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导论-文献综述金融理论与政策.pdf
1 西方两西方两种种经济学思潮经济学思潮演进研究综述演进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经济学的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经济学从重商主义开始萌芽, 随着古典经济学的兴起而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接着分别从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 义两大阵营中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派进行了概述, 简要介绍了他们的形成背景与代表 人物、基本理论以及政策主张。其中,国家干预主义介绍了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古 典综合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和瑞典学派。 经济自由主义介绍了弗莱堡学派、 货币学派、 合理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和哈耶克自由主义学派。 最后本文总结了两种经济学思潮的发展趋 势、 后危机时代两种经济学思潮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以及两种经济学思潮带来的中国经验与启 示 关键词:经济学思潮 国家干预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 发展趋势与实践 一、一、引言引言 在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古代的先哲们便在对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学科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金融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Platon,前 427-前 347 年)在理想国和法律论两部著作中对货币和高利贷的问题 进行了一些探讨。而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 384-前 322 年)在其著作政 治学和伦理学中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进一步对货币流通、价值形式和信用 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古代先哲们的研究为金融学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学在西方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大致是在 15-16 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最初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是被称为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其盛行于 16 世纪 80 年代到 18 世纪 70 年代,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约翰 黑尔斯 (John Hales) 、 威廉 斯坦福德 (William Stafford) 、 托马斯孟(Thomas Mun)和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n De Mmenkeltn)等。重商主义开始 把经济问题作为相对独立的范畴来研究, 他们认为, 货币天然是贵金属、 天然是财富, 因此, 货币必须具有金属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替代。同时,货币还是唯一的财富,而 流通则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泉。 重商主义力主国家要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特别是在对外贸易 中实行贸易保护, 通过鼓励出口、 实行出口补贴来扩大商品输出, 同时限制进口和货币输出, 在贸易顺差中换回金银,致富国家。 真正确立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是 17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中期古典经济学的兴 2 起,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和亚 当斯密(Adam Smith)和法国的西斯蒙第(Sismondi) 。他们为了维护新兴的资产阶级利 益,在货币本质观赏主张,货币必须是金银,必须有十足价值,反对伪造货币。配第不再把 金银看成是“唯一财富” ,而将其看作是“一般财富” 。 王立新(1991)指出,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划分和对立关窗了西方经济学的 全部历史。付殷才、颜鹏飞(1995)在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 中对两种经济学思潮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 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 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等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经济自由主义是指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商品市场的机制和竞 争的力量, 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 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地 发挥作用的极少量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在两种经济学思潮演进过程中, 不同学派组成的分支最终形成了两大经济学阵营, 并不 断为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国内外学者对于西方经济学两大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 的研究, 但尚未有学者对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程及其代表性学派进行系统、 详细的综述 性研究。 本文基于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内涵, 系统梳理了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 程,并对不同学派形成背景、代表人物、基本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总结性论述,最后探究两 种经济思潮的发展趋势与实践经验。 二二、两种经济学思潮、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程的演变历程 学术界对两种经济学思潮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划分。于俊文(1987)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的经济管理形式总结为曙光时期的国家干预主义、 上升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时期二者同时并存、交互作用三种类型。 