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41157090
资源大小:21.04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docx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初步诵读,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品味诗歌韵律和节奏;(音乐美)2. 反复诵读,赏诗经艺术手法,品析诗歌内容和语言;(景物美)3. 深入研读,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情韵和内涵。(情感美)二、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赏诗经艺术手法,品析诗歌内容和语言难点:深入研读,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感悟诗歌情韵和内涵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文常导入,了解诗经1. 谁能介绍一下诗经?预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是地方民歌民谣,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2. 你们还记得比兴手法吗?预设:我们在第2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设计说明:了解诗经特点,迁移学过的旧知,为更好地品味其语言特色做铺垫。(二) 理解关雎1. 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预设:一位君子爱上了窈窕淑女,并对她展开了追求,可追求未果,于是陷入了绵长的相思之中。他整晚辗转反侧,在思念中忍不住幻想自己与淑女与琴瑟相交终成眷属的美好画面。2. 除了君子追求淑女外,诗歌中还写了什么呢?预设:关关雎鸠写的是雎鸠鸟在不停鸣叫,在河之洲写出了雎鸠鸟的位置。一个人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求取荇菜的样子。设计说明:借助注释,大致读懂诗歌字面的意思。3. 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预设:这首诗歌描写了君子对窈窕淑女深切的爱慕,热烈的追求,借此表现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首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有乐有哀,乐体现在与淑女的相遇,淑女的美好让君子心动、追求,哀体现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表现了君子在追求遇挫后的痛苦。 但无论是了,还是哀,诗中的情感表达都是有节制的,孔子曾评价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这首诗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情感表达都处于控制之中。不过分、不滥情、不失度,说的就是这种爱的节制。关雎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礼有节的表达和追求。这份质朴的情感跨越时空引起我们的共鸣。至今读来不仅让我们感到画面美、情感美,韵律也和谐、有回味。便是诗经中许多篇目一直为后世所传唱的原因。 (三) 品读语言读诗经,你觉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预设:1. 比兴手法:诗歌先描写雎鸠的形象,来引出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之情。2. 重章叠句:重章叠句,通过反复吟咏,强调突出了一部分内容。比如窈窕淑女的反复出现,强调了男子所思慕的对象,刻画出了女子那文静美好的形象。同时通过反复吟咏时字词的细微变化,也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 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写出了君子从追求淑女到想象中与之婚配的一系列行为,串起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求之、有之、乐之,无论是真实生活中的日夜思慕,还是求之不得后想象中的美好画面。通过重章叠句的反复引用,使读者感受到了那份情意地不断加深。 诗经没有近体诗严格的格律要求,诗歌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但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这些诗歌不仅富有节奏感、韵律感,更具有丰富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读一遍这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感受古人纯真的、情感之美。(四)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123第2课时(一) 复习导入1. 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停顿。预设:蒹葭、溯洄、晞、湄、跻、涘、沚2. 再读诗歌,你觉得在语言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预设:重章叠句(二) 理解蒹葭1. 诗歌中都写了什么呢?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预设:蒹葭、白露、伊人、水、道主要写了叙述者在追寻伊人2. 相似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中可以读出什么?预设:白露从为霜,未晞到未已。成霜是凝结成霜,未晞是没有干,未已是还没有干,可见白露逐渐蒸发升腾。蒹葭从苍苍,萋萋,到采采。“苍苍”和“萋萋”的意思是茂盛的样子,而“采采”则是茂盛鲜明的样子。我觉得蒹葭刚开始颜色不清楚,后来逐渐变得鲜明了。从中读出了时间的推移。在水一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她一会在水的对岸,一会在水边,一会在岸边。她的位置一直在变,诗人运用重章叠句,让人感觉伊人飘忽不定。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她一会在水的中央,一会在水边,一会在水中小块陆地。让人感觉伊人飘忽不定。从中读出了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追问:如果这三句改成,在水中央,在水之坻,在水之沚,在结构上不是更整齐吗?请男生读原诗,女生读改诗,我们比较看看,有何不同。预设:宛,是好像的意思。加上宛,表明诗人也不确定伊人究竟在哪里。所以说,伊人不仅是飘忽不定的,更是虚无缥缈的。3. 作者想表达什么?预设:从中我们感受到追寻者寻觅伊人的时间之长,伊人的飘忽不定和追寻之路的艰难。 直到诗歌结尾,追寻者对伊人依然是寻而不得。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把变化的部分有意识的加重读音,放慢语速。同时要注意在这些变化背后刻画出的是追寻者追寻不止的形象。4. 你觉得“伊人”除了是所爱之人,还可以是什么呢?预设:贤能之人、理想、美好的事物(三) 板书设计意 象意 境 时间推移迷茫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怅惘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位置 飘忽不定、虚无缥缈 伊人(在水一方、湄、涘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执着 追寻者(溯洄从之,溯游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