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文字形式.docx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一、检查预习导入(分组读课文)师:刚才大家读课文了,读得还不错!我只听出来一个小小的问题,“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中的“担”应该读什么?生:担(dn)!师:你们有没有不同的读法?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读ddn! “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中的“担”是什么意思?生:扁担!师:你们认为应该怎么读? “荷”是什么意思?生:扛!师:我们在以前的古诗词中有没有学习过,"荷''是扛这个意思?师:上册中有一句古诗观刈麦“妇姑荷箪食”,“荷”是“扛”的意思!生:担着(dan)!师:还是dan ?生:dan!师: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一起读文中的这句话!生:遂率子孙荷担(d a n)者三夫!师:老师做一个调查,在学习这个课文之前,你们已经听过这个故事的同学,举 手!师: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生:我是看故事书的时候!师:什么时候?生:小学的时候!生:别人讲给我听的!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式,听到这个故事的?我昨天问我们班一个同学,他 说是八年级学习英语的时候知道的!有没有?好累!但是,不要紧!当回过头来读愚公移山的时候,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取新的力量! 一定要读出决心、信心、力量!(师生分读课文第一段和愚公的话)师:大家的进步很快,都能背下来了!望着我,背出你们的决心和信心!(生齐背)师:愿同学们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生:有!师:看来大家获取故事的渠道都不一样!这个故事大家早就知道了!大家能不能 用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不看课文!怎么讲,有个方法,就是谁干了什么 事,最后怎么样。人物、事件、结果!生:有一个人叫做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山,他想把山移走,他非常努力,他的 子子孙孙都非常努力,感动了天神,天神把山移走了。师:这个同学讲得挺完整,给点掌声!看来大家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故事了,知道 这个故事,讲这个故事不是什么问题。今天我们是来学什么的呢?仅仅是知道这 个故事的吗?老师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最大价值,不是来学一个英文版的愚 公移山,也不是听谁来讲这个故事,更不是来学习一个儿童版的画册!我们要 找到愚公移山的根源,这个故事选自古代的一本著作列子,看看最初这个故 事是怎样来写的!师:看题目,就知道,这个故事里边一定要写到一个人物生:愚公!师:要写到一个事物生:山!师:当然,也是一件事生:移山!师:移山,愚公移山!二、山是什么样的山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这个山,来看一看这个山是什么样的山?作者一开始 就是来写山的,第一自然段,一起读!(生读)师:后面有没有写到山呢?生:最后一段!师: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生读)师:这个山是什么样的山?在这两段,可以缩小一下范围,集中在哪几句,或者 哪几个词,看看写出了山什么样的特点!读出来!生:方七百里,高万仞!师:太好了,我也找的是这句,方七百里,高万仞!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座 山有什么特点!生:高!大!师:多高?生:万仞!师:大家看一个词!“仞”,现在我们还用不用? “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高万 仞”就是说,很高很高!现在不常用了。但在成语或者古诗词中还会用到!你们 能不能举一个例子!生:师:现在不用了,但在古诗词和成语中还有保存! “山高万仞”就和这个一样, 还有“壁立万仞”,悬崖峭壁,特别特别高!能不能记起一首诗,叫做“黄河远 上白云间”生:一片孤城万仞山!师:可见那个山很高,极高!师:大家再来看第一段中的两个词,是一组或一对,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做“阳”,河的南岸山的北面叫做阴!师:“河阳”就是生:江河的北面!师:这里的“河”特指黄河!那么“汉之阴”呢?生:山的南面!师:“汉”是什么?生:汉水!师:“汉之阴”就是生:汉水的南面!师:这个词我们现在也用,但一般说到“阳”的时候,我一般想的是太阳,说到 “阴”我一般想到的是生:阴凉,阴暗!师: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它有特殊的意思,古代的意思可能就保存在一些地名中。 比方在我们陈仓区有这样一个地方,在渭河的北岸,这个地方就叫做生:渭阳!师:确实是这样!今天早上我从渭阳小学门口经过!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就是 这样的!比方洛阳,在生:洛水的北岸!师:我们之前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说“控制江阴要塞”,看 地图“江阴”在长江的生:南面!师:这些地名,都保存古代汉语的意思!我们再读这两段,感受山之大、山之高、 山之变化!(生读)三、是什么样的人师:真的变化很大!这样巨大的变化,源于谁?生:愚公!师:当然,还写到了一系列的人!标出其他的人,想一想他们在移山的过程中各 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文中标出来,谁写到黑板上?(生读、标、写)师:“河曲智叟”、“魁父二 找到那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还有一个神话人物“操蛇之神”,有没有补充?生:其妻!师:还有没有遗漏?我觉得还有个小孩!生:遗男!师:还有吗?这个人物可能没有名字!生:天帝!师:在移山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人物!生:夸娥氏二子!师:当然,要找的话还会找到众人!提出移山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杂然相许”! 你们能说一说,他们在移山的过程中起到色怎样的作用吗?按顺序说吧!河曲智 叟起到什么作用?(师生读)师:能不能用上这段中的一个词说一说!他在移山的过程中起到好的还是不好的 作用!生:止!师:组词!生:阻止!师:怎么止!生:笑而止!师:笑是什么样的笑?生:嘲笑!师:读一读!嘲笑着读一下!(生读)师:你觉得读得怎么样!生:读得可以!师:读得就是可以!不过还差一点味道!不是要嘲笑吗!不过不要紧,现在读不 好,等一会就读好了!老师还是有些想法!这是妻子说的话! “以君之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第二次,智叟说的话其实和他妻子说的话差 不多!既然差不多,我们就像刚才那样读就可以了,完全可以省点事啊!