常汝娟(1995) 、颜鹏飞(1996)等学者将两种主义产生、发展和演变全过程进行了较 为详细的梳理与划分。15-18 世纪,原始国家干预主义占据上风;17 世纪-20 世纪 20 年代, 古典或新古典经济自由主义逐步取代国家干预主义而占上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马 歇尔是该时期典型代表;20 世纪 3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是自由经营论失灵从而凯恩斯国家干 预主义占上风的时期,该时期以 1929-1933 年经济大萧条为时代背景,凯恩斯学派、瑞典学 派等得到迅速发展; “滞涨”局面蔓延中的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是国家干预论失灵从而自 由经营论卷土重来的时期, 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联邦德国 从战后则实行属于新型自由经营思潮的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英国撒切尔政府推行现代货币主 义政策,美国里根政府采纳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与 3 新自由主义的失误,为凯恩斯国家干预论走出危机从而东山再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健(2006)将两种经济思潮的起伏与两大经济学阵营的交替主导分为三大回合。第一 个回合是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主义崛起和传统经济学衰落;第二个回合是 20 世纪 70 年代, 新自由主义兴起而国家干预主义败退; 第三个回合是 20 世纪 90 年代,“反古典革命” 与“新正统学派”进行较量。 三三、两种经济学思潮下的两种经济学思潮下的主要学派主要学派 (一)国家干预主义(一)国家干预主义 1.凯恩斯主义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1929-1933 年爆发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致使西方市场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商品 价格的剧烈波动也未使商品市场达到供求均衡, 利率的变动也不能使储蓄转化为投资; 大批 失业工人流落街头,工资一跌再跌,仍不能增加就业。各国政府信守自由放任的教条,奉行 不干预主义,使经济大危机愈演愈烈,长达 5 年之久。产业危机与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政 治危机、社会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严酷的现实无情地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破产。于 是英美等国的许多经济学家纷纷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 运用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等手段来 解救危机,以至于形成了一股强烈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主义应 运而生。 (2)基本理论 1936 年凯恩斯的通论出版,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他从占整个经济体系 的总量分析入手,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把货币问题的研究与产量、就业和收入等宏观经 济变量紧密联系在一起,彻底结束了传统经济学的“两分法” ,抛弃了“货币面纱观”和货 币中心论,从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角度来研究货币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凯恩斯认为,由 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 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 价格机制调节的。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 认为利率并不去取决于储蓄与投资, 而是取决于货币的供求, 其中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 而货币的需求,即流动性偏好,则由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决定。 他还认为古典学派关于人们都具有充分理性和预见性的假设是错误的, 在货币经济中充满着 各种不确定因素, 预期成为经济行为主体行为动机与抉择的重要依据。 同时他否认了传统经 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略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 4 货币工资具有刚性, 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 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 。 (3)政策主张 总的来看,凯恩斯主义认为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 求则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在收入一定时,总就业量取决于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决定 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因此,凯恩斯主义主张应该充分发挥货币对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 政府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 2.新剑桥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现代凯恩斯主义在继承凯恩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凯恩斯的一些具体观点和主张作了 许多修正和发展。 有的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解释性说明; 有的对凯恩斯的某个论点提出修正 性意见; 还有的依据凯恩斯的观点做出创造性扩展。 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对凯恩斯的 理论体系进行维护、修补和封信,力图使凯恩斯的理论更为圆满,更接近于现实。在发展过 程中,在许多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上,他们之间又存在着很多的观点分歧,分化成了两个支 派, 一个是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新剑桥学派, 一个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中心的新古 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琼 罗宾逊 (Joan Robinson) 、 卡尔多 (Nichohas Kaldor) 、 斯拉法(Piero Sraffa) 、帕西内蒂(T Pasinetti)等人。 (2)基本理论 新剑桥学派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方法, 在分析问题时梳理历史的时间观念, 客观地考察过 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坚持凯恩斯关于“未来式不确定的”理论基础,更加强调时间因素, 认为“过去是无法逆转的,未来是无法确知的” ,因此他们抛弃了均衡观,认为经济理论中 不应该机械地采用力学上的均衡观念, 依靠价格机制和政府对供求的调节是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经济问题的。 