意义的,因此分析作为教学设 计过程组成部分的活动系统(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境脉中的活动结构)就显 得很重要”。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 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 2005 年,杨开城博士在整合学生模型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2002) 、 基 于活动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学习内容分析和活动设计方法的探究 (2003) 、 以知 识建构和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 (2004) 等系列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专著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 设计理论新探索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年) 。在书中,他提出学习活动是教 学设计的基本单位,详细介绍了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并提出了 一个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目前“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还逐渐渗透到其他的应用领域。 Bernard R. Gifford & Noel D. Enyedy 在Activity Center Design: Towar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SCL一文中指出“以教师为中 心”(Domain Centered Design,简称 DCD)和“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 Design,简称 LCD)的教学设计均忽视学习过程的设计以及学习的社 会属性,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Activity Centered Design,简称 ACD) ,并以此作为新的理论框架来设计 CSCL 并开发相应的系 统。 明确学习活动的类型,是设计学习活动的基本前提。目前,有关学习活动 类型的划分可谓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网 络资讯科技的特点,学习活动可以划分为浏览(Navigation)的学习活动、学 习检视 (Ongoing Assessment) 的学习活动、人际互动 (Communication) 的学 习活动。根据“个体群体”的角度,学习活动可以划分为个体学习活动、群 体交流活动和自我管理活动。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的内在联系,学习活动 可以划分为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和能力生成的学习活动。其中,协作学习活动 既属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范围,同时也属于能力生成的学习活动范围。根据 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多少,学习活动可以划分为个体学习活动(Individual Learning Activity)和协作学习活动(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tivity) 。 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如果参照上 述的分类依据,我们无法进一步科学、准确地划分出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 的类型。 综合上述有关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现状与教学设计的研究热点分析, 有关协作学习过程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相对较少,国内现有的研究 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学习过程是学习活动的序列化,学习活动是学习过程相对 独立的单元。随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日趋成为教学设计领域新 的研究取向,以学习活动为出发点,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研究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划分尚未存在一种成 熟、稳定的分类标准和体系。所以,本研究想立足于教学实际,以班级为单 位,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四、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在于分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形式,从而为进一步研 究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的内容 (1) 分析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形式。 (2) 分析不同形式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操作流程。 (3) 分析不同形式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 为。 (4) 分析不同形式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中网络所发挥的作用。 五、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是一种“蹲点研究” 。我们深入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的教学实验班中,在 自然的教学情境下,综合运用访谈、观察和实物分析等方法,了解在基于网络 的协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网络的应用方式以及活动的操作 流程等问题,并对此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解释,从而归纳总结出基于网络的协作 学习活动的形式。 1. 访谈法 本次研究采用结构化访谈的形式对执教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基于网 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看法,包括:教师对自身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中教 学行为的反思、教师对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交往行为的反思等方面。 其中,访谈的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四(5)班的执教教师梁颖,她是学校课题组 的成员,积累了一定的网络教学经验。 2. 观察法 本次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进行基于网络 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形式,包括:网络协作学习环境的结构布局、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交互行为、学生与网络之间的交互行为等方面。其中,观察的对象是东风 东路小学四(5)班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四年级的学生,原因在于这个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与人交流沟通的意识,在协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可塑 性。 3. 实物分析法 本次研究采用实物分析的形式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了解基于网络的 协作学习活动的操作流程,包括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网络对 协作学习活动的支持作用等方面。其中,实物分析的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四 (5)班梁颖老师设计的网络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二)研究的步骤 在正式展开质的研究之前,我们向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某个教学实验班的执教 教师说清楚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在双方达成共识以后,我们亲自参与到班级 的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应用状况并开展研究。具体的研究 步骤主要有: (1) 首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式观察,对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该教学实验班 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的位置关系、学生的交互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 详细的描述。 (2) 在对教学情境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逐渐进入聚焦观察阶段。重点针 对 23 组学生(注:选取的小组是协作交互程度不一的小组)的网络协作活动 行为进行细致观察,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详细的记录。 (3) 与东风东路小学四年级该教学实验班的教师建立联系,根据观察的情 况,设计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执教教师进行深度访谈。 (4) 运用实物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设计的网络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分析。 (5)对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和实物分析记录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编码分 析,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类属分析是指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 以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 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要领名称予以表示。 )进一步对上述的记录资料进 行分析,提炼出关键的概念,最后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理论并撰写质的 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