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无答案).doc
-
资源ID:41149971
资源大小:63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省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卷(无答案).doc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阶段测试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06.18材料一: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材料二: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 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于形成“情理境”。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为例,简要分析“无理而妙”的原理。(6分)二、文学类阅读文本(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由陈忠实从师范学校的操场上朝南望去,可以看见挺拔雄伟的秦岭的峰峦;从眼前逐渐漫坡增高到山根的广阔的平原上,星散着大大小小的被树木的绿叶笼罩着的村庄;小河川道里,挑着稻捆的农民从木板搭成的便桥上忽闪忽闪走过去;田间小路上,农民拉着装满包谷棒子的小推车朝邻近的村庄走去。沉到平原西部的太阳,在落沉下去之前,向平原上的人们投射过来热情的最后的一瞥,把瑰丽的红光洒满村庄、田野、河水和挑担拉车的农民的脸上,秦岭陡峭的崖壁上红光闪耀。我坐在操场边角的草地上,温习算术。我的语文课似乎不成多大困难,算术就吃劲了。“呀!徐慎独,你找了个好清静的地方!”是田芳,不用抬头也听得出她的声音。我慌忙站起,看着她抿着嘴嗔笑着,倒不知该说什么了,该请她在草地上坐下呢?还是就这么站着?我对于女性有一种无法克服的慌恐感,一见着女人,我总是感到心里很紧张。她坐着不动,忽然盯住我的眼,问:“你为啥一天到晚不和我说话呢?”我的心里一悸,这样直截了当的问话,使我措辞不及,不知怎样回答。班主任王老师指定我和她同坐在一条长凳上,共用一张桌子,至今有两个月了,我没有主动和她说过一句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我文化水平低。”她说,“你瞧不起我吧?”我遭到误解了,连忙说:“我没有没有!”“那我是老虎、是魔鬼吗?”她讽讥地说,“怕我吃了你!?”我的脸轰然发热了,不由地低下头。我想起了在宿舍里听到的那个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威吓小和尚时把女人说成是魔鬼,我似乎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和尚了。我和她坐在一条长凳上,听讲或做作业,我从来也没有敢大胆地扭过头去注视她的脸。我只是在她不在意的时候,装作漫不经心地注视过她的眼睛和脸膛,其实我很想和她说话,和她对视,像她和班里的任何男生一样大大方方交谈或者开玩笑。我不行。越有这样想法,我却越要摆出一副毫不在意毫不动心的神态。我的心里有一道森严的壁垒,坚硬的外壳,对一切异性实行习惯性的排斥与反弹,我只好掩饰说:“我这人不善辞令!”“好啊!不善辞令!”她笑了,“你何必那么拘拘束束呢?你自个不觉得难受吗?我呀!一天不笑几场,不唱几场,心里就憋得难受。”我已经注意自己口头用语中那些文绉绉的词句。“我太古板。”我说,她的话正说到我的痛处,其实我比她说的还要痛苦。她笑着,恳切地说:“咱们速成班,在一块不过两年,大家难得遇在一搭,毕业后就各自东西南北地去工作了,再见面也难了。你甭摆出那么一副老学究的样儿好不好?甭老是做出一派正儿八经的样儿好不好?走路就随随便便地走,甭迈那个八字步!说话就爽爽快快地说,甭那么斯斯文文地咬文嚼字!你看我心里有话都端给你了!”我难为情地笑笑,我想象不出,我斯斯文文说起话来和迈着八字步,走起路来的样子究竟可笑到怎样的程度,却明白大伙对我摆出正儿八经的老学究的样子是不屑一顾的。我想告诉她,走惯了八字步倒不会随随便便走路了,咬文嚼字的说话习惯也难于一下子改过来,我的父亲苦心孤诣给我训戒下的这一套,像铁甲一样把我箍起来。我说:“改是要改,一下子还是改不掉!”“先把你的蓝布长袍脱下吧!”她说。“那我穿什么?”我问;“列宁服,而今时兴。”“我能穿列宁服吗?”“当然能。”她肯定地说,“你正年轻,身段也好,穿一身列宁服,保险好看。”“有卖现成的吗?”我受到鼓舞,尤其她说我身段好,肯定在她看来,我的身材长得并不难看,“山门镇上能买到不?”“你把长袍改一改。”她说,“山门镇上有个裁缝铺,花一点钱改成列宁服还能省一点。”“那我现在就去!”“咱们一块去,我给你参谋。”那个秃顶的老裁缝,取出改好的衣服,又取出剩余的布头,交给我。“试试。”她说,“看看合身不?”我有点难为情,当着她的面脱袍子,不大雅观,就说:“我回去试。”“在这儿试试,有不合尺寸的地方,老师傅看了也好改。”她说。“试试吧!”老师傅也这样说。我不好推辞,就背过她,脱下蓝布长袍来,尽管我袍子下有两层衬衣衬裤,心里还是止不住惶惑,似乎这蓝袍一揭去,我的五脏六腑全部暴露无遗了。“到镜子前头去照照。”师傅说。我站在穿衣镜前,自己看见了陌生的自己,竟然不好意思了。说真的,我在镜子里第一次发现,我的模样是很俊的,眉骨耸高了,脸上的棱角也明显了,再不是像我父亲骂我的那样一种女子气儿的少年了。“挺好。”她说,“刚合身。”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然感到浑身舒展了。天呀!走出裁缝铺的门,踏上山门镇石板铺成的街道,我居然不会走路了!脱掉蓝袍,穿上“列宁服”,那个八字步迈不开了,抬脚举步十分别扭,她刚出门,看着我的走路的样子,噗哧一声笑了,像是压抑了许久似的,我才理会了,她在裁缝面前保持着与我的谨慎的距离,不敢说出太热情的话来。“呀!衣服换了,路也不会走了!”我也自嘲地说。“放开走!随随便便走!想蹦就蹦起来!”她说,像是和谁赌着气,“你敢不敢蹦起来?试试你的胆子,徐老先生?”她在激我,开我的玩笑,我心里一急,伸手在她肩上打了一下,立即就愣住了。天哪!简直不可思议,在这个栈铺拥挤的街镇上,我居然和一个女生打打闹闹!“好啊!蓝袍先生敢动手打一个女学生了!真是进步了,解放了!”她讥诮地斜过我一眼,使人感到亲切的讥诮呀!她说,“再勇敢一点,蹦起来!”我鼓了鼓勇气,连着蹦起来三次,蹦起来,挥一下手臂,落到地上的时候,我脸红耳赤,索性不去看街道上那些市民的脸色。我对她说:“我今天才解放了!”“对对对!”她连声附和,也很激动,“为啥不蹦呢?