新剑桥学派特别注重收入分配问题, 他们批驳并抛弃了传统的边际生产力理论, 着重考 察经济发展过程中工资和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相对份额的变化, 指出因所有制和历史因素造成 的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失调,是资本主义的病根所在。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 工人得到的实际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相对下降,货币工资和世纪工资之间的差距加大, 劳资双方的纠纷是不可避免的。 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国民收入相对份额的过程中, 必 将形成工资-物价相互追逐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大量失业,经济停滞。因此,货币又是经 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5 新剑桥学派还认为货币不仅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而且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 货币的变动对实际经济变量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 资本主义的现实是垄断竞争而不存在自由 竞争;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承认价格机制不能使市场均衡,从而使资本主义 经济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促使利润增长,而随着利润的增长,收入 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公。 总的来说, 新剑桥学派坚持了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 特别注重货币金融因素对经济的 影响,把货币金融理论放在经济理论的重要位置上;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凯恩斯的金融理论 进行了扩展。 (3)政策主张 总体来说,新剑桥学派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力图改良而不是谋求稳定。 因此,他们的政策目标不是保持经济均衡,而是改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失调现象,使之趋于 协调和合理。 同时, 在诸多经济政策中, 他们把社会政策放在首要地位, 而在贯彻社会政策的措施中, 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 较为轻视货币金融手段。 这与他们重视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并不矛盾。 他们虽然研究了货币金融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但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病根不是由于货 币金融因素引起的,而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调所致,因此,在制定政策时,首选的应该是以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为目标的社会政策, 而在实施社会政策的手段上, 财政手段要比金融手段 更直接、更有效。 3.新古典综合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新古典综合派相比起新剑桥学派形成的时间较早, 影响的范围较大, 自 20 世纪 50 年代 起至 80 年代初,一直代表凯恩斯主义雄踞官方经济学的宝座。沈越和邱晨曦(2005)将新 兴新古典综合学派视作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新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汉森 (Alvin H.Hansen)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索洛(Robert Solow) 和托宾(James Tobin) 。新古典学派的学说集传统经济自由主义之大成,继承并发展了古典 学派经济自由主义的传统,因此又被称为传统经济学。所谓“新古典综合”的涵义,就是把 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倡导的以价格分析为中心的微观理论, 与凯恩斯的以总量分析为 核心的宏观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 (2)基本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 仅用新古典学派倡导的微观经济理论已难以适应现代的混合经济现 实,因为经济主体也不再由私人部门和公众两个部门组成,政府也直接参与其中,所以,单 6 纯用价格机制不可能调节经济运行。 新古典综合派在理论上融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为一体, 将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 合来研究货币金融问题,具有综合性。同时,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分析对象具有强烈的 时代感和现实性,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出现的难点以及货币 金融领域层出不穷的创新所产生的新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现实性。相比起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的金融理论更具体、 更细致、 更精密。 他们以现代数学为工具, 采用实证方法, 特别加强了对技术性细节的研究设计出一些精巧的数学模型或几何图解, 便于在实际中应用, 具有实用性。 新古典综合派还带有很明显的政策性色彩, 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中的许多人 参政有关。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真正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认可和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那时凯恩斯已经去世,将他的理论付诸于实施的主要是新古典综合派。他 们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讲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政策之中, 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因而得到政府 的重视。 托宾则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从资产的价值与结构变动的角度来分析货币政策的传 导机制。他认为,在货币经济中,人均资本比实物经济中要少,资本/产出比率和人均产出 也比实物经济中要低。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托宾提出了通过货币政策来改变人们持有财富的 形式,从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的主张。