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A:企业规模_市场力量与创新_一个文献综述.pdf

    • 资源ID:4016486       资源大小:509.7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A:企业规模_市场力量与创新_一个文献综述.pdf

    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与创新: 一个文献综述 * 内容提要: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 市场结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 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熊彼特假说的主要理论和实证 文献。在实证文献综述中, 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维度, 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和逻辑 关系, 阐述了每篇文献的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样本选择及主要结论。本文还简介了国内 外学者对中国创新决定因素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熊彼特假说 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 创新 * 吴延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邮政编码: 100836, 电子信箱: wyb1229 163. com。本文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 5R 按照每 篇文献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将这些众多文献做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和梳理; 更重要的是, 在有限的篇幅内特别强调了文献的研究思 路与研究方法, 这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中国创新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自熊彼特(Schumpeter) 提出创新理论以来, 市场结 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 题。关于熊彼特假说的实证检验在产业组织理论领域 中似乎拥有最多数量的文献(Cohen and Levin, 1989) 。 这些大量文献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 90 年代以后文献数量相对较少。然而, 国内学者对国 外创新问题研究缺乏充分关注, 对中国创新问题更缺 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综述了半个多世 纪以来关于熊彼特假说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 不仅 可以使国内学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脉络, 也 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本土创新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阐述了熊彼特创新理 论及其理论发展。第二部分从创新投入的角度综述了 熊彼特假说的实证研究文献。第三部分从创新产出的 角度综述了熊彼特假说的实证研究文献。第四部分简 介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创新决定因素问题的研究。第 五部分为总结。 一、熊彼特假说及其理论发展 (一) 熊彼特假说 熊彼特最早提出了创新理论。受到 20 世纪上半 叶美国工业发展的启发, 熊彼特写成了5资本主义、 社 会主义和民主6(1942) 一书。在这本书中, 熊彼特强调 了创新活动的制度化、 产业研发试验室对技术创新的 促进以及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熊彼特认为, 只有大企业才可负担得起研发项目费用、 较大而且多 元化的企业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研发创新来消化失败、 创新成果的收获也需要企业具有某种市场控制能力。 Galbraith( 1952, 1956) 、 Kaplan(1954) 进一步强调了企业 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认为大企业是引致技术变化 的最完整的工具, 是技术创新的最有效的发明者和传 播者。 熊彼特关于企业规模和市场力量促进创新的理论 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巨大挑战。