为啥不说不笑不唱呢?旧社会,尽让别人尽性儿蹦了,尽情儿笑了唱了,而今解放了,轮着我们妇女了!”“我可不是妇女!”我分辩说。“你比妇女还封建!”她哈哈笑着。“我究竟是什么且不管,”我也笑着说,“反正我自由了!自由多么好哇!”“唱歌吧!”她说,“有勇气,跟我唱着走过去!”“我不会唱”我不承认我没有勇气。“跟我顺着溜吧!”她说着就唱起来。我和她并排走着,顺着她唱的音调溜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临近校门的时候,她突然站住,回过头来,煞有介事地说:“你把八字步全忘了!”我心里一惊,真的,唱着歌走过街道的时候,我的脚步从八字步里解放了,自由了!(节选自陈忠实蓝袍先生,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脱下蓝袍,穿上列宁装,从走八字步到放开走,从面对田芳的胆怯到与其打闹再到蹦起来、唱起来等系列变化正是“我”一步步走向自由解放的过程。B“我”最终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收获自由,田芳的悉心引导只是外部因素,根本原因在于“我”对自由的强烈渴望。C文章结尾处的唱词不仅表现了“我”挣脱枷锁后的轻松愉悦以及两人关系的融洽,而且还起到了交代小说背景的作用。D文中划线句饱含了“我”对父亲训诫的不满和怨恨,同时也表明“我”深知自己被箍起来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的陈旧。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现“我”内心的成长并最终获得心灵和精神的解放。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让读者能够轻易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C小说中插入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不仅表现了“我”在女性面前的胆怯与羞涩,而且增添了行文波澜,丰富了小说主题意蕴。D小说以对话式展开叙述,既推动了情节的快速发展,也便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彰显人物性格。8小说第一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在作品中,蓝袍先生的学生悲叹道:“我送他(蓝袍先生)走之后,心里很不好受,感到压抑,一种被铁箍死死地封锁着的压抑,使人几乎透不过气来。”请联系装在套子里的人,分析蓝袍先生徐慎独与别里科夫的异同。(6分)三、文言文阅读(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公讳光,字君实。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故相庞籍,见公而奇之,及为枢密副使,荐公召试馆阁校勘。天圣中,禁田河西,虏乃得稍蚕食其地,为河东忧。籍请公按视。公为画策:“宜因州中旧兵,益禁兵三千,筑二堡河西,可使堡外三十里虏不敢田,则州西六十里无虏矣。募民有能耕闲田者,复其税役十五年,官虽无所得,而籴自贱,可以渐纾河东之民。”籍移麟州,如公言。而兵官郭恩勇且狂,夜开城门,引千余人渡河,载酒食,遇敌死之。议者归罪于籍,罢节度使知青州。公守阙,三上书,乞独坐其事,不报。王安石始为政,行其法于天下,谓之新法。迩英进读,至萧、曹参事。公曰:“参不变何法,得守成之道。故孝惠、高后时,天下晏然,衣食滋殖。”后数日,吕惠卿进讲。因言:“先王之法,有五年一变者,巡狩考制度是也。有三十年一变者,刑法世轻世重是也。有百年不变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前日光言非是,其意以讽朝廷,且讥臣为条例司官耳。”上问公:“惠卿言何如?”公曰:“诸侯有变礼易乐者,王巡狩则诛之,王之不自变也。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平国用中典,是为世轻世重,非变也。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大坏而更造,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有,臣恐风雨之不庇也。”惠卿不能对。则以书喻安石,三往反,开喻苦至,犹幸安石之听而改也。且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靡不为也由是天下服公先知。公历事四朝,皆为人主所敬。然神宗知公最深。公思有以报之,常摘孟子之言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谓吾君不能谓之贼。”故虽议论违忤,而神宗识其意,待之愈厚。(选自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有删改)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B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C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D对宾客辄指/言之曰/覆王氏者/必惠卿也/其后六年/而惠卿叛安石/上书告其罪/苟可以覆王氏者/靡不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即对尊长、贤者避免说写其名,表示尊敬的心意。文中表达苏轼对司马光的尊敬。B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母命名。男子十五岁行冠礼的时候取字或号。司马光名“光”,“君实”是他的字。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辞官守丧,此制度称为“丁忧”。D会晤,是指双方相见,会面晤谈。“无由会晤”,是古代书信中的套语,指无缘见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因父亲在杭州任职,为了就近侍奉,辞去所任的官职,请求调任苏州,终因双亲离世,连续守孝服丧,未能成行。B庞籍在麟州任职时,采纳了司马光的建议进行防卫。但因手下军官狂妄,夜晚外出遇敌战死,而受到牵连,被朝廷降职调离麟州。C给皇帝讲读时,王安石提出先王治国之法,有几年一变的,也有百年不变的,主张进行变法。司马光则认为现在国家不具备变法的条件。D司马光侍奉的四朝皇帝都很敬重他。