这一主张的实质是通过通货膨胀刺激投资,以此增 加人们实物资本的持有量,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3)政策主张 新古典综合学派主要观点是中央银行不能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它对于经济的影响主 要通过利率为介质进行传导。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多重目标论、利率 中介指标论和货币政策资产传导论。 多重目标论认为,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包括稳定币 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难以同时 实现,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或者统筹兼顾,力求协调,或者视经济形势的 需要突出重点,权衡主次,这便是相机抉择。利率中介指标论认为,中央银行应该也可以把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因为利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调节器, 是连接宏观和微观 经济的纽带,是衡量经济态势的最佳指标。 4.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又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和非难。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万能的理论和 20 世纪 70-80 年代各国政府深信的“市场机制最 7 有效,政府干预越少越好”的观念均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质疑,国家干预主义又重新抬头。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一些有主见的中青年学者,在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信条的基础上,从理 论和分析技术上改进原凯恩斯主义,形成了名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兴国家 干预主义经济学派, 这个新的学派不仅在经济理论上颇有建树, 而且在货币金融理论上也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新凯恩斯主义者在继承凯恩斯主义传统和基本学说的基础上, 对宏观 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了重新构建, 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证结论。 其代表人物主要 有曼昆(N.Greogory Mankiw)和罗默(David Romer) 、斯蒂格列茨(Joseph Stiglitz) 、伯南 克(Ben Bernank)等。 (2)基本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黏性为基本理论, 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针对现代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工资-价格机制时缺乏微观经济基础的不 足,在吸收理性预期等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工资价格调整的黏性机制。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有: 尽管经济主体具有相当的理性预期并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 但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 经济主体职能获得有限信息等原因, 工资和价格并不是富 有弹性的, 而是具有黏性特征, 这使得经济回复到实际产量等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需要一 个很长的过程,此时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的变动会导 致产量和就业量等时机变量的变动, 从而使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成为必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 外部性与规模经济的存在, 竞争与不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将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由此说 明,金融自由化并非是最优选择。 新凯恩斯主义还进一步提出了“金融约束论”,重新审视了金融体制中的放松管制与加 强政府干预的问题,这标志着西方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进行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金融约束论的 主要观点有: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的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 普遍成立,同时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行为、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 衡的市场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难以实现,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3)政策主张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的适当干预十分必要, 其必要性体现在: 适度的金融压制可以改 善资金分配效率, 降低利率可以改善相互担保的集群贷款申请者的平均质量, 可以降低资金 成本,增加公司的净资产,信贷直接管制可鼓励向高科技产业投资。政府干预之所以能起作 用是因为政府进行金融约束给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了“租金机会” ,通过“租金效应” 和“激励作用”可以规避潜在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鼓励创新,维护金融稳定,从而 8 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效应。因此,在政策上,金融约束论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 选择性的政府干预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发展。其倡导的 “金融约束”主要是指政府通 过制订一系列的金融政策, 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创造租金机会。 创造租金机会是金融约束 论的一个核心观点, 它指的是超过竞争性市场所产生的收益, 而非经济学通常所说的无供给 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收入。金融约束论正是从分析租金机会而展开的。 5.瑞典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 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重要流派之一。 由于以斯德哥尔摩大学 为主要阵地,因此又称斯德哥尔摩学派。