新古典经济学将自由 竞争市场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市场结构, 并 通过静态分析证明完全竞争是一种福利最大化的制 度。熊彼特批评了主流经济学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包 含着的变化, 认为资源配置机制的效果应该以动态时 间而不应以某时刻来衡量, 要获得长期的福利最大化 可能必须牺牲短期的效率。熊彼特还指出, 企业拥有 市场力量并没有消除竞争, 而是出现了新的竞争方式。 企业虽然通过创新在竞争中获得了有利地位, 但其他 企业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取代现有企业的地位, 这种创 造性破坏过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25 2007年第 5 期 熊彼特具有启迪性且具有争议性的重要研究激发 了人们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兴趣。借助创新的竞争这个 概念引出了与熊彼特密切相关的两个假说: (1) 大企业 比小企业承担着更大比例的创新份额; ( 2) 市场力量与 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熊彼特假说提出后, 探 究市场结构与创新激励之间关系的努力从未间断, 涌 现出一系列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二) 阿罗模型 有关不同市场结构下创新激励的第一个正规模型 是由阿罗( Arrow, 1962) 建立的。阿罗在竞争和垄断两 种假设环境下对采用一项新工艺所带来的潜在收益进 行了比较。可以用图 1来分析阿罗模型。设产业需求 曲线为 DD, 采纳创新前的平均成本曲线为常量 CC。 如果市场结构为垄断的, 那么垄断企业将会采用边际 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价格( 即 CC 和 MR 的交点), 此 时垄断价格为 Pm, 垄断产量为 Qm, 利润为Pa。如果市 场结构为竞争的, 则价格为 Pc, 产量为 Qc, 利润为零。 现在假设产业外的一位创新者发明了一项节约成 本的创新, 可以使成本下降至 CcC c。首先分析采纳创 新的产业是竞争市场时的创新激励问题。假设创新者 向竞争性产业的创新采纳者收取特许使用费, 并假定 每单位产品的费率为 r, 则采纳创新后的竞争性价格变 为 P c= Cc+ r(这一价格必须低于 Pc 才会使得企业采纳 这一创新) 。创新者收取特许使用费的目的是使创新 收益( 即图中的阴影面积 Pb)最大化。当边际收益MR 等于 C cC c时, 可以使得创新收益最大化, 这时最优特许 费率为 r*。因此, 在竞争条件下, 只要研发成本小于 Pb, 就会有企业家愿意对创新进行投资。 图 1 竞争和垄断市场下的创新激励 下面考虑采纳创新的产业是垄断市场时的创新激 励问题。此时, 创新者可以来自产业外, 也可以是垄断 企业本身, 不论哪种情况都不影响结论。假设为前一 种情况。创新者会向垄断企业收取一次总付的特许使 用费而不是收取单位使用费, 因为后者会使垄断企业 限制产量。创新者可以收取的最大额度为垄断企业在 采纳创新前后利润的增加值。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 采纳创新后的垄断企业将把价格定在边际收益 MR 等 于边际成本 CcC c的水平上, 垄断利润为Pb。所以, 垄断 企业采纳创新后利润增加了 Pb- Pa。这样, 即使假设 创新者可以从垄断企业那里获取全部利润增加值, 其 数额仍然小于从竞争性产业中所获得的特许使用费 Pb。因此, 阿罗得出结论, 竞争条件下的创新激励大于 垄断条件下的创新激励。 阿罗结论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者能够从竞争产业中 得到低成本曲线所带来的全部潜在收益; 而在垄断产 业中, 由于采纳创新前存在垄断利润, 低成本带来的收 益不再全部归创新者所有。Davies 指出, / 这一结论可 能会被看作一种模糊的断言, 即正是由于可以首先赚 到非正常利润, 垄断企业才相对缺乏创新动力0( 1989, p. 198) 。Tirole(1988) 认为, 垄断者在采纳创新时是/ 自 我替代0的, 总是容易/ 吃老本0; 而竞争性企业通过创 新变成垄断者。 ( 三)德姆赛茨模型 德姆赛茨(Demsetz, 1969) 认为, 阿罗是在不平等的 基础上比较垄断和竞争的。德姆赛茨指出, 两个额外 的问题会影响阿罗的分析: (1)假定创新者具有垄断势 力, 这使得它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对特许使用费 实行差别定价; (2) 阿罗忽视了两种市场在产量上的差 异: 虽然阿罗假定两个市场具有完全相同的需求和成 本条件, 但在垄断条件下的产出仍然会低于竞争条件 下的产出。德姆赛茨认为分析时应该考虑到这样的事 实: 由于相对于竞争企业而言, 垄断者的产量较少, 因 而其对所有生产要素( 包括创新) 的使用都会少一些。 垄断对产出的限制影响可以通过使两个/ 假定产业0创 新前产量相等的办法来消除。