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八上美术 12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说课 教案.doc
-
资源ID:41127272
资源大小:32.5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美版八上美术 12美化生活的装饰布 说课 教案.doc
美化生活的装饰布说课稿一、自我介绍二、说课内容1、教材地位、学情本课是对七年级美术和八年级上学期美术课程综合运用的考察,涉及到设理念、构图方式、色彩搭配等内容,是对前段学习内容的总结和考察,也为以后的审美活动打下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审美方法和思考方式,尤其是有了相对个性的美术思维。同时,他们具备了相应的几何知识和较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特别是对一些绘图软件的运用十分熟练。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式(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装饰布的特点、功能、设计内容、绘制步骤2、能力目标:能用多种表现手法绘制一块装饰布纹样3、情感目标: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将所学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一并运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2)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装饰布纹样、色彩设计。难点是学生有效理解装饰布纹样和色彩的设计思维。因此,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方式设计为: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手段完成本课内容。3、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实物展示,创设情境,引入课程(二)信息渗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拓展延伸,多种评价,检测目标(一)实物展示,创设情境,引入课程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出示几块教具,就是在生活中常见的靠枕外壳、围裙、围巾等。学生会对这些“花布”感兴趣,也会对本课的内容产生好奇,从而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接着,创设情境,出示用这些花布装饰的物品和场景,并让学生联想生活实际,将这些花布与平时的衣料做比较,让他们感性认识到他们所见到的这些花布的特点和功能。为解决第一个认知目标做下铺垫。(二)信息渗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自然过度到第二环节。因为认知目标一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我有意识的在这个环节中设置了一个自由抢答的小活动。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以及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学生清楚的感受到这些花布的特点以及功能,从而也能够自然根据这些布的特点和功能给这些布命名为“装饰布”了。解决了第一个较简单的知识点,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和情趣。接着,我趁热打铁,抓紧学生的高昂情绪进入其余知识点的学习。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纹样设计和色彩设计这个知识点里,我采用了图片对比、联系生活、仔细观察、自由排列、动画欣赏、探索讨论等由浅入深的引导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并及时拓展;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动手练习,让学生对装饰布的认识由理论转向实际操作,为动手设计做技能储备。(三)拓展延伸,多种评价,检测目标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一张装饰布的绘制。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同学和兼顾学生的优势和爱好,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作业的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用电脑设计的方式完成,有的偏好于手绘,还有的可以用剪贴、印染等等方式,还可以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突出了教学手段方法评价的灵活性。为了清晰学生装饰布纹样的操作程序,我用自动播放的方式展示装饰布绘制的几个步骤,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设计方法及思路;并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网址,为作业提供查询途径。学生的作品必须要获得多方位的评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进行自我完善,因此我设置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利用投影仪、展览园地、以及网络平台对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他评。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成果,并学会欣赏和借鉴他人的长处。四、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突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视觉的冲击,从传统的讲授过度到纯视觉的欣赏和动手参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寻意识。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我对知识点的处理多数采取语言讲授、实物展示、示范作业的方式, 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也有所局限;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部分信息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信息技术、语言信息、行为信息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总结如下几点: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形成多层次、开放性的学习、评价方式;2、有利于师生搜寻大量的学习资料,开拓了视野;3、网络交流平台为师生搭建了桥梁,延伸了课堂教学。我的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在此教学设计中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给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