瑞典学派发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正值西方资 本主义逐渐由自由阶段向垄断统治阶段过渡时期,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大战和经济危 机的爆发使得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宣扬的自动充分就业均衡论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开始 失灵,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得不在理论上另辟蹊径,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从而形成 较为完整且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即瑞典学派。 从发展过程来看,瑞典学派的演进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理论渊源时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形成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60 年代)和发展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 。与此 相对应的代表人物也可划分为三代。 瑞典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即创始人或先驱者主要有克努特 维克塞尔 (Knut Wicksell) 、 古斯塔夫 卡塞尔 (Gustav Cassel) 和大卫 达维逊 (David Davidson) 等, 其中以克努特 维 克塞尔影响最为深远。1893 年和 1898 年,维克塞尔先后出版价值、资本和租金和利 息与价格两本书,1901-1905 年将其合并修订,最终以瑞典文出版国民经济学讲义 。 熊彼特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指出, “没有掌握维克塞尔的国民经济学讲义第一卷的 全部理论的人,不能说已经完成经济学学生应受训练” 。维克塞尔发展了庞巴维克的资本利 息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首次区分了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创立了货币均衡理论,并 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宏观经济均衡体系, 运用宏观动态分析方法对经济波动原因进行解释。 古 斯塔夫卡塞尔和大卫达维逊对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进行了批判和补充。卡塞尔强调实际 资本特别是固定资本对经济周期的作用, 认为维克塞尔对经济活动的解释仅着重于货币因素, 而忽视了对实物资本的分析; 达维逊则强调生产率变动对物价变动的决定性作用, 同时认为 货币流量滞后现象对经济周期变动起到阻滞作用, 在他看来, 维克塞尔过分偏重利率因素而 忽视了货币流量对经济活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 维克塞尔的学说对于瑞典 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里程碑式意义。 瑞典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卡尔冈纳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 、埃里 9 克 罗伯特 林达尔 (Erik Robert Lindahl) 、 埃里克 菲利普 伦德贝格 (Eric Philip Lundberg) 和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 。缪尔达尔在价格形成问题与变动因素一书中,基 于传统经济学静态价格理论, 加入预期因素的影响, 指出企业家预期根据对外来收益预期和 对实际获得此种收益机会的预期,参照市场利息率才会作出投资决定;在货币均衡论一 书中,将资本价值、收入、储蓄、投资等经济变量区分为事前和事后估计两种方法进行动态 分析。林达尔在货币政策的目的与方法一书中,试图以动态过程分析或期间分析替代静 态均衡分析,通过预期因素分析和过程分析建立一般动态理论体系。伦德贝格在经济扩展 理论研究 一书中, 采用过程分析或序列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和经济危机问题进行 了深入研究。伯尔蒂尔俄林在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首创禀赋资源学说,并因 此成为 197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瑞典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阿瑟林德贝克(Assar Lindbeck) 。在新左派政治经济 学和瑞典的经济政策中,林德贝克从新古典综合派和社会民主主义理论观点出发,对 激进派经济学进行全面评述, 系统总结了瑞典近百年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政策, 在原有瑞 典学派传统理论基础上加强了社会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2)基本理论 瑞典学派基本理论主要涵盖经济周期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通胀与失业理论和自由社会 民主主义理论四个方面。 与传统经济学所信奉的“萨伊定律”和“货币面纱论”不同,维克塞尔将货币利率变动 和经济均衡联系起来,将利率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前者指借贷资本的实际利率,后者 指不存在货币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供求相等时的利率,两者之间的均衡变动会带来投资- 储蓄关系变动,进而导致物价水平发生累积性变化,带来相应的经济扩张或收缩。只有两种 利率相一致时,才能实现物价稳定和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但是,维克塞尔理论仅强调货币因 素, 并未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根本因素, 无法对经济危机根源作出科学解 释;同时,维克塞尔将经济危机视作价格波动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缺陷,缪尔达尔与林达尔提出预期和计划分析、时点和时期分析、事前和事后 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等一系列概念,对维克塞尔理论加以修正,建立了更为完整、系统 的理论方法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 缪尔达尔考察了利率、 预期和储蓄变动引起的货币 失衡和经济失衡, 重点分析了储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认为增加储蓄必然加深经济萧条趋势。 林达尔则以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为背景, 摒弃维克塞尔充分就业均衡这一前 提, 进一步发展总量分析法, 研究存在失业和闲置资源时货币利率和流量变动对生产和物价 水平的影响。 10 俄林在综合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 和陶西格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俄林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在各地对商品的消费偏好相同,需 求状况不变和各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俄林认为区域贸易的“充 足” 条件是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平等, 区域贸易的结果是商品价格均等化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 化趋势。