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第1课时空中课堂课堂实录.docx
第11课核舟记(第1课时)课堂实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n课。文章题目是核舟记,全文一共6段,这节课我们集中学习第2、3、4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讹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 念珠倚之一珠可历历数也。这里共有两句话,意思是说:佛印像极了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 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 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第3段在刻画佛印时依然呈现了雕刻的惊喜。比方写佛印手臂上的念珠,珠可 历历数也,这么小的配件依然能一颗一颗清晰地数出,真可谓细致入微。佛印与苏轼、黄庭坚的神情不相类似,这又是雕刻者的匠心之处。苏轼与黄庭 坚沉浸于书画之中,佛印那么是矫首昂视,一个“矫”字,一个“昂”字,刻画出佛 印抬头而望的姿态,写出了佛印,似乎在尽情的享受周围的美景。卧、讪、竖、 倚,这几个词展现出佛印的姿态。雕刻者对人物的刻画可谓形神兼备,个性鲜明。我们来总结一下第3段的内容。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 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 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 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 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卧右膝,设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一珠可历历数也。第3段的第1局部,总的交代了船头三人及其位置关系。第3段的第2局部,具体描述了他们三人相处时的神情、举止。作者用一系列 行为动词,详细再现了核舟上苏黄的形象,佛印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三个人物的形 象刻画栩栩如生,可谓各具情态。那么第4段两个舟子的形象刻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 的第4段。第4段内容的意思是船尾横放着一只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 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 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 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可见两个舟子各具情态,也雕刻地神 形兼备,且富有变化。我们来回顾一下,文章第三第4段,共雕刻了 5个人物,船头三人、苏轼、黄 庭坚、佛印、船尾还有两个舟子,通过朗读和品析,我们领略了雕刻者无与伦比的 雕刻技艺、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读到这里,同学们是否还记得第2段第1句话交代的?核舟的首尾长约8分有 奇,高可二黍许。这枚小小的核舟体积非常小,雕刻者竟能刻出如此丰富的内容, 真是令人由衷赞叹。那么这枚核舟令人赞叹之处,是否仅仅是体积小、内容丰富。我们将文章的第24段及船舱、船头、船尾这三段的内容组合在一起思考,发 现这些雕刻的内容,处处都和作品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有关。大苏泛赤壁,是说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大苏及苏轼,苏轼 曾游赤壁,写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泛舟是指乘着船在水上游览,任小 船荡漾。同学们思考一下,船舱、船头、船尾这三局部的内容与核舟主题是什么关系?首先船舱局部,在小窗上雕刻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16个字,他们分别是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刻在船舱的小窗上,体 现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也更契合他们泛舟时山高月小,清风徐来的美妙意境。其次,船头坐着三个人物,黄庭坚和佛印是苏轼的好朋友,这三个人物本身与 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关系紧密。再者船尾两个舟子,并不忙于划船,一个右手攀右趾,假设啸呼状,一个视端容 寂。假设听茶声然。神情姿态中透露出几分随意和悠闲,船头、船尾的情景相呼应, 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大苏泛赤壁主题。由此可见,文章的第2、3、4段,每局部的内 容都与主题相扣。我们再看核舟的体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整个作品浑然一 体,构思精巧,实在令人称奇。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我们聚焦第2段,重点分析了小窗聚焦第3第4两段,重点分析了船头三人与两个舟子。同时我们又把第2、3、4段组合在一起,关注这些内容是如何聚焦大苏、泛赤 壁这一主题的。由此我们理解了核舟的神奇之处在于雕刻之精细、逼真,以及雕刻构思之精巧。这节课我们理解了作者重点描写核舟的内容,分析了语言之间的关系,在层层 深入的探究过程中,理解了作者通过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请大家注意以下字音字形,请跟老师一起朗读。接下来我们将依次分析文章的第2、3、4段,我们需要思考:1、每段中共有几句话?2、每句写了什么?3、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4、借助这些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先来看第2段,请跟老师一起朗读一遍。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中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 系?借助这些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第2段一共有5句话第1句写核舟的尺寸第2句写箸蓬覆盖船舱第3句写小窗第4句写翻开窗后所见第5句写关上窗,看到所刻的对联。第1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高可二黍许。