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41180950
资源大小:233.38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人称》教学设计.doc
我的教学设计课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课时 1提供者单位一、教学目标1、 通过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的比对,推测2018年此题型的命题趋向。 2、 分析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的高考题型,总结散文答题技巧。 3、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升审美鉴赏力。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8年考试大纲明确要求“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四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2017年高考“新课标卷2”和“新课标卷3”都对散文阅读作了考查,据此散文的复习不可忽视。这正是我本堂课的出发点。三、学情分析高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经过多次练兵考试,特别是上了高三之后,但练兵多涉及小说,散文对大家来说相对陌生,做题没有章法,特别是最近考过一次的阅读,但大家都依照小说的思维来答题,得分甚少,据此本堂课教学很有必要。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授本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读不懂文本、忽视审题,我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选择了一篇很典型的2017年高考题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和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通过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的比对,探究2018年此题型的命题趋向。难点:读懂文本,读懂题干,总结散文答题技巧。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高三我们经过多次练兵考试,在文学类文本中大家见到最多的是那种体裁?但是我们今天给大家讲解的是散文的阅读,因为老师通过2016年和2017年高考试题的比对得出散文考查的可能性,据此我们今天进行一个散文专题的复习。学生共同回答:小说从学生的答题经验提问,通过合理转折过渡引入今天要讲的内容。环节一: 2016年与201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比较:学生在比对中得出结论:命题变化与指向(1)命题材料 由重视小说变为散文小说并重; (2)题型设计 一道客观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分值被压缩到14分; (3)考查重点 注重作品的原初阅读,整体理解文意,强化审美鉴赏能力考查。 运用图表形象直观,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16年和7年考查的变化。环节二:明确散文的概念及特点教师总结: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散文特点:1、取材广泛 2、形式灵活3、语言优美 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散文,总结特点:形散神不散先明确概念,在讲解之前做到纲举目张。环节三:课堂探究按提示阅读导学案,完成1-3题,并总结做题技巧(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统一考试新课标)阅读提示:1、专注阅读课标卷2文学类文本窗子以外(林徽因),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2、完成1-3题(注意设问角度,总结答题方法)。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 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文章主旨理解 考查段落细节刻画的作用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 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艺术手法考查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 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思路结构分析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 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教师明确选B,原文说:“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说明这些学者并没有获得深刻认识。教师总结答题经验: 考查全面细致,注重整体阅读、抓住思想内涵是关键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教师总结答题经验: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或者说文中重要“物象”的含义。 此类标题经常具有象征义或比喻义,解题时首先考虑其表层含义即标题和文本本身内容所呈现出来的含义;再次探究其深层含义(象征义、比喻义)即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主旨。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教师解答: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答案在于第一文本没读懂,第二审题不清晰。认为“你”为读者,很显然带进原文不成立。认为“我”拉近与读者间的距离,这是人称的作用而非“态度”。教师补充:三种人称视角作用的区别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增加真实感、可信度,便于自由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增加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便于全面客观灵活地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明确答案: 转“我” 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教师总结答题经验:认真审题,揣摩出题人意旨,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切忌“贴标签”式的答案。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结构:窗子以内 窗子以外有形的 无形的有同学选择了C选项,认为“调侃的方式”,“讥讽”有问题。有同学选B,认为“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有问题。理解文本是答任何题的关键,好多学生之所以答错往往在于文本理解偏颇或错误,所以做题之前我先让学生梳理结构。本题考查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的能力,好多学生因为断章取义而选错。学生回答: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割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本题由于有之前答题的经验,所以学生易于操作。 有学生答“我”为作者,“你”为读者。由学生说用“我”拉近与读者距离,使文本真实可信。本题是答题的难点,也是失分的“重灾区”,所以是讲授本课的重难点好多同学将“态度”答成“人称作用”,这时大家的通病本题学生最大的错误那就在“贴标签”环节四:课堂小结1.通读选文,整体感知思路 2.缜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3.局部探索,深入品读细部 4.仔细揣摩,确保精准表达 第一步是关键,第二步是条件,第三步是重点,第四步是保证教师总结:正如优秀的作家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散文阅读也必须扎根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认真审题才能把题答准,答好。学生共同总结答题经验讲课的最后给学生由表及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七、课后作业:完成2017高考真题课表卷3我们的裁缝店 学生课后完成本题设置同为高考真题,旨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八、板书设计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全懂细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