根据图 1, 德姆赛茨建议 将 MR 作为竞争性产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这样在采 纳创新前, 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的产量就是相等的。 假定特许使用费不发生变化, 在竞争环境下创新者可 以获得的特许使用费为 P cFGC c的面积, 在垄断环境下 创新者可获得的创新收益为 Pb- Pa。因此, 如果 Pb- Pa大于 P cFGCc, 创新者将从垄断企业那里获得更多的 126 吴延兵: 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与创新: 一个文献综述 回报, 那么垄断条件下的创新激励将大于竞争条件下 的创新激励。 阿罗和德姆赛茨得出的相悖结论, 引发了对市场 结构和创新激励之间关系的争论。Kamien and Schwartz ( 1970) 采用德姆赛茨模型以相同的初始产出水平对不 同产业进行了比较, 比较包括不同的产业结构( 垄断与 竞争)和不同的产业需求弹性。他们证明, 不论产业结 构如何, 产业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 创新激励也就越 大。通过对竞争产业和垄断产业进行比较, 他们还发 现, 如果产业的需求曲线弹性相同, 那么垄断者创新的 激励会更大。Kamien and Schwartz 还评价了德姆赛茨模 型在政策方面的不当。Clarke(1985) 也认为, 对于有关 产业的垄断和分散化政策而言, 阿罗使用的比较标准 好像更为恰当。Ng(1971) 指出, 当两个产业的创新前 产出和创新后产出都相等时, 阿罗的主要结论仍然有 效。 (四) 市场结构与创新理论的深入发展 阿罗模型和德姆赛茨模型中包含着一些重要的隐 含假设。它们忽略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竞争, 在分析 中没有包含研发成本, 也忽视了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 (Needham, 1975) 。在模型中包括进竞争、 不确定性、 研 发成本等要素后, 研究者使用决策论模型和博弈论模 型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 11 创新的决策论模型 这一类模型都涉及创新项目开始后不同因素对企 业创新速度选择的影响(即创新时机) 。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企业将创新和模仿的报酬效应、 研发成本函数、 竞 争激烈程度视为既定的外生变量。在决定最优研发进 度和创新的推出日期时, 企业会在因推迟创新所节约 的成本与由于推迟而丧失的潜在获利的机会成本之间 寻求平衡。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考察模型中的某些确 定参数(例如, 以竞争的激烈程度作为市场结构的衡量 指标)对研发速度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也可以将其与 社会最优的结果进行比较。Barzel( 1968) 首先探讨了这 种方法, 但这一领域的发展主 要归功于 Kamien and Schwartz( 1972, 1974, 1976, 1978a, 1978b) 所做的一系列研 究。Kamien and Schwartz 模型详细阐述了每一个企业如 何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存在, 并把市场不确定性整合进 各自的研发活动中。他们的主要结论是, 根据创新的 收益性, 完全垄断或中等水平的竞争都对创新活动最 有利;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企业根本不会进行研发。 21 创新的博弈论模型 与决策论模型相类似, 博弈论模型也假定企业追 求期望利润最大化, 企业在随时间递减的研发成本函 数和创新的早日引入所带来的递增收益之间进行权 衡。但与决策论模型不同的是, 竞争的激烈程度成为 这一分析中的内生变量。Scherer(1967a) 首先使用了这 一方法。Loury( 1979) 、 Reinganum( 1979) 、 Lee and Wilde (1980)、 Dasgupta and Stiglitz(1980) 对其进行了扩展和优 化。博弈论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为两点: ( 1) 竞争企业数目的增加会导致行业推出某一创新的预期 时间提前, 并且( 在开发成本固定的情况下) 会使企业 的均衡投资率上升到较高水平。( 2) 竞争性的进入者 会导致企业数量超过社会最优数量。这些研究的一个 重要含义是, 企业之间的策略互动可能会对行业内最 终形成的均衡局面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博弈论模型考 虑到市场结构的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它在政策方 面更为适宜。 31 占先的多元创新非对称模型 近期的文献集中于考察某一既定行业里企业采用 新技术的行为。所谓非对称是根据企业创新前和创新 后的利润流对其做出区分。