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克己复礼-教案(9页).doc

    • 资源ID:39790776       资源大小:14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克己复礼-教案(9页).doc

    -克己复礼-教案-第 9 页克己复礼第一、二课时一、解题:克己复礼: 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这一章节讲孔子的礼治主张。(德治)l 121(一)字词一日:古今异义。一旦/一天。非礼:古今异义。不合礼节/调戏(妇女)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敏:聪明事:从事,照着去做。(二)分析1颜渊:颜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时孔子痛苦,说“天丧予,天丧予”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2. 圣经 旧约有摩西十诫,佛门也有八戒,儒门有四戒。3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已复礼是仁。这里就讲到了“仁”与“礼”的关系,只要做到礼,就能达到到仁。孔子具体讲到四点,“视”“听”“言”“动”, 都紧紧抓住那一点来写?这里的四个字,要抓住“克已”这一点来写。3要义:克己 要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4成语:克已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乎礼。l 3.14 7.5两章75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什么句式?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吾不梦见周公,久矣。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话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远较书面语多,论语中大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2总结3.14 7.5两章周公是孔子敬仰的古圣人之一。孔子把周公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把梦见周公视为盛世有望的瑞兆。孔子把自己的命运与世道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两章讲的都是崇古 崇古的重点内容是推崇周礼。联系12.1“克己复礼”,复是回归的意思,那么要回归于什么的“礼”字,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l 读31 62531(一)字词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于庭舞八佾。孰:疑问代词,什么(二)要义:秩序(无序) 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625(一)字词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二)要义:秩序 (无序) 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三)分析1孔子为什么说“觚不觚”,后人有两种较为近于情理的猜想:(1)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为觚,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2)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意思。只能容酒两升(或三升)的叫觚,是叫人少饮不要沉湎之意。可能当时的觚实际容量已经大大不止此数,由此孔子发出感慨。2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不符实的现象发出的感慨。3总结前五章:121 3.14 7.5是总纲,谈理想。3.1 6.25 这两章讲的都是现实社会的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无序、无道)l 读162 133 1211162(一)字词礼乐:名词作动词,制礼作乐。盖:大概,大约(二)要义:正名(无道) 主张政治有道。(三)分析1.礼乐征伐指对内对外的各种政令。“礼乐”代表对内的权力;“征伐”代表对外的权力。2在这段文字中,“天下无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孔子这里讲的,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在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在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治。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为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3.这一段话是孔子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天下无道”则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鲁自季氏专政,五世希不失矣。季氏家中有阳货之流,都不曾到过三世。4此处讲的“庶人不议”与“钳民之口”是否相同?不一样,“上无失政则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朱注133(一)字词待:等待子将奚先:奚:什么先:这里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奚先,即先奚,宾语前置。于斯三者何先:即先何正:纠正迂:不切实际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奚其正:宾语前置,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正,纠正。其,加强反问语气。(如之何其彻也)野哉,由也!主谓倒倒。野:粗鲁阙:缺,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中:适当苟:马虎已:罢了成语:无所措手足没有地方放手放脚。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二)分析1请两位同学朗读这段对话,仔细体会孔子和子路说话时的口吻。2从子路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直率,淳朴,很有个性,有意见毫不隐晦,多次顶撞老师。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译: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道:“我假若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所:如果,假若。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词中。3要义:正名 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4孔子为什么把正名放在首位呢?卫出公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孔子针对他,提出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请指出来。名正言顺:原指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能。后谓指名分正当,道理也说得通。5小结:因为现实社会的“无序” (3.1 6.25)“无道”(16.2),孔子提出要“正名”(13.3)。孔子认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社会现状,只有“正名”才能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有各种名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旧的等级制度也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周礼”(3.14 7.5)。1211(一)字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指出这几话中的词类活用: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君,臣,父,子”是名词;第二个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个,按照的样子去做。君,行君道,臣,尽人臣的职责,父,像个父亲,子,要像儿子。2“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用法跟上句一样。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意动用法,把后在的宾语视作,当作看待。第二个“亲,子”是名词,父母,子女。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子焉,臣焉”中的“子,臣”,作动词,做人儿子,做人臣子。“父其父,君其君”中,第一个“父,君”是意动用法,把后面的宾语视作,当作看待。第二个“父,子”,是名词。虽有粟:虽,即使。吾得而食诸:诸,之于,语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吗”(二)要义:正名 要各守本分。(三)讨论问题: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地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译: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愚忠)2为什么孔子那么看重君臣父子的“名分”问题?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份受到破坏,弑君杀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像这个卫出公,他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孔子针对他,提出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以上三章:这三章讲的主要是正名,其实也就体现了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有仁心,才会尊从礼节,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三课时小结回顾:总纲:理想(12.1 3.14 7.5)为国:现实(礼崩乐坏)(3.1 6.25 16.2)和对策(名正言顺)(13.3 12.11)为人:根本(孝弟)和表现(色难和守丧)提问:针对个人,要做到什么?l 读1.2 2.8 17.2112(一)字词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鲜:少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二)分析1要义:孝悌 孝悌是仁之本2思考:为什么说教悌是仁的根本?