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此后经济学家对其不断验证和发展, 出现了里昂惕夫之谜和林达尔的需求相似理论。 瑞典学派以斯堪的纳维亚模型对开放性小国经济如何在国际市场影响下形成通胀与失 业的并存局面进行解释。 假定一国经济可划分为两种部门: 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 小国开放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由两个外生变量世界通货膨胀率和本国两部门劳动生产 率增长率之差决定。此外,瑞典学派认为,小国开放经济中的失业主要是由地区、部门发展 不平衡等结构性因素导致的。 林德伯克认为应实行阶级调和, 建立一种超阶级的平等社会秩序, 从结构上的集权与分 权、 资源配置方面的市场调节与行政管理、 所有制的个人所有与集体所有、 经济刺激与命令、 竞争和垄断、经济封闭与开放等方面强调经济制度应是一个多维概念。 (3)政策主张 瑞典学派强调国家干预经济, 主张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解决经济危机与失业问题, 且 更重视货币政策, 兼顾人力政策和指数化政策, 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实行社会民主主 义的经济政策。 维克塞尔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息率干预物价变动和经济波动, 从而为政 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通过公共投资的财政政策促使投资与储蓄相等, 实现经 济均衡。 林达尔认为维克塞尔的货币政策目标不易实现, 主张将调整物价使其与生产力变动 成反比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缪尔达尔认为应该将完全消除或缓和价格、 产量和就业等经济因 素的波动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这是否定威克塞尔的充分就业假定得出的必然结论, 标志着 瑞典学派宏观政策的新发展。俄林等参加的“瑞典失业调查委员会”所发表的失业委员会 最后报告书中强调通过政府干预消除失业。林德贝克在多维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上,明确 提出国有化、福利化国家、市场经济三结合的经济模式,认为通过改变贴现率等货币政策稳 定经济是适当而有效的。 (二)经济自由主义(二)经济自由主义 1.弗莱堡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德国弗莱堡学派又称秩序自由主义学派,是新经济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于 20 世 11 纪 30 年代在弗莱堡大学由瓦尔特欧根(Walter Eucken) 、弗兰茨伯姆(Franz Bohm) 、 汉斯格罗斯曼德尔特(Hans Grossman Doerth)等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集团跨学科创建, 此后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等学者对其进行发展与补充。二战后,弗 莱堡学派在联邦德国得到飞速发展。 (2)基本理论 弗莱堡学派提出了一套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理论, 其核心是竞争秩序论。 欧根将社 会经济结构归纳为两种纯粹的“理想经济类型” :中央领导经济和市场经济。他认为,经济 秩序要在保障个人自由的同时阻止滥用自由, 一方面要反对国家控制经济, 实现经济权力分 散,另一方面要反对垄断,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弗莱堡学派在欧根的“形态学体系” 基础上建立了竞争秩序论, 将有限的国家干预引入自由市场经济, 通过国家鼓励和维持实现 完全竞争的经济秩序。 (3)政策主张 围绕如何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 欧根将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通过保障个人经济活 动的自由尽可能地满足一切人的需要, 经济政策的基本任务在于消除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 矛盾, 使个别经济以最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方式彼此协调。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实 行竞争秩序政策。弗莱堡学派主张必须遵守客观经济规律,不干预社会经济过程,国家干预 仅限于建立和维护竞争秩序。具体而言,该学派的政策主张主要包括:保护私有制、反对垄 断、公平分配、稳定通胀四个方面。 2.货币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货币学派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末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货币学派 与凯恩斯学派之间的论战也愈演愈烈。该学派代表人物包括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Anna Jacobson Schwartz)等。 (2)基本理论 现代货币数量论是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二百多年前,大卫休谟提出,商品价格由流 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成比例上涨。费雪、马歇尔 等对货币数量论再次进行拓展,前者基于数量方法提出“交易方程式” ,后者基于货币需求 角度提出“剑桥方程式” 。 弗里德曼在与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等著作中,两位学者对货币数量论进 行了修正与补充,不再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作固定不变的,而与利率、国民收入等影响它的经 济变量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但在较长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数值。弗 12 里德曼认为,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数量增长超过总产量增 长引起的。 因此, 平稳的货币增长率会促进经济稳定, 而稳健的货币增长率会防止通货膨胀。 (3)政策主张 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学派承袭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 鼓吹自由放任的传统, 极 力推崇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学说,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将会破坏市场机制作用,阻碍经 济发展,甚至造成或加剧经济动荡。一方面,弗里德曼认为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 用,忽视了货币政策的效力,但政府支出对经济的调整效果存在时滞性和缓慢性,税收则会 因政治因素的过分介入阻碍经济的迅速调整。因此,财政政策并非经济调控的有效工具。另 一方面, 弗里德曼指出持久性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并不存在, 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 应设置为与预计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相适应的稳定的货币增长率 (在美国, 这一数值为 4%-5%) 。 