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对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docx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对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对老师“校本教研”的思索 老师“校本培训”是最近一个时期我市广阔教化者工作普遍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华南师范高校教化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曾在我市做了怎样做“校本教学探讨”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校本教学探讨”的一种操作方式:“问题安排行动反思”。他的报告在我市教化界产生了剧烈的反响,对推动我市的“校本教学探讨”的开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校本教研”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我们首先要确定的是:刘华良博士提出的“问题安排行动反思”是一种“校本教研”的模式,而且是有效的模式,但不能认为这是惟一的模式。 据笔者所知;还有别的模式,如: “五环节模式”。这是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依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探讨”提炼出来的。他认为老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觉问题组织团队学习打算设计实施总结反思”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详细任务是: 发觉问题:(1)课题组织者发觉教化现场的问题;(2)搜集并整理相关文献资料;(3)确定探讨方向,拟定探讨安排。组织团队:(1)探讨者、领导和老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觉团队;(2)找寻学校课表按排、人员、经费、设备支持;(3)向学生说明探讨意图,征得家长同意。学习打算:(1)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团队;(2)亲历每一种智能教学,让儿童相识各自智能特色和学习风格;(3)团队成员填写学生多元智能梳对表;(4)在教学全过程中,专家与老师同等对话。设计实施:(1)探讨多元智能教学方案;(2)制定教学目标;(3)将目标转化为各项才智活动;(4)确定教化原则;(5)与家长座谈,说明多元智能的意义与实施安排;(6)实施单元教学活动;(7)视察学生学习状况,如通困难,刚好调整内容和方式;(8)学生完成相关的报告;(9)组织全班沟通,视察学生表述和功能提升状况。总结反思:(1)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完成论文撰写;(2)专家、老师反复探讨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模式不是惟一的,刘良华先生的“五环节”的哪一个都为“校本教研”。另外,我市很多学校所运用的模式,也不能解除在“校本教研”之外。我市很多中小学在近十余年来,在进行"校本教研"时多根据“问题综述调查安排设计实施总结”这样的程序进行:问题发觉和提出老师在教学实践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探讨的课题;综述搜集、学习、整理相关的文献,并撰写文献;调查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安排设计操作方法,包括学生“学”的操作方法和老师“教”的操作方法;实施在时时时操例;总结收集整理探讨过程资料,撰写探讨报告。其次,在老师“校本教研”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具有惟一性。“校本教研”实质是“以老师为本”的教研。于是有人便认为只有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教研才能被称为“校本教研。”问题是由谁提出来的只是形式问题,而不是事情的本质。我们认为教研活动是不是“以老师为本”,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下三点:其一“问题”是不是老师教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是老师是不是干脆参加探讨;其三是不是以改进老师的行为为中心。所以,“问题”是不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并不重要,由老师提出来、由学校领导提出来的或其他什么人提出来的都是可以的,只要是所提出的“问题”确定是老师在教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认同,都可以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周卫先生所举的实例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教学探讨,就不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而是由“校长亲自提倡,全校教职员工全员参加”的课题。第三“老师校本培训”每一环节的内涵也不具有探讨环节的内涵。比如,在诸多“校本教研”的模式中都有“设计”这个环节,但在不同的模式中,“设计”的内涵是不同的。刘良华先生“四环节”“校长培训”中的“设计”是指“形成教案”。我们大连市实行的“七环节川校本培训”中的“设计”是指“操作设计”学生学习行为的操作设计和老师教学行为的操作设计而不是指某一节课的教案。周卫先生的“五环节”“校本教研”中的“设计”也不是指一节课教案的设计,而是“单元教学方案”的设计、包括确定单元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原则等。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校本培训”的非唯一性问题,意在使我们的“校本培训”能符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的实际。开展“校本培训”不能“一刀切”,对于符合自己实际的“校本教研”都应给以确定。能够进行较高层次“校本教研”的不应把他们拉回到较低水平,现在还不具备肯定探讨实力的,也不应强行去拔高,更不必强调“人人都有一个探讨课题”。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只有能够主动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如参加“专题研讨”、“教学诊断”等活动,就应给以激励。老师校本教研的实力只能在参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事求是”是我们搞好任何工作都要遵循的原则,开展“校本教研”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