有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就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与礼的关系:“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认为,家是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先齐家。(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合,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陈天祥四书辨疑)28(一)字词弟子:古今异义。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学生,徒弟。先生:古今异义。年长者,父老。/(1)老师。(2)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二)分析1这一章讲的是如何做到“孝悌”。“子夏问孝”中孔子认为,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不能说是孝。要做到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色难”即“心难”,和悦的脸色出自温柔的内心。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释】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养-供养,养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解有二。其一认为,犬守家看户,马代人劳作,皆能有以养人。但犬马无知,不会对人产生敬意。人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犬马养人相比。其二认为,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原文今译】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2要义:色难(有敬心)引申到现代社会,子女则连陪父母的时间都没有了。1721(一)字词期已久矣:时间期可已矣:一周年女:同“汝”予之不仁也:句末感叹天下之通丧也:句末表判断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也,句中表停顿。(二)分析1宰我:孔子对这个学生是很不满意的。宰我曾经在白天睡觉,被孔子看到了。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 w也。(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了,松泡如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1)粪:本义为扫除,做名词时意为粪便。 (2)杇(),抹墙用的抹子,指用抹子抹刷墙壁。 (3)诛:本义为声讨、谴责,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卧寝。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来考察人的方法。”2要义:孝悌(守丧)(1)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说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语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为父母守孝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2)孔子为什么觉得宰我不必守三年孝了?因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由于做子女的因父母去世,内心痛苦,无心享受吃喝。而宰我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东西,即使守三年孝,也只是做到形式上的孝,还不如不守。(3)宰我不孝,孔子为什么说他不仁?宰我对三年丧期提出质疑,孔子认为这是“不仁”的表现。这也再次强调了“仁”是孝是的内核,孝是“仁”的外在表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回想为什么宰我白天睡觉会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因为白天睡觉关乎一个“礼”字,这个宰予,在大白天寝卧躺伏在那里,可能还并一定是真的困得不行要睡觉,而是一种懒散的表现,是一种“无礼”的行为。总结:1.2 2.8 17.21这些章节都在讲“孝悌”的问题,“孝悌”与“仁”有什么关系呢?孝即是仁的表现,只有孝才能仁。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宰我不守孝,所以孔子说他不仁。孝又分为小孝和大孝,小孝即是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大孝即是忠。一个个只有孝了,会有仁心。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道德规范,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话的?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也父亲的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顺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就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l 读17.11 3.3(一)字词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前一个“云”是助词,分别用在重复的同一词语的后面,表示强调。后一个“云”,说。(二)分析总结以上两章:这里,孔子强调“礼”“乐”“仁”三者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是礼的一部分。礼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把礼、乐、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问题。l 总结全文:(一)结构总纲:理想为国:现实(礼崩乐坏)和对策(名正言顺)为人:根本(孝弟)和表现(色难和守丧)总结:礼乐和仁的关系,回归于仁。总结:本课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也就是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主张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二)内容结合课后练习一:整篇文章讲的主要是仁与礼的关系,其中还有“孝”的问题。其实,孝即是仁的表现,只有孝才能仁。孝又分为小孝和大孝,小孝即是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大孝即是忠。一个个只有孝了,会有仁心。1仁是礼的核心。礼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17。11 3.3)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有仁心,才会尊从礼节,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 16.2 13.3 12.11 1.2 2.8 17.21)3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l 练习:一、课后练习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是从哪一角度对“礼”进行阐释的。荀子·礼论译文社会行为规范是怎样兴起的呢?回答是: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而又得不到,那么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追求没有限度和止境,那么就不能不起争夺,争夺就会导致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君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来进行分别,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因物资短缺而得不到满足,使物资不会被人们的欲望所耗尽,欲望和物资这两者互相扶持而有所增长,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起源所以,所谓的社会行为规范,就是调养。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慢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人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课后听写: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 “监”通“鉴”,借鉴。2盖十世希不失矣 “希”通“稀”,少。3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通“措”,放置。4其为人也孝弟 “弟”同“悌”,敬爱兄长。5其为仁之本与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6食夫稻,衣人锦,于女安乎 “女”同“汝”,你。二、找词类活用7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名作动,制作礼乐8必也正名乎:正,使正,纠正9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君臣父子是名词,第二个君臣父子是动词,像个君,像个臣,像个父,像个儿子。三、找古今异义10一日克己复礼:一旦11非礼:不合礼节12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弟子,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年长者四、重点字词解释1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赞许。1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事,照着去做。15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什么1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之乎,句末语助词,相当于“吗”17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少1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一定的时间,期限19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五、句式特点20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主谓倒装21八佾舞于庭 状语后置22有是哉,子这迂也 主谓倒装23野哉,由也 主谓倒装2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25曾是以为孝乎 宾语前置

    注意事项

    本文(克己复礼-教案(9页).doc)为本站会员(1595****071)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