第三自 然段写的时候就直接让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直接挪下来就不行了吗?不可以的原因是什么?生:他的妻子是善意地提醒他,智叟那么是恶意嘲笑他!嘲笑他的不自量力!师:还是原文这样写比拟好,对吧?那你觉得哪个词,那个字是嘲笑?看原文! 肯定觉得不能改,原文是嘲笑!不急着说,先读原文,读出嘲笑!(生读)师:你自己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读的时候和他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变化?生:师:你比他刚才读得有进步!你注意了,为什么要有变化?生:智叟是恶意的!师:你们觉得这个同学在读得时候,嘲笑意味是不是特别浓啊?强烈啊?是吗? 沉默表示不是!还差一些!不能那样读!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读)师:觉得我有没有变化,和那位同学?那我为什么要那么读?你可能会习惯地说, 嘲笑的意味浓一些,对不对?怎么嘲笑的意味浓,具体到哪些字词?生:有的地方要重读!师:哪些地方要重读,你选一个地方就行了!生:残年余力!师: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生:剩下的时间和力气!师:为什么要重读这个词语吗?生;强调他的年龄大了!师:呵呵,你都这么老了!多大了?生:九十!生:将近九十!师:那个词看出来将近九十?生:且!师:将近九十也不太年轻了,是吧?我们这里就没有将近九十的人!重读这个就 有嘲讽的意味!现在重读!(生读)师:不用换妻子的话了,改成这样行不行?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 山之草木,如土石何? ”看看老师都去掉了什么?意思变了没有?生:意思没有变,强调的意味没有突出来!师:哪个词哪个字有强调的意味?生:“甚矣”,“其”!师:“甚矣,汝之不惠!”看注释,这是什么句?倒装句,倒装是为了什么?生:强调!师:强调,你太不聪明了!所以“甚矣”要重读的!还有“草木”和“一毛” 一 样吗?生:“一毛”细微! “草木”比拟多!师:也就是说,一根草你都毁不掉,更不要说毁两根草了,是不是?更不要说挪 走这山了!更何况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其”也不能删掉,“其” 有注释,放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要读出反问语气!刚才大家就没有读出反问语 气!现在试试!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是有强调了!重读的时候就增加了智叟嘲讽的意味!自己读!这个不适合齐 读!自己读两遍!(生读)师:这同学读,很有进步!(生读)师:顺便说一下,魁父不是人是座山!就是,你这个智叟,人家帮助的帮助,支 持的支持,有的还蹦蹦跳跳地支持呢!谁呢?生:遗男!师:可是这个智叟,阻止他,嘲笑他,反对他,面对智叟的嘲笑和反对,我们来 看看愚公是不是就听话了,人家说得可对了,我就不移山了吧!生:不是!师:愚公是怎样来回答的!(生读愚公回答的话)师:有个人想和愚公比试比试,这样说,你看行不行!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孙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太 行王屋二山平也。”可以吗?是不是有变化!意思是一样的,不可以改的原因? 生:没有改他的意思!师:改变了什么?生:句式!师:改变了句式就改变了什么?(师读原文)改了之后就没有人家这个效果!生:强调他的子孙后代无穷矣!师:所以,这个山,还移不移?我移不了,还有子孙后代!这样说话是不是更有 气势啊!更能说明愚公移山的生:决心!师:决心好大!“何苦而不平”什么句式?生:反问句!师:反问的语气更比陈述的语气强列!怎么能挖不平呢?只要我不停挖下去,何 苦而不平?所以。我们读读愚公的话!读出他的勇气,读出他的决心!(生读)师:愚公和智叟在这个故事中就形成了一个比照,比照是为了突出,突出愚公移 山的决心四、文是什么样的文师:课文学到这个你们有没有质疑过?我有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个课文是有 问题的,很荒诞的!比方“年且九十二 将近九十岁了,根本不可能!现在的人 九十岁能够自理就很不错了!他还要去移山!这个故事不真实!你有没有产生过 类似的疑问?生:天帝命两个神把山搬走了,这个不真实!师:是啊!这是一个神话的结尾!要是愚公再搬山的话,现在还在搬,不知道搬 到第几代了!还有吗?师:我给我找了好多理由,一起看大屏幕,读一读!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师:少说也要找三千或者三万青壮年劳动力,这里只有三个!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师:“箕畚”是什么意思?师:是不是名词?指簸箕?在这里翻译为生:用箕畚装土石。师:是啊,这个劳开工具太简陋了!还有帮助的小孩,多大了?生:始趾,刚刚换牙,七八岁!家庭情况不好!还是个师:遗男,孤儿!师:“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寒来暑往才往返一次!所以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你还能找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拿一个故事来骗我 们!不是!那是什么?看屏幕。老师要揭秘了!师:这是一个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 品,常常带有挖苦或劝诫的作用。看了这个定义,你有没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刻呢?生:做事要坚持不懈,要坚持下去!师:你们读了这个定义,立马就懂得了做事要坚持不懈?这位同学所说的话是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和道理!生:依靠这种手法来表达这个道理的!师:这个故事本来就是生:假托的!师:重点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道理?生:坚持不懈,就会成功!师:谁坚持不懈了?愚公坚持不懈,感动了上天,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 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师:有的还爱用拟人的手法,狐假虎威,狐狸能说话吗?坐井观天,青蛙有思想 吗?显然这些故事就不具有真实性!其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很多故事中有,他们可能是坚持不懈的愚公,也有可能 是勇于牺牲夸父,也有可能是百折不回的精卫,他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 代代相传五、明确寓意再读课文师:今天,我们也有困难,面前也有大山!你们觉得有山吗?生:书山师:作为八年级的同学,还有一座山,就是面临中考了,老师有没有给你压力? 父母有没有逼你?生:有!师: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压力,压力山大!几座大山压在我们九年级同学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