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39744533
资源大小:55.79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同步练习)1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A李世民B赵匡胤C赵构D朱元璋2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参知政事 三司使 刺史 节度使ABCD3北宋过分强调中央集权所带来的恶果有( )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低下; 地方上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BCD4为挽救处于内优外患中积贫积弱的国家,王安石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改革,这次改革A达到了富国目的B实现了强兵目标C减轻了人民负担D加强了内部团结5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吏治腐败B起义频繁C边患严重D经济乏力6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南宋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南宋政府腐败不愿北战B南宋与金形成了政治、经济均势C长江天险的阻挡D金得到“岁币”的目的达到7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时提出来的。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B恪守孔孟原典精神C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D空前强化文化专制8史学家钱穆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挥霍无度B社会经济的落后C强化集权的恶果D自然灾害的严重9宋代制定了文官执政的制度,军队不参与政治,军队的元帅亦由文官担任。宋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A限制武将滥用职权B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C保障军事决策正确D避免武将干政局面的出现10文献通考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A宰相专权B强干弱枝C地方困弱D过度分权11中国历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立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1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13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说法,正确的是A秦朝宰相为百官之首,负责监察百官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C宋代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成祖时废宰相制,设置内阁制14有学者认为宋代为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真是煞费苦心:一个是在地方官员委派上进行调整,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另一个是强化了科举考试的选拔,扩大人才的来源。这主要反映了宋代()A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B宋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15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16唐代时,谏官中的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分属于门下、中书两省。宋代则明文规定,“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曾所荐者,皆不与选”,仁宗时更是下诏日:“御史阙员,朕自择举他。”宋代的这些措施旨在A扩大谏官的职能B强化专制皇权C提高政府的效率D保持谏院独立17安民、富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二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食货志材料三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人民“殷盛”,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主要措施及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从三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上曰:“已今出钱免役,又却令保丁催税,失信于百姓。又保正只合令习兵,不可令武事。”安石曰:“保丁、户长,皆出于百姓为之。今罢差户长充保丁催税,无向时勾追牙集科校之苦,而数年或十年以来方一次催税,催税不过二十馀家,于人无所苦。若谓保丁只可令教阅,即周官什伍其民。有军旅,有田役,至于五沟、五涂、封植,民皆有职焉,若止令习兵,不可贰事,即不知馀事令谁勾当。”安石曰:“先王作法,为趋省便,为趋烦扰?若趋省便,则全周公时极为省便,然尚不能独令习兵而无贰事,则今日欲止习兵,无贰事,恐不可得。”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免役法与保甲法的关系,指出宋神宗与丰安石的观点有何不同,概括王安石持其观点的依据。(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此举带来的不利影响。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2A3D4A5A6B7A8C9D10D11C12D13C14C15B16B17(1)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上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措施:实行均田制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进封建化农耕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核心:理财。启示:关注人民的利益(民生);改革者要有献身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规律;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18(1)宋神宗认为保甲法与免役法应分开实施,王安石认为保甲法与免役法应结合。原因:不额外增加百姓负担;遵循传统;减少出钱雇佣的职役花费;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2)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百姓利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增加了变法的阻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