3.合理预期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合理预期学派又称理性预期学派, 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 70 年代逐渐兴起。 1961 年,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思(John Muth)发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 ,首次提出“合理 预期”概念;1972 年后,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将合理预期假说作为批评稳 定性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托马斯 萨金特 (Thomas J Sargent) 和尼尔 华莱士 (Neil Wallace) 对凯恩斯主义以稳定经济为目的的相机抉择政策提出挑战, 遂形成以这三位学者为核心的合 理预期学派。 (2)基本观点 自然率假说是合理预期理论的基础。卢卡斯等在弗里德曼“自然利率”的基础上,提出 “自然就业水平” “自然产量水平” “自然货币增长率”等概念,认为在既定的微观经济结构 中,私人经济单位依据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而产生相应行为,形成特定的总产量、总失 业水平,即“自然水平” 。因此,总产量、总失业水平与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率有关, 任何可行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无法对实际变量产生永久性影响。 合理预期假说是合理预期学派的核心。 该假说一方面否定了凯恩斯提出的以 “心理的无 理性”为特征的“无理性预期论” ,另一方面对弗里德曼不充分了解一切信息情境下的“适 应性预期论”表示反对。该假说认为,在作出经济决策之前,人们会以先前的经验和知识作 为参照,事先对未来有所估计,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能够形成符合实际的合理预期, 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卢卡斯、萨金特、 华莱士分别于 1972、1975、1976 年提出货币中兴假说, 以阐明信息、 13 货币与财政政策同经济周期之间的本质关系。 与传统货币学派推崇货币政策的主张不同, 合 理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短期内失业率、产量、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会随货币数量变 动而发生改变,但当人们调整预期后,这种变动会趋于消失。 (3)政策主张 当人们形成合理预期时, 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将被抵消而最终失效。 政府政策只能影响名 义变量,但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因此在短期内通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将不复存在。同时,政 府的干预会影响也会破坏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造成整个经济运行的混乱。因此,合理预期 学派与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在政策方面均有所异曲同工之处, 主张以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 但同时也注重适当方向、适当内容的国家干预,即采取能动的货币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 合理预期学派在运用合理预期假说解释货币政策的同时, 通过市场均衡 和最优化行为假定,提出了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强调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端的实际冲击,而 非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4.供给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盛行,但因其片面强调需求端而忽略供给 端,导致逆周期政策不再有效,出现该理论无法解释的滞涨现象。因此,里根等学者开始以 供给端为着眼点寻找新的研究路径,供给学派应运而生,并在此后受到里根政府的青睐。因 此,供给经济学又称“里根经济学” 。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因提出“拉弗曲线”而著名、被认为使极端的供给学派的 阿瑟拉弗(Arthur Betz Laffer) , “供给学派教父”裘德温尼斯基(Jude Winnisky) , “供 给学派先驱”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 , “温和的供给学派者”马丁费尔德斯 坦(Martin Feldstein)等。 (2)基本理论 供给学派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 19 世纪的萨伊定律。萨伊继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 争思想,提出“市场法则”即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学派从这一根本原 理出发,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视角,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是供给而非需求,通过制定一 系列供给管理政策刺激储蓄,并转化为投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促进经济增长, 最终实现消除通胀的充分就业均衡。 (3)政策主张 与萨伊定律相同,供给学派对国家干预持反对态度。但不同的是,萨伊定律反对任何形 式的国家干预,而供给学派认为,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导下,适当的国家干预是必要的,主 14 张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政策措施,实现财政平衡和经济均衡。具体而言,供给学派强 调: 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 将政策重心由需求转向供给; 减少政府管制, 引入竞争, 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政府并非万能,应保持市场机制强大的生命力。 5.哈耶克自由主义学派 (1)形成背景与代表人物 哈耶克自由主义学派源自于古典自由主义和奥地利学派, 是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坚定支持 者和捍卫者,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孕育,50 年代逐渐形成,60 年代得到进一步完善。该学 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 (2)基本理论 首先,哈耶克强调“个人自由” ,认为自由的状态是指“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人或另一 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 ,因此应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从个体行为角度对社会经济 现象进行解释和研究。其次,哈耶克反对“科学主义” ,肯定了以人、需求等概念形成的“主 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