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语文)20201120(2).docx
-
资源ID:4135792
资源大小:27.51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参考答案(语文)20201120(2).docx
七校联合体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11月)语文科目答案1.C【解析】A项,原文见材料一第一段,“在主观上产生的根本原因”错。根本原因应是适应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时代需求,更谈不上“主观上”;B项,原文见材料一第三段,“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错。改革开放的制度发生了变迁,而基本框架和方向一致;D项,原文见材料二第四段,“让中国人能听得懂”“而不是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错。根据语境,原文中的“他者”“人家”是指外国人,“自己”是指“中国人”。2.D【解析】“学者再做历史学的意义已经不大”错,“学者”一词扩大范围。3.A【解析】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故A项不属于其研究主要任务。4.示例一:历史政治学是一种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并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新的政治学。答案示例二:历史政治学是一种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新的政治学。【评分细则】4分。包含属概念的判断句1分,3个“种差”信息各1分。5. (1)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2分)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2分)(2)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1分)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1分)【评分细则】侧重点4分,目的2分,共6分。6B【解析】“表明他们有着极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天真可爱”不当,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7D【解析】“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错误,本文的叙事角度灵活多变,先后从马可瓦多、小米开尔和阿斯托弗等人的视角展开。8“寒冷”是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们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无奈、孤独和凄凉;“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评分细则】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给4分。9(1)荒诞的主要体现: 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笔法(设定)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2)真实的主要体现: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的处境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如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出门找木柴、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同意拆广告牌、正在拆广告牌的马可瓦多为什么没被发现等情节,都有前文的呼应与合理的解释;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无路以至于要拆广告牌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评分细则】“荒诞”和“真实”两方面各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3分,满分6分。10B【解析】“豪杰”应为“发”的宾语,“诸豪杰”为“皆应”的主语,所以选A。11D【解析】“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12. C【解析】原文“使为书招张世杰”,应理解为“使(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因此选项“拒绝张世杰的劝降”不正确。13.(1)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评分细则】“以”,率领、带领;“是”,这;“何异”,有什么不同。三个得分点各1分,大意1分。(2)(文天祥)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请求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评分细则】“寻”,不久;“如”,到;“请和”,请求讲和谈判;三个得分点各1分,最后一句大意1分。14.国家危急,却无人应召;以身报国,希望感召忠臣义士。【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参考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他二十岁参加进士考试,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文天祥用效法上天、自强不息来应对回答,文章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动容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恐怕就在你吗?你可要努力。”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佑初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泪哭泣,派陈继周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都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身份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逼近内地,你率领一万多乌合之众奔赴京师,这与驱赶羊群和猛虎搏斗有什么不同。”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关,我对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知府,不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直言争论。丞相发怒拘捕了他,逃入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又迁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赶赴南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千户王惟义抓住。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身边的人都命他跪拜,文天祥没有跪拜,弘范于是按照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进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强迫索要书信,于是书写过零丁洋诗给他。厓山被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在燕京共三年,皇上知道天祥始终不屈,朝廷召见文天祥告谕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向南跪拜后被处死,终年四十七岁。15. C【解析】“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16.(1)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2分)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2分)(2)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1分)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1分)【评分细则】“意境营造”4分,“章法结构”2分,共6分。【赏析】贺铸自出任徐州宝丰监一职以来,曾多次登临此亭,赋诗抒怀。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概。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17.(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18. B 【解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设问、夸张的修辞手法,故此题选B.19. 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改句表达得比较直白,缺少了原文的优美意蕴。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改句语气平淡,缺少情感的融入。【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解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原文中“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洒上”“加上”“淡得几不成墨”等内容,把冬日乡村景色当成一幅画来写了,“洒上”“加上”都是动作,是作画的过程,因此比单纯写“下雨”“配上背景”要新颖有趣,且突出冬日乡村风景如画的特点;第二点,改写的句子是陈述句,原文是反问句,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表达效果更好。20. 天垂暮了 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解析】第一处,根据画线句前后文可知,这几句在以作画的形式描写冬日乡村的景色,根据后面“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可知此处写的是晚上的情景,因此可补写“天垂幕了”“到了傍晚”等句子。第二处,根据语境可知,第二段开头是个过渡句,上句承接上段写雨,下句应该开启后面的内容写“雪”,因此此处可补写“想到雪”之类的内容。21.在“健康”后加“状况”;删去“据”或删“表明”;“可以”前加“他们”;“因而”改为“从而”。 (每处1分)【解析】搭配不当,“改善”与“健康”不搭配,应该是“改善健康状况”。句式杂糅,应该为“据最新的研究”或“最新的研究表明”。成分残缺,本句缺少主语,应在“可以”前加“他们”,指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本文语境中,“制订个性化方案”是方法,“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是目的,故此处应改为“从而”。22.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发布公告称,2020年春季学期,两校将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给对方本科生,且互认学分。 【评分细则】每一划线处1分,共5分。【解析】解答此题,要对提供的新闻内容进行梳理。事件的主体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事件是两校发布公告,要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文段中对相关课程的学分计算的介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概括到答案中。23.审题立意指导:这是一道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共提供了三则同质材料,体现了事在人为的核心观点。考查考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价值观。考生要写的是“五四”青年节之际,在学校组织的“学子论坛”上的发言稿,主题为“点亮青春”,交流的对象是全校同学,自己的身份是青年学生。要体现出交流意识,还要体现出读者意识。此外,还要注意格式要求。三则材料看似相对独立,但有着内在的关联。第一则告诉我们:做,才有可能成功,走,才有可能到达,否则,至死不及。第二则讲扶贫,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就能攻克任何贫困的堡垒,打赢扶贫攻坚战,并以“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点题,可知扶贫之路不难;第三则讲垃圾分类,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就能欣然接受原先觉得“苦不堪言” 的事,甚至养成自觉的习惯。并以“以行动号召行动,人人都是志愿者”点题,可知垃圾分类不难。三则材料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一个道理:事在人为。只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践行,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