神宗时,他的言论经常会违逆皇上的心意,但他认为这样做才是对皇上的恭敬和报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5分)(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5分)14司马光为何反对王安石变法?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四、古代诗歌阅读(共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5下面是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五六两句写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极言岳阳楼之高。B李诗尾联想象楼高风急,凉风四起,虚写诗人醉后的感受,着笔仍然在写楼高。C杜诗首联以“昔”字起句,写早闻洞庭盛名,然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之愿望。既有初登之喜悦,又有世事沧桑的伤感。D杜诗颔联的妙处在“坼”“浮”两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生动又壮阔。16岳阳楼是文人骚客吟诗做赋的圣地,前人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请结合上面两首诗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5分) 五、情景默写(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关于六国灭亡的思考,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_”就足以抵抗秦国,在六国论中苏洵则以沉痛的教训告诫执政者:“_”。(2)古人常通过写景表达“物是人非”之叹,刘禹锡在乌衣巷中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则道“_,_”。(3)“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_”与“_”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六、语言文字运用题(共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着多少( )的故事与情感。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正是由自然景物( )的生命感受。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们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 ),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林黛玉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 )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们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_;_。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引人入胜 触发 保鲜 感时伤怀B引人入胜 触动 保存 伤春惜红C耐人寻味 触动 保存 感时伤怀D耐人寻味 触发 保鲜 伤春惜红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使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暮春的感伤对林黛玉最为敏感。B由于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使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C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D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使葬花成为一个“悼红”的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的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20根据上文提示,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两句话。要求选例恰当,并与前一句构成排比。(4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喜欢用昆曲来比南方园林, (是指同治、光绪后所造园),京剧受昆曲影响很大,多少也可以说从昆曲中演变出来, ,使人的感觉也有些不同。然而最著名的京剧演员,没有一个不在昆曲上下过功夫。而北方的著名园林,亦应有南园参加。文化不断交流,又产生了新的事物。在造园中又有南北园林的介体扬州园林, ,又有别于北方园林,而园的风格则两者兼有之。从造园的特点上,可以证明其所处地理条件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复杂性了。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C向世界宣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担当资本主义灭亡的“执行者”。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的喊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七、材料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尊重、张扬个性,有利于发展、创新;牢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律、前行。如果只强调张扬个性,规则便不复存在;如果只机械遵守规则,个性则可能被淹没。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