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docx
-
资源ID:41133467
资源大小:13.8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5《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5.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6.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7.了解作者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8.了解历史背景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学生自悟: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理清脉络,讨论分段: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分四段:第一段(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第二段(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第三段(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4、细读课文,了解起因1.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4.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4)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A. 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指名读这段话。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5)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五、课堂总结1.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让诸葛亮陷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2.谈话过渡: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六、板书设计草船借箭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之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