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800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
-
资源ID:41122455
资源大小:106.6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800练(含答案和解析).docx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800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雨后的清晨,我来到嘉峪关新城草湖湿地看日出。黎明里,广袤的草湖十分静谧,一丝微风都没有,应该是草湖收容了昨夜狂暴的风与滂沱的雨。此时,湖面上乳雾升腾,天尚未大亮,鸟儿们还不能起飞,纷纷立在草丛和灌木里为草湖歌唱,这是一首描述草湖自然之美的合奏曲。现在是六点钟,太阳放出红光,在天上画了一道金红的边,那么璀璨,那么暖和,不由得让人心生欢喜,新的一天马上就要诞生了,鲜红的太阳就要喷薄而出。忽然湖面上的一切好像都停止了活动,仿佛都在等待,仿佛都有了仪式感。仅仅两分钟后,太阳露出鲜艳的脸庞,万道金光照在湖面上,鸭子们不约而同地叫起来,争先恐后用翅膀拍打水面,几只水鸟鸣叫着飞过,翅膀划开水面,箭一般飞进太阳的光晕里,随后就消失不见。还有那些想跑到对岸去的芦苇,现在停在水中央进退不得,只好孤独地等野鸭来,等鸟雀来。始终匍匐前进、悄无声息就占领大片高地的白刺,在金红的阳光里有了幻想,想改变自己的样貌,想褪掉尖锐的刺,想让身体变得更高、叶子变得更加宽大。忘我开放的铃铛花、马莲花和苦蒿花们,在每一个日出里绽放得都那么热情澎湃、那么无所保留太阳升起来,草湖上明亮亮的,我也像芦苇一样披挂一身露珠,享受着辽阔的寂静,迎接着太阳的照耀。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认错了。”B短视频与直播中,京胡拉着神曲,昆曲玩起了快闪,西北花儿唱出了摇滚风各类传统文艺纷纷换上了“新颜”。C列宁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并且指出:“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D说着说着,老李就低下了头,辩解道:“我又不懂法”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为:“周边的芦苇和我一样都披挂了一身露珠,享受着辽阔的寂静,迎接着太阳的照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内宣扬佛法道术,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但它们仅仅是秦春华个人对四大名著的评价。由此得出“四大名著不适合孩子看”的结论,未免过于草率。如果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四大名著, 。 5.下面是某区摩托车报废补偿流程图,请把该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下面是某区摩托车报废补偿流程图 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少年游蒋捷梨边风紧雪难睛,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绒】窗小,人隔翠阴行。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注】唾茸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盲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7.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用“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 ”对尾檐进行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写出阿房宫建筑的精巧工致。(2)“猿”作为意象,常为文人所用,杜甫和郦道元就分别在登高的“ ”及三峡的“ ”中运用这一意象来衬托三峡秋季悲凉的特点。(3)古代中国衣冠制度森严,不同等级穿不同样式和颜色的衣服,这在刘禹锡陋室铭的“ ”和白居易琵琶行的“ ”有体现。【综合训练】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一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深刻内容与语言文字自身的客观制约的矛盾冲突,即言意之辨;二是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中国古人说“言为心声”,相信人的心思是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就诗歌创作而言,有“诗言志”之说,把言作为表意的基本方式和功能。因此,“辞达而已”的观点比较深入人心。但老子庄子却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等“言不尽意”的观点,使语言的表达功能受到质疑。尤其是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倾向于认同老庄之学,因而“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但魏晋文人明白,诗歌总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不尽意性既可以让人们完全不在乎语言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选择能表情达意的词语。前者干脆把老子庄子等文中的概念、词语直接引入诗歌,出现了充斥着理论词汇、刻板言理的诗作,如孙放的咏庄子和支遁的佛理诗。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 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魏晋玄言诗虽然没有什么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它却是创作主体第一次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语言表达功能的本质突破,尽管这一切都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展开的,但对诗歌创作行为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如果说汉末的时世变易引发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那么,魏晋玄言诗则意味着诗歌创作本身开始了更深刻的本体意义的思考。从诗歌创作的主体看,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即才性之辨。此风张举于曹操之“唯才是举”,而突出表现为王弼、何晏等才俊之士的才德反差和浮辞游说,最后则发展为张扬才情,超越常规,以无待整饰的自然形态去展示或追寻本体的真实内涵。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咏物赋都在竭力渲染物之珍奇绝异,如嵇康 的琴赋。这些咏物赋借物之奇异来表达创作主体的超绝才情。