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改下对高中“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实验设计”案例.docx
-
资源ID:39361891
资源大小:23.8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改下对高中“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实验设计”案例.docx
新课程改革论文:新课改下对高中“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实验设计”案例的探讨摘要由于新课改的展开,在高中关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验设计”的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核心问题。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新的教学理念。如果将课堂教学实验方法稍作修改,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符合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创新教育 实验设计 探讨由于课改的展开,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下关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验设计”的问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核心问题。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很适合当今的新的教学理念。如果将课堂教学实验方法稍作修改,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符合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高一化学教科书化学模块教学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中的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中的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第19页)中观察与思考关于“萃取”的实验。笔者认为,在做“萃取”实验时,能将溴的萃取和碘的萃取一起做,这样效果会更好,会让同学们相信:合适的“萃取剂”确实可以将溶质从它的原溶液中提取出来。而且溴和碘在有机溶剂尤其在今后经常遇到的“ccl4”有机溶剂中呈现出的“美丽”的色彩,可以鉴定“br2”和“i2”的存在,为以后的教学带来方便。课本原实验设计为:已知四氯化碳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油状液体,密度比水大,常用作溶剂。请完成下列实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溴水,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1ml四氯化碳(ccl4),振荡,静置。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的实验现象。现象:出现分层,且上层接近无色,下层为橙红色。原因是四氯化碳(ccl4)将溴单质从溴水中“萃取”了出来,而溴在氯化碳(ccl4)中能呈现出特殊的“色彩”橙红色。可是这个实验只能让学生看到溴在氯化碳(ccl4)中能呈现出特殊的颜色,可是其他物质可以不可以呢,这样有的学生不敢相信,产生了怀疑的心理。为了消除这个心理,笔者认为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实验稍作修改。取四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给试管编号:a、b、c、d。在a、b试管中各加入23ml溴水,在c、d试管中加入23ml碘水,再向a、c试管中滴加1ml四氯化碳(ccl4),振荡,静置。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的实验现象,现象:a、c试管均出现分层现象,且都是上层接近无色。但是在a试管的下层为橙红色,而在c试管的下层为紫红色。通过这个现象,可以知道,“br2”和“i2”可以在有机溶剂中呈现特殊的颜色,利用这一点,可以鉴定“br2”和“i2”的存在,因为碘单质的生成和存在的鉴定方法也很重要,所以为以后这个知识点的应用埋下“伏笔”。如专题2,第二单元中的钠、镁及其化合物(第51页)中碳酸钠(na2co3)的性质与应用这一课时的教学,关于碳酸钠(na2co3)的性质实验的教学设计,其实很多教过高中化学的老师都对此很熟悉,笔者认为在做探讨碳酸钠(na2co3)的性质实验时,如果同时又能使之与碳酸氢钠(nahco3)的性质作个比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在教学时适当对实验方法进行作个改进,这一点,本人在教学时已经应用,感觉效果良好。课本只是安排做了关于碳酸钠(na2co3)性质的课堂实验,而似乎与碳酸氢钠(nahco3)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在活动与探究时却安排了关于“区别na2co3和nahco3”的实验方案的设计的探究活动。笔者认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样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将na2co3和nahco3的部分性质作比较。如:两者水溶液的酸碱性、同浓度下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酸反应的现象以及与石灰水(ca(oh)2)等反应的现象比较。但是课本只是给了一个表格,从语言上表达了二者的部分性质区别,由于部分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如有些偏远的条件不足的农村学校),不能满足所有的学生都来做这个探究性实验,部分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二者性质的差别,只能听老师的理论知识,这样也不符合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我认为,如果将课堂教学实验方法稍作修改,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本课时的部分实验教学设计可以如下进行设计:课本原实验1设计: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化学反应为:na2co3ca(oh)2=caco3+2naohna2co3cacl2caco32nacl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看到两支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a(oh)2和cacl2都能够与na2co3反应生成共同的白色沉淀caco3。可是如果实验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很容易做到把nahco3的性质也给验证了出来。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这样设计:取四支洁净的试管并分别给四支试管以编号为a、b、c、d,在a、b中分别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在c、d中分别加入23ml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a、c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向b、d两支试管中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与碳酸钠溶液相同的碳酸氢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现象:a、b、c三支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产生,而d试管中无明显变化。化学反应为:na2co3ca(oh)2=caco3+2naohna2co3cacl2caco32naclnahco3+ca(oh)2naoh+caco3+h2o从这个实验说明: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来区别na2co3和nahco3,因为现象是一样的,都有白色沉淀产生。而可以用cacl2溶液来区别,因为nahco3和cacl2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可是na2co3能够和c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现象与前者不同,所以可以用来区别。课本原实验2设计:按图2-9所示组装仪器,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化学反应为:na2co32hcl2naclh2oco2该实验可以看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气球涨大,说明有气体生成。但实际准备实验装置比较麻烦,不够方便。可是笔者认为,如下实验方案设计,即简单方便,又可以加以区别na2co3和nahco3及验证其性质,也可以验证生成的气体为何物。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23ml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浓度相同的稀盐酸溶液,边滴边振荡,并将两根燃烧的火柴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现象:开始在滴加稀盐酸时,盛有nahco3的试管中立即有气泡冒出,反应剧烈,但在盛有na2co3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滴加一段时间后才有气泡冒出,并且在盛有nahco3的试管口的燃烧的火柴先熄灭,而在盛有na2co3的试管口燃烧的火柴后熄灭。因为nahco3可以直接和hcl反应,放出气体,所以开始就有气体放出,而且反应比较迅速。化学反应为:nahco3hclnaclh2oco2而na2co3要先与hcl反应全部生成nahco3以后,过量的盐酸再与刚才生成的nahco3反应,才有气体放出。化学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可以利用这个放出气体先后即燃烧的火柴均熄灭的先后顺序和反应剧烈程度不同来区别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而两根放在试管口的燃烧的火柴均熄灭,说明都有不支持火柴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种方法,有“一箭三雕”之功效!课本原实验3设计: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只能验证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验证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且没有比较等浓度的两种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其实,笔者认为,既然做了这个实验,何不顺便把nahco3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也做了呢,何况在今后的学习中也需要用到到二者的酸碱性强弱的比较,而且nahco3溶液的弱碱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很多,可以适当的给学生介绍一些,如:被蜜蜂等蛰了,可以用nahco3的水溶液洗涤,这样可以减轻疼痛;若在活面时加一些含有nahco3的发酵粉,既可以使馒头做得好吃,又不会有酸味。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二者的性质及用途,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把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笔者认为该实验方案可以设计如下: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于ph试纸上,并用比色卡对照其溶液的ph近似值,并比较;两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现象:在沾有na2co3溶液的ph试纸颜色较深一些,而在沾有nahco3溶液的ph试纸颜色较浅一些,但都呈碱性。从实验可以说明,同温下,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前者ph大,碱性强一些,而后者ph小一些,碱性较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