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第1课时 初探比热容》导学案.docx
13. 3比热容第1课时初探比热容【学习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重点难点】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学习内容一:比热容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1 - P12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 号。【自学检测】1 .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2 .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鳏容。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是J/(kg)。【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1 .将一千克的水和一千克的食用油的温度分别提高50,加热的时间是否相同? 猜想:加热时间不相同。2 .请大家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1)在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量相同?答: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用同样的加热器来加热。(2)让哪些量不同?答:让物质的种券不同。(3)怎样比较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答:通过比较遮幽回来比较物质吸收的热量,加热的时间越近,说明吸收的热 量越受。我们可以采用酒精灯或电加热器来加热,为了保证加热器放热的速度相同, 一般使用电加热器。(4)请小组讨论后,给出本组实验方案。3 .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实验条件和器材的准备情况确定实验方案。方案一: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看哪一个的温度升高得多;方案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哪一个吸收的热量多。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方案一,完成P11图13.3 - 1和13.3 - 2的实验,请学生观 察,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5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方案二。再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1 .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也可以理解为物质“储存”热量的本领。2 .开始的温度叫初温,结束时的温度叫末温。升高的温度指的是初温与末温的温 度差。3 .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得慢的吸收热量的本领比较 强。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加热时间长的吸收热量的本领比较强。4 .在本实验中,水和食用油在吸收热量的同时,还在对外散热,所以实验的结果 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是允许的。为减少误差,尽量采用绝热性能好的容器来进行实 验。【即时练习】在方案二的实验中,对水和用油加热,我们发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 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这说明水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即水的储存热 量的本领更强。学习内容二:了解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2文字内容与插图,分析小资料中数据,注意这些数据之 间存在的规律。【自学检测】1 .水的比热容是4.2X103j/(kg.C)。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水,温度 升高£C ,需要吸收的热量是4.2x103人2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幽曼与它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 热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3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小, 因此,比热容大的物质对温度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1 .分析小资料中的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回顾八年级声学中关于声速小资 料的归纳方法)答:(1)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会不同。比如水和冰。(3)一般来说,金属的比热容远小于非金属。2 .想一想: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 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阅读P13图13.33的图片与相关内容,想一下 怎么回答。3 .拓展性问题:我们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 是否相同,请回家上网查阅资料后回答。答:因为陆地基本上是互构成的,比热容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气上 北,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 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4 .阅读“想想议议”,思考:在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 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打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展示散热器 图片),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 方,在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该怎么解决?5 .扩展性实验。阅读P13图13.3-4 了解利用温度传感器和计算机来探究不同 物质比热容的方法。【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精讲点拨】水的比热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 慢,吸热或致冷效果好。降低同样多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即时练习】1 .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中,需要对温度更加敏感(比热容小的)的物质来做为显示液, 所以一般采用比热容小的液态金属一水银作为介质。2 .完成课本P14第1、2题。【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