非对称采纳模型提出如下 问题: 哪种企业( 现有企业、 垄断者、 潜在进入者) 更有 可能采用新技术? 在什么情况下某种技术领先模式 ( 行动- 反应还是优势递增)更有可能出现? Gilbert and Newbery(1982) 把企业区分为现有企业、 垄断者与潜在 进入者三种类型, 当行业利润开始下降时, 垄断者可以 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来保持垄断地位, 这可能导致/ 睡 眠专利0的产生。Fudenberg 等( 1983) 研究了多阶段专 利竞争模型。Grossman and Shapiro(1987) 研究得出的结 论为, 市场领先者分配给研发活动的资源总是多于跟 随者。当二者在第一阶段都取得成功时, 对研发的投 资水平要高于都没有取得成功的情况; 当一家企业在 第一阶段取得成功时, 该企业才会强化研发努力, 而竞 争对手将会减少研发支出。Clemenz(1992) 的结论为, 与社会最优水平相比, 纯粹垄断和伯特兰寡头竞争对 研发的投入都很少。Malerba and Orsenigo(1993, 1995) 将 创新活动分为广化模式( 或称为技术更替) 和深化模式 ( 或称为强化优势), 并将创新活动与技术体制联系在 一起。不论是小企业或新企业( 广化模式), 还是大企 业或现有企业( 深化模式), 对创新的贡献都是一个以 相关技术体制为特征的函数。 二、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与 创新投入的经验研究 理论模型在不同的假定条件下考察了创新行为的 决定要素。从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会因某一特定假设 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 即模型的有用性依赖于研究 人员所关注的特定假设。理论模型只有通过实证检验 才能得到确认。正因如此, 熊彼特假说不仅激发了创 127 2007年第 5 期 新理论模型的深入发展, 而且也触发了用统计数据和 实证方法验证该假说的广泛研究。实证检验主要集中 在两个方面: 企业规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市场力量与 创新之间的关系。在实证文献中, 通常又把创新分为 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创新投入通常以 R 仅有 1 个产业的全部研发人数 对总员工人数的弹性显著大于 1。 Smith and Creamer( 1968) 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1957) 1965 年的产业数据, 研究发现, 小、 中、 大企业的 平均 R 而在 化学产业中, R 而在那些很大规 模的企业中, R R 在其余产业中, R 经营单位规模对 经营单位的 R (2) 对创新成果容易出售、 因创新而 导致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而言, 经营单位规模与经营 单位 R 而且, 四厂商集中度与占企业 总数 1 P5的最大企业所拥有的研发实验室的比例呈负 向关系。 Hamberg(1966)运用 1958 年20 个制造产业数据, 研 究表明, R 在低技术产业中, 市场 集中度与 R 在低技术机会产业中, 市场集中度对 R 另一类是产 品构造的复杂程度, 用最终耐用产品占产出的比重表 示。在控制了两类技术环境因素后, 研究发现, 四厂商 集中度对 R 非专用耐用品产业中, 市场集中度有不显著正影 响; 专用耐用设备产业中, 市场集中度有显著负影响。 Shrieves认为, 创新模仿率高的行业中市场力量为企业 创新活动提供了更大的激励。 Angelmar(1985)认为, 如果从事 R 专用性程度低的产业中, 市场 集中度表现出显著正作用。 31 倒U 型关系检验 继 Scherer(1967b) 发现市场集中与 R 在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模型中, 赫芬达尔指数及其平方项的系数均是显著的, 这表明 市场集中与技术引进、 新产品开发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41 联立方程模型 Dasgupta and Stiglitz( 1980) 提出了市场结构的内生 性问题, 认为不仅市场结构影响创新行为, 而且创新行 为也影响着市场结构的形成。对于这一问题是通过联 立方程模型来解决的。典型的模型结构包括 R 当卖方市场是竞争的时候, R 在钢铁产业中, 创新强度在规模较小的企 业中达最大值。 Scherer(1965b) 运用 1955 年500强企业中的 448 个 企业数据, 研究发现, 销售收入与专利数量之间呈倒U 型关系; 当销售收入达 55 亿美元时, 专利数量达最大 值; 但仅有三个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 55 亿美元。 Comanor and Scherer(1969) 运用美国 1955) 1960 年 57 个医药企业样本研究了专利、 新产品销售收入、 销售 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 专利数量与销售收 入的相关系数在 017 左右, 新产品销售收入与销售收 入的相关系数为 018) 0 187。 