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41139324
资源大小:14.6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docx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恐龙无处不有,科学家由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有”这一发现推究原因,证实了“板块构造“这一地质学理论的正确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压扁的沙子,看看它又解释了我们的哪些疑问,说明了什么问题。二、阅读课文,明确对象(阅读文本,圈点勾画回答出示的问题。)1.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理论。2.“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它的形成和性质。3.作者支持那种理论学说?(结论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借助“被压扁的沙子”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由撞击形成的。三、 理清思路,明确顺序作者是怎样一步步推理证实自己的结论的?(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明确: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行文思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板书)四、 比较异同,体会特色比较两片短文的异同点:被压扁的沙子与前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在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比较)a说明对象(内容):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来说明“板块运动”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从分析“斯石英”的形成及特性,说明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b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科学分析印证观点(得出结论)。这一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c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d说明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五、总结拓展学习了本文,我们不仅了解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即联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创造性的思维。作者经过层层推理、分析,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对这一结论,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对,你持什么看法呢?欢迎同学们在课下查找有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