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_《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两篇.docx
-
资源ID:39508182
资源大小:19.9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苏东坡传读后感_《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两篇.docx
苏东坡传读后感_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两篇读后感网权威发布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两篇,更多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两篇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平凡的人对于“光线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行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柔谦恭血液的天才,那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宠爱和亲切感,比方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宠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终归作者的全部热忱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调。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那么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探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时时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假如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备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钦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理想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妙,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好像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廉价的猪肉,用心探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参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许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也许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盼望到达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2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丽惊人的闪烁之后,而自行燃烧歼灭,正与雪莱、拜伦相像。杜甫那么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那么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苛刻。”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单独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擅长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或许真的是须要一番志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非常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究竟,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指责的看法。或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非常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究竟,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觉,他的人生看法是乐观、是踊跃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照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挚友,享受生活的美妙。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际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