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教师版).doc

    • 资源ID:41142478       资源大小:412.08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教师版).doc

    五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沈阳高一检测)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A.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A。“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A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B错误;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D错误。2.(2021·抚顺高一检测)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A.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以官家品评取代私人品评,有利于削弱地方大族的势力,维护中央集权,A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都是民众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弊端并未得到克服,B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九品中正制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C错误;D说法错误。3.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门第高低决定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与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C正确。A、B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排除A、B、D。4.(2021·临沂高一检测)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反映试诗制度()A.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B.推动了诗歌创作功利化C.成为了入仕的唯一途径D.体现了唐诗生活化倾向【解析】选B。材料信息说明试诗制度中的诗歌存在迎合统治者喜好、希望被举荐的功利思想,推动了诗歌创作功利化,B正确;材料与提高百姓的文化水平无关,A错误;C“唯一”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唐诗的生活化倾向,D错误。5.(2021·海淀高一检测)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与科第实绩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时()A.社会阶层的流动日益频繁B.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C.门第依然是选官主要标准D.寒门子弟不受政府重视【解析】选B。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也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制约,B正确;A中的“流动日益频繁”与柱状图不符;庶族占比有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科举制已经实施,而科举制是按照才学选拔官员,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6.唐制,皇帝朝见百官后,另和宰相讨论,旁人不得参加,门下省的谏官例外。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由此可知,唐朝谏官()A.限制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B.是门下省的上一级机构C.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君相矛盾D.主要的职责是秉笔直书【解析】选C。材料信息“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可以由这些言者无罪的谏官来讲”说明唐朝谏官起到了缓冲君相矛盾的作用,故C正确;唐朝谏官是门下省的属官,故B错误;谏官未限制相权,故A错误;负责秉笔直书的是史官,故D错误。7.(2021·通州高一检测)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行政职能分工不明【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尚书省左右丞相掌管着辩明六官的礼仪,纠正省内的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恰当的问题,这说明唐朝尚书省左右丞相监督监察机构,从而使监察机构更好的发挥作用,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与尚书省左右丞相间的关系,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监察制度的完善,没有体现异变,C错误。御史台对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但左右丞相掌管纠正省内的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恰当的问题,行政职能分工明确,D错误。8.宋初,朝廷重用士大夫,对宗室子弟优以爵禄,却严格限制其应举,宗室由此逐渐成为朝廷的负担,被讥讽为豢养。后期朝廷转而鼓励宗室子弟应举和补官,使其融入士大夫群体,凭学识、品行赢得认可。宋朝这些措施()A.体现了理性施政的精神B.维护了科举程序公正性C.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D.防范了宗室结交士大夫【解析】选A。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宗室成员也有机会凭借自身的努力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赢得士大夫的认可,并逐渐融入士大夫群体,体现了宋朝理性施政的精神,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允许和鼓励宗室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士大夫群体,与科举程序的公正性无关,B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涉及的是宗室子弟,与平民无关,C错误;这些措施不能防范宗室结交士大夫,D错误。9.(2021·杭州高一检测)如表为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它反映了()时期宰相总人数进士出身人数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唐玄宗)347举荐、行伍、门荫五代4624吏职、幕僚、举荐、行伍、门荫等北宋7263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A.入仕途径日趋单一 B.官吏选拔渐趋公平 C.重武轻文现象明显 D.士族阶层迅速崛起【解析】选B。唐朝至宋朝,进士出身的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官吏选拔逐渐突破门第限制,渐趋公平,B正确;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除了进士出身,还有多种入仕途径,排除A;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政府对文武的立场,排除C;宰相出身多为进士,意味着寒族实力的壮大,士族的衰落,排除D。10.(2021·宁波高一检测)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取录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根据如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卷种涉及地区录取比例南卷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55%北卷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35%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10%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南卷地区录取率达55%、北卷35%、中卷只有10%,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好,导致文化教育水平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北方和更为落后的西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进而导致录取率低,所以题干现象反映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选C;材料并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A;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B;元朝以来政治重心就在北方,明朝时不涉及政治重心北移的问题,排除D。11.监察体制一直是专制帝王用以控制国家和人民,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一定程度上也是皇权不断加强的折射。下列史料所记载的监察体制,按照其存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西台建于陕西,南台建于建康。其余各道设廉访司,隶于三台。”“郡守掌治其郡,有丞;郡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案,以六条问事”“三京、诸路大辟罪,狱既具而非理致死者,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之。”A.B.C.D.【解析】选C。由材料“(御史台)中台建于大都”可知,描述的是元朝的监察体制;由材料“郡守掌郡尉掌监御史掌监郡”可知,描述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权力的划分;由材料“刺史班宣,周行郡国”可知,描述的是汉朝的刺史制和郡国并行制;由材料“委纠察提点刑狱官察”可知,描述的是宋朝的监察体制;综上,故选C;A、B、D在排序上均有错误。12.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C.都察院是明清时期的监察机构 D.监察权来源于皇权,代表君主个人的意志【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监察制度杜绝了官僚队伍的腐败”的说法错在“杜绝”,只能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26分)【解析】本题考查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应当根据材料反映的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来回答。答案: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14.(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则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16分)【解析】第(1)题特点:根据材料一“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可归纳出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归纳出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根据材料一“才干的核验则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可归纳出重视文档资料;根据材料一“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可归纳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据材料一“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可归纳出监察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出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第(2)题表现: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可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根据材料二“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可归纳出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原因:可从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特点: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2)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备选习题】1.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不法事”。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B.C.D.【解析】选A。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正确,正确,A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御史)都是监察地方的官职,错误,B、D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错误,C排除。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可以看出,不论是汉代还是唐代的选官制度都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故此题应选C。3.(2019·江苏高考)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由题干中“刘得仁”“李洞”科举考试的经历可知,虽然两人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们却都在科举考试中不得意。由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取士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D正确。唐代的科举考试“以诗取士”,A错误。刘得仁是皇亲国戚、李洞是宗室子弟,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B错误。题干的材料无法体现宗室特权的剥夺,C错误。4.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解析】选B 。从题干材料可知,古代官员的考核不仅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主持,还有监察等部门的参与,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这说明古代考核制度日趋规范化。所以应选B。

    注意事项

    本文(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五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教师版).doc)为本站会员(公**)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