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docx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1、静脉穿刺失败发生原因:L静脉穿刺操作技术不熟练;.进针角度不当;2 .针头刺入的深度不合适;.进针时用力不当;3 .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静脉条件差;4 .天气寒冷等。临床表现:1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 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预防和处理:L护士提高穿刺技术;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易固定的血管;.防止盲目进针;2 .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按压止血;3 .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2、药液外渗发生原因:1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等有关;.物理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液体输液量等;2 .血管因素:主要指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等;.感染因素和静脉炎。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预防:1 .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选择合适的工具;2 .在针头穿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注射时加强观察和巡视。处理: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1 .化疗药或局部刺激药;.血管收缩药;2 .高渗性药液;.抗肿瘤药。3、静脉炎发生原因:L无菌操作不严格;.输入药液过酸或过碱;2 .输入高渗液体;.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3 .输液速度与药液浓度的影响;.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 身病症。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阻塞。预防和处理:L护士提高穿刺技术;2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3 .适用合适的锐利针头;防止盲目进针;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按压止血;6 .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耍对症处理。4、急性肺水肿发生原因:L输液速度过快,循环血量急剧增加;.老年人代谢缓慢,调节机能差;7 .外伤、恐惧可使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表现:1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性啰音。预防:1 .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尤其对老年、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2 .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防止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处理:1 .立即停止输液,联系医生,配合抢救;.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3,高浓度吸氧,50%70%乙醇湿化;.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扩血管药等;4 .保持呼吸通畅;.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5、发热发生原因:1 .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输液器具的污染;2 .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3 环境空气的污染;.输液速度过快。临床表现:L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38,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悸;2 .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预防和处理:1 .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改进安瓶的割锯与消毒;2 .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加药注射器严格执行一人一具;3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那么等。6、空气栓塞发生原因: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2、导管连接不严密;3、加压输液时护士未在旁守护;4、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拔针或更换药液。临床表现:1 .病人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眩晕,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绑,病人有濒死 感,听诊心脏有杂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损害较小。2 .如空气量大.那么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引起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预防和处理:L输液前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2.输液过程及时更换药液,输液后及时拔针;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纠正缺氧状态;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