Johannisson and Lindstrom( 1971) 研究了瑞典 1965) 1966 年员工数量超过 500 人的 181 个企业中企业规模 与专利数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在全部样本中, 大 企业的专利数量份额小于其雇员份额。化学产业中专 利数量的增长幅度大于企业规模的增长幅度, 而在工 程和金属产业中专利数量的增幅小于企业规模的增 幅。 Smyth、 Samuels and Tzoannos( 1972) 运用英国化学、 电气电子和机械工具产业中的 86 个企业数据进行了 研究。以 1963) 1966年企业获得的专利数为被解释变 量, 研究发现, 在化学和电气电子产业中, 专利数量随 企业规模( 以 1963 年的企业净资产表示) 的增加以更 大的幅度增加; 在机械工具产业中, 专利数量随企业规 模的增加而下降。 Scherer(1984) 运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1974 年 196 个产业的经营单位数据, 研究了经营单位规模对经 营单位专利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 专利数量的增长 幅度快于 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的产 业占产业总 数的 1113% ; 专利数增长幅度慢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的产 业占产业总数的 1513% ; 在其余产业中专利数量与销 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 Bound 等(1984) 运用美国 1976 年 2582个企业数据 和 4553 个专利数据, 研究发现, 小企业( 销售收入少于 1千万美元) 占有 413% 的销售收入份额, 318% 的 R 当产业创新 率较高、 熟练劳动力较多、 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 时, 小企业则拥有创新优势。这项研究表明, 市场力量 与大企业结合促进了合意的动态市场绩效, 而在某些 产业中竞争和小企业相结合也同样促进了创新。 Acs and Audretsch(1988) 运用美国小企业委员会调 查的 1982年 247 个四位数制造业数据, 分别以大企业 和小企业的创新数量为被解释变量, 回归分析同样表 明, 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取决于不同的产业和 市场条件。 Kraft(1989)运用 1979 年 57 个西德企业数据, 以企 业过去五年中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为创新产出变量, 在控制了市场力量、 企业所有权结构、 现金流、 员工技 术水平等变量后, 结果表明, 企业规模对新产品销售收 入份额有不显著正影响。 Blundell、 Griffith and Van Reenen(1995)认为, 由于创 新数量是整数, 创新数量服从泊松分布而非正态分布, 因而应该采用计数模型。运用英国 1972) 1982 年企业 面板数据共 4215 个观测值, 以重大创新数量为被解释 变量, 在控制了知识存量、 市场集中度等企业特征和产 业特征变量后, 研究发现, 企业市场份额对创新数量有 显著正影响。 Blundell、 Griffith and Van Reenen( 1999) 运用 1972) 1982年英国 340 个制造企业面板数据共 3551 个观测 值, 运用与 1995 年相同的研究方法同样发现企业市场 份额对创新数量有显著正影响。用专利数量来表示创 新水平时, 仍旧发现企业市场份额表现出显著正作用。 Freeman and Soete( 1997) 研究了 1945) 1983 年英国 各种规模工业企业的创新份额。他们发现, 1945) 1983 年间, 小企业创新数量占全部工业创新数量的 17% 。 1945) 1970年间, 按小企业创新数量份额对工业进行 的排序与按净产值份额对工业进行的排序十分吻合, 但小企业创新份额比净产值份额上升得更快。他们还 发现, 小企业在进入成本低、 资本密集度低的产业中创 新份额较大。这项研究同样表明, 大企业和小企业的 创新能力依赖于不同的产业和市场条件。 Gayle(2001) 认为, 专利中包括许多很不重要的创 新, 而且竞争市场中小企业往往以不重要的创新来申 请专利, 这些并不重要的创新并不能真正代表创新水 平。他认为, 专利被引用的次数反映了创新的重要性, 因而是更好地代表创新水平的指标。运用调研的专利 数据库, 以 1976) 1992 年 33250 个企业数据为样本, 在 控制市场集中度、 产业 R 在政府 R 小企业、 中型企业和大企业 的 R 外国企业的 R Firm Size; Market Concentration; Innovation JEL Classification: N010, O320 138 吴延兵: 企业规模、 市场力量与创新: 一个文献综述

    注意事项

    本文(A:企业规模_市场力量与创新_一个文献综述.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