那么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呢?从现存的玄言诗及诗人情况来看,当时的诗人大都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世说新语所记录的辩难之言和玄谈之语,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具有多少理论建树,但从论辩的技巧中,我们仍能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论辩双方的才思。我们可以想象,魏晋诗人一方面为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的不和谐而煎熬;另一方面为他们所做的有关尝试即玄言诗的写作而得意,因为玄言诗可能不是最适合阅读的作品,但一定是他们个人才情得以充分展示的主要形式。于是,作品可能失败了,个人却胜利了。我们在阅读玄言诗时,可能不觉得有多少美感,但如果联系写作玄言诗的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就必然能体会到诗人那不屈的志气和横溢的才气。从文学发展史的眼光来看,魏晋玄言诗将表现的范围触及抽象的义理层面,又孜孜于寻求诗歌语言的最佳表达方式,这种类似于取火自焚的表现,反映的是诗人可贵的开拓精神和探险精神。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摘编自马国栋玄言诗创作中的言意与才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庄之学得到魏晋时期文人的普遍认同,导致“言不尽意”的观点一时占了上风。B.魏晋玄言诗最先思考诗歌表现的本体意义,寻求突破语言的表达功能,意义重大。C.魏晋文人虽然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D.虽然深邃的思理与苍白的语言之间不和谐,但魏晋诗人依然为写玄言诗而得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老子庄子中的语句,有助于读者理解“言不尽意”和言意之辨的内涵。B.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层次清晰。C.文章采用“就而言”“从看”等相关句式,对文字表述加以限制,语言严谨。D.文章第七段分析世说新语的内容,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研究魏晋时期所盛行的言意之辨、才性之辨,是当今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B.陶渊明、谢灵运的一些诗歌被误作玄言诗,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C.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曹操的“唯才是举”,魏晋时期的才性之辨依然可能发生。D.深刻理解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世民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子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先是裴寂私以晋阳宫人侍渊,渊从寂饮,酒酣,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渊曰:“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及刘武周据汾阳宫,世民言于渊曰:“大人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渊乃集将佐谓之曰:“武周据汾阳宫,吾军不能制,罪当族灭,若之何?”王威等皆惧,再拜请计。渊曰:“朝廷用兵,动止皆禀节度。今贼在数百里内,江都在三千里外,加以道路险要,复有他贼据之;以婴城胶柱之兵,当巨猾豕突之势,必不全矣。进退维谷,何为而可?”威等皆曰:“公地兼亲贤,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渊阳若不得已而从之者,曰:“然则先当集兵。”乃命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仍密遣使召建成、元吉于河东,柴绍于长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B.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C.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D. 寂从容言曰/二郎阴养士马/欲举大事/正为寂以宫人侍公/恐事觉/并诛为此急计耳/众情已协公/意如何/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B. 宾客,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东汉后对依附世家豪族的人口也称宾客。C. 留守,作为官职,有临时和长期的;文中指皇帝巡幸时李渊担任的官职。D. 胶柱,即胶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调节音的高低;文中比喻不知变通。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世民见识胆量过人,怀有安济天下的志向,看到隋朝皇室处于变乱后,礼贤下士,散发财物,广交宾客,得到了众人由衷的拥戴。B. 刘文静认为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不能平定天下,献计给李渊让他乘虚进入关中,对天下发号施令,成就帝业。C. 担心李渊不同意起兵谋反,李世民通过刘文静的引荐结交了和李渊有老交情的裴寂,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他,并通过他说服了李渊。D. 如果不能平定占据汾阳宫的贼寇刘武周,李渊等人按罪应当被灭族,王威等人劝他不必禀明三千里以外的皇上,可以自己节制调度。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 8. 在李世民等人的劝说下,李渊为起兵采取了哪些行动?请简要概括。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800练)【基础训练】1.B(B项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C项表示引文的省略,D项表示静默或思考。)2.句中把群鸟的鸣叫比作一首合奏曲,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鸟的鸣叫与演奏相似,鸟的叫声与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种类鸟儿的鸣叫声音不同,与合奏时不同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相似。(1点2分,2点3分,3点4分)3.从内容上看,原句主语是“我”,意在强调“我”看日出时的喜悦心情;从篇章结构看,前面重在写景,该段重在抒情;而修改后的句子,将“我”放在次要位置,不能与首段呼应,不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每点2分,共4分)4.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不能说这样的评价没有道理也能找到适合孩子读的不少理由5.