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船从头到尾长约 8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有奇指有余多一点。蜀指黄米。这句话介 绍了核舟的尺寸,强调了核舟之小。第2句,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枚核舟中间高起,而宽 敞的局部是船舱,用箸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其中箸篷覆之的“箸篷”是什么 意思呢?箸篷是用箸竹叶做成的船篷。同学们,你们可能会想在这么小的船舱上要雕刻出船蓬,船蓬又是用一片片箸 竹叶连缀而成的,这需要雕刻到怎样?精细的程度。第3句至第5句,都是围绕小窗来写的。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闭之,那么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石青棒之。这几句的意思是: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4扇,一共8 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观赏它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这三 句。先写船舱旁开的小窗,并交代其数量。再写翻开窗户就能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 杆,最后写关上窗户,能看到图有时轻的16个字。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关于小窗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细读。请同 学们再读这三句,边读边思考。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那么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棒之。首先左右各4共8扇,交代了小窗的数量。在如此小的空间竟然能雕刻出8扇 窗,这是第1个奇特之处。其次,每扇小窗竟然都能启能闭,开关自如。这是第2个奇特之处。再者,打 开小窗,不仅能看到栏杆,而且栏杆上竟然还雕刻着花纹。这是第3个奇特之处。 最后关上小窗便能看到上面刻着字,竟然还可以清晰的识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个字。窗很小,16个字更是小之又小,在如此微小 的文字凹槽处,竟然还用石青逐一着色,实在是精细之极,这是第4个奇特之处。作者从船舱箸篷写到小窗,从小窗的数量写到小窗的开关自如,再写到雕栏、 对联等内容,足见雕刻之精细,奇特之处令人赞叹。我们将后4句和第1句结合起 来思考,不难发现核舟是如此之小,长约8分有高可二黍许,但是上面竟有如此精 细的雕刻,方寸之间尽显技艺之精湛。我们再来看文章的第3段,第3段写了几个句子?每句写了什么?借助这些句 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请跟老师一起朗读第3段。边读边思考这 几个问题。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 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 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各隐卷底衣褶 神情与苏、黄 左臂挂念珠倚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不属。卧右膝,设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之一珠可历历数也。第3段,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局部第1局部是第1句,总的交代了船头、三人及其位置关系第2局部是后面6句,具体描述了他们三人相处时的神情、举止。在具体描述 三人的神情举止时,又可以分成两个局部,先写苏黄,再写佛印。第1局部是第1句,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 左。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峨冠指高高的帽子,然指两腮的胡 子,也泛指胡须。在这方寸之间将人物的峨冠、多髯都能雕刻出来,可见雕刻之精细。佛印是宋 代名僧,鲁直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它们都是苏轼的朋友。这句话总体交代了船头 三人及其位置关系。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 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各隐卷底衣褶中。第2局部中描写苏黄的是第25句,这4句话的意思是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 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的左手拿着 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 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各隐卷底衣褶中,意思是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一折里,不仅他们衣服上的褶 皱清清楚楚,连衣褶里的两膝紧靠的细节也考虑到了,这人物的雕刻是多么细致。文章第2段突出了核舟之精细。第3段描写苏黄的内容,依然呈现出雕刻的精细,但这局部内容还能呈现出雕 刻的另一个特点,请同学们关注阅、执、抚、指、现,这些动词我们能读出什么 呢?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这句具体写苏东坡和黄庭坚在共同欣赏即共 悦书画长卷时的动作姿态,只限这些动词,生动的再现了人物的神情、举止。苏轼左手抚鲁直背,一个“抚”字,更是让人感受到两个朋友亲密无间的情谊。这些动 作设计化静为动,将人物刻画的形神兼备。请同学们再关注,如有所语,我们能读出什么呢?这里黄庭坚和苏轼在共同阅 读,黄庭坚用右手指着手卷,如有所语指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他们在说什么呢?可 能在互相探讨,共同切磋,也可能在一起吟咏、诵读、咀嚼、品味。我们甚至可以 想象他们共同欣赏手卷时,也许有感慨,也许有顿悟。这里的人物刻画化无声为有 声,雕刻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引人遐想。同学们描写苏黄的部 分雕刻者从细处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接下来刻画佛印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呢?同学们不妨运用刚 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