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19世纪末,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 )A.维新运动 B.义和团运动C.保路运动D.新文化运动2.19世纪末,有人指出:“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并建议说:“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据此可知,他主张( )A.君主立宪B.暴力革命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3.(2022·浙南名校联盟高一期中)近代某思想家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该文章是( )A.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4.随着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时常无差别地破坏有关西方的器物,甚至包括铁路、电报线等。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 )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C.清政府腐朽无能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5.(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 )A.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B.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C.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D.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6.(2021·广东汕头高一期末)近代某条约规定:“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此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1900年,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协定,主张中国各口岸自由开放,反对列强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一协定( )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加剧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C.导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D.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8.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数侍从在联军开进北京的次日乔装逃跑,后到西安。导致太后与皇帝西逃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2021·天津东丽高一期末)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C.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2021·湖南湘西州高一期末)某次侵华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俄战争二、能力提升11.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12.(2022·天津高二期中)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其在变法失败后所著的戊戌政变记成为史学工作者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史料。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相关材料的比对发现戊戌政变记存在一些不实之处。之前备受质疑的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则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主要情节被认为是可靠的。这表明( )A.戊戌政变记不是第一手史料B.袁世凯比梁启超更具史学规范意识C.当事人的记录不可用于史学研究D.史学研究应结合多种史料辩证对待13.(2021·浙江湖州高一期末)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促使帝国主义者对华策略改变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14.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表明( )A.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扩张B.中央对地方管理完全失控C.清政府政治体制改革颇具成效D.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策略15.某文献记载,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16.(2021·安徽蚌埠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民族主义者何?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勿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前国人民族意识淡薄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增强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一、基础巩固1.A2.A 题干中的“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等是指君主立宪制,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暴力革命,排除B项;民主共和的主张中不会保留旧势力的君主,排除C项;实业救国是指通过兴办工业的方式挽救国家危亡,排除D项。3.C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议,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著作,排除A、B两项;天演论是严复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著述,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排除D项。4.D 材料体现的是义和团运动对一些西方器物的破坏,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当时中外民族矛盾尖锐,D项正确。5.A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资产阶级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认识更加清晰,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并未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排除D项。5.D 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与反帝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故选D项。7.D 从时间上看,此时,帝国主义国家已经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德协调立场的目的是针对以掠夺领土为主的俄国,有利于遏制俄国的扩张势头,形成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D项正确。8.D 1900年7月,在八国联军的攻打下,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出逃,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9.D 材料是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描述,这次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D项。10.C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于是,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应该被推翻,越来越多人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故选C项;鸦片战争之后是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学习西方还停留在器物阶段,排除B项;日俄战争不是侵华战争,排除D项。二、能力提升11.D 明治维新后,日本1889年颁布宪法,规定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采鉴日本”说明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12.D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对于戊戌变法的记载可能会受自己的主观立场的影响,存在隐瞒或扩大变法事实的情况,应结合多种史料辩证对待,故选D项;戊戌政变记是梁启超所著,而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参与者,属于一手史料,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梁启超和袁世凯的编写原则和理念,故无从考证谁更有史学规范意识,排除B项;当事人的记录作为第一手史料可以应用于史学研究,但是其记载可能会受其立场的影响,因此使用时应该加以甄别,排除C项。13.B 由农民阶级掀起的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直接原因,西方列强也由此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开始采用柔和的方式,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14.A 材料反映了南方各省没有遵照中央与帝国主义开战,说明中央的权威下降而地方势力增大,故选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央已经完全失控,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并没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C项;列强放弃瓜分中国的策略与“东南互保”无关,排除D项。15.C 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16.(1)原因:君主专制造成国民意识淡薄;疆域辽阔且交通不便;民众缺乏民族(国家)认同感;以往遭遇的民族危机不足以唤醒国人。(2)因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