车主到回收企业提交摩托车及相关资料。回收企业对不属于办理对象的予以驳回,并将不全的资料返回给车主,让其补充完整。然后回收企业持收集、整理的资料到区补偿中心申请办理。最后区补偿中心向车主划拨补偿款。6.(3分)A(“风吹雪飞”有误。首句以雪喻梨花,写的是急风中梨花飘飞的景象,而非真正的飞雪之景。)7.(6分)漂泊异乡之苦。如今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在春日的寒气中满怀愁苦。思乡念亲之愁。词人极目远眺,茂密烟树遮住了远处的故乡,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寄托了思乡思亲的愁绪。(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8.(1)檐牙高啄、钩心斗角(2)风急天高猿啸哀,猿鸣三声泪沾裳/常有雷猿长啸(3)往来无白丁、江州司马青衫湿【综合训练】1.【答案】C【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寻找相关的语句;最后进行辨析。C项曲解文意,“但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错,原文说“魏晋文人对个人才情的高扬,更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可知是“对个人才情的高扬”“体现在文学创作中”,而不是“更喜欢在文学创作中高扬个人的才情”。同时,“虽然,但是”改变了原文意思,原文为“魏晋文人普遍表现出轻视品德修养而高扬才情的个性追求”,“轻视品德修养”与“高扬才情”是并列关系。故选C。2.【答案】D【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这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以及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D项“意在论述魏晋文人富有才学,并且擅长思辨”错,原文说“那么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呢”,接着用“从现存的玄言诗及诗人情况来看,当时的诗人大都富有才学而且擅长思辨”来解释,可见,“分析世说新语”意在论述“这种超绝才情是什么”。故选D。3.【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接着理清题干信息要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判断正误。A项无中生有,“是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错,原文说“研究魏晋玄言诗,不可忽略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可知“研究魏晋玄言诗”需要结合“当时盛行的两个思辨”,也就是“言意之辨、才性之辨”,而不是说“是研究魏晋玄言诗的必然途径”。B项张冠李戴,“应该与魏晋文人热衷于玄谈活动有关”错,原文说“后者一方面热衷于玄谈活动,通过玄谈来锻炼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这就是陶渊明的一些田园诗、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被人们视为玄言诗的根本原因”,“这”指代的是“用客观意象,如山水等来表情达意”,而不是“热衷于玄谈活动”。D项曲解文意,“就能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错,根据原文“我们今天读玄言诗,应该通过对言意之辨和才性之辨的深刻理解,认识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言理诗歌不断走向成熟的积极贡献”,可知“深刻理解”的是“认识到玄言诗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积极贡献”的一种途径,而不是条件。故选C。4. C5. A “隋朝时指长安,时京都在洛阳”错,隋唐时期京都在长安,隋唐时东都指洛阳。6. B 张冠李戴,刘文静献计的是李世民,并不是李渊。7. (1)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坐”,因获罪;“昏”,通“婚”,通婚;“系”,囚禁;“就”,靠近;“省”,探望。)(2)李渊和裴寂有旧谊,二人常常在一起宴饮交谈,有时昼夜相连。(“旧”,形容词作名词,旧交情;“相与”,一起;“或”,有时。)8.指出当前危机的局势,都处在被杀头的危险境地之重;指出依靠政府军队不可靠;招募军队。参考译文:李世民看到隋王室正处于混乱之中,就暗中怀有要安定天下的抱负。他礼贤下士,散发资财以结交宾客,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拥护。刘文静因犯有与李密通婚的罪,被关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探望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汉光武帝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只是人们看不出来罢了。我来探望您,不是出于儿女情长,而是打算和您商议大事。您有什么谋划吗?”刘文静说:“如今皇帝去南方巡游江、淮,李密包围逼近东都,群盗大概得以万来计算。在这个时候,若有真天子驱使驾御这些人,夺取下天易如反掌。以此兵力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王之业就可以成功。”李世民笑道:“您的话正合我的心意。”于是他就暗中布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些事。李渊和裴寂有旧谊,二人常常在一起宴饮交谈,有时昼夜相连。刘文静想让裴寂为他们向李渊说通关节,于是就引见裴寂和李世民结交。李世民把自己的意图告诉裴寂,裴寂许诺劝说李渊。原先,裴寂私下用晋阳的宫人侍奉李渊,李渊和裴寂一起饮酒,饮至酒意正浓,裴寂从容地说:“二郎暗地招兵买马,发举义旗办大事。正是因为这样我私自让宫女侍奉您,恐怕事情败露出来,一起获罪被诛杀,为此才定下这应急之计。大家的意向已经协同,现在您意下如何?”李渊说:“我儿子确有这个图谋,事情已经如此,又能怎样呢?正是应当听从他的意见。”到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李世民对李渊说:“大人身为留守,而盗贼窃据离宫,如果不早定大计,灾祸今天就要到来了。”于是李渊召集将领僚佐,对他们说:“刘武周占据汾阳宫,我们却不能制止,论罪该当灭族,怎么办?”王威等人都很害怕,再三拜谢请求定计。李渊说:“朝廷用兵,行止进退都要向上级禀报,受上级控制。如今贼人在数百里之内,江都在三千里之外,加以道路险要,还有别的盗贼盘踞,靠着据城以守和拘泥不知变通之兵,以抵抗狡诈与狂奔乱窜之盗贼,必然无法保全。我们现在是进退维谷,怎么办才好?”王威等人都说:“您的地位又是宗亲又是贤士,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要是等着奏报,哪里赶得上时机?要是平灭盗贼,专权也是可以的。”李渊佯装不得已而听从的样子,说:“既然这样就应当先征集军队。”于是他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各自募兵。远近的百姓投奔汇集,十天之内有近万人应募。李渊秘密派人去河东召李建成、李元吉,去长安召柴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