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3周.doc
周次内 容12月第三周名句名篇默写师说虞美人破阵子游山西村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选官制度、中央官职诗歌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作文家训标点符号顿号 逗号 分号文言文常考文言实词汇总1、 名句名篇默写1.师说(1)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2)韩愈师说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他认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样的启蒙教师不是自己所说的“师”。(3)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韩愈在师说中阐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的两句话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8)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1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虞美人(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繁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由此勾起作者无穷的亡国伤感之情。(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5)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诗人感慨时光消逝,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6)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辅佐刘备父子,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这可借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来概括。(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句子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5)我们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可以读出作者希望一战获胜,收复中原,既可以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又可以使自己名垂青史的心声。4.游山西村(1)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3)游山西村一诗中,描写村中庆典将近、乐声不断,反映村中民风淳朴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4)昆明西山龙门有一副对联“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该对联的上联化用了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6)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描写实景实感,又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二、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典制选官制度、中央官职(一)选官制度【禅让制】 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荐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品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流官】 “流官”指明清在四川、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所置地方官。“流官”是相对于“土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流官”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流官”与“土官”名称虽异,但都是统治阶级,臭味相投。许多“土官”的陋规,“流官”照样施行。【册命】(策命)为西周至春秋时周王任命官员的制度。册命之制,在西周以前即已产生,至西周时已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制度。凡内服百官与外服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命卿(大国三卿,二卿由周王册命;小国二卿,一卿由周王册命,谓之命卿)均由周王册命。西周时代周王亲临册命,册命授职与舆服赏赐同时进行,授职称命,赐服称赐,也可以互称。授职与赐服分别为册命的两项主要内容,并载于册。西周册命金文在“王曰”“王若曰”之后即为册命的内容。册命的内容一般先直呼受命者之名,然后叙述册命的原由,或加以告诫。其次宣布受命者就任某官,职司何事,以及赐予祭酒、服饰、车饰、马饰、旂旗、兵器、土地、臣民及其他;并嘱以“敬夙夜用事,勿废朕命”。(二)中央官职【皇帝】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爵位】 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地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学士】 古代官名。魏晋时的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博士】 古代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赠太傅。【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中的“大夫”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三、诗歌鉴赏(2020全国卷1)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体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答案:A,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解读错误。本诗为酬和诗,从标题可以看出是皮日休先写诗给诗人,诗人以此诗作为回答。所以A项说“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皮日休并没有和外界不通音讯,故选A。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诗歌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诗歌的中间几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用心教学,培育学子,清高自守,无拘无束,生活朴素,自得其甘。诗歌尾联表达对友人宽慰与期许。相信友人一定能战胜病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抱疾:指生病,本诗中可从后文“重瞳健”得知,皮日休患的是眼疾。杜门:释义:1、闭门。2、古代长安城门之一。本诗中用杜门,喻含诗人希望好友早日身体健康,逢凶化吉。见寄:“见”在这里是用来指说话人自己,指称性副词,和“见谅”“将怪”中的“见”用法和含义一样。“见寄”就是“寄给我”。本诗的标题意思是:酬和好友袭美(皮日休)因生病在家难以赴约因此寄诗给我的和韵诗。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虽:虽然;失:失去;春城,春城一般指昆明。昆明,别称春城。本诗中未透露具体指代地点,或“春城”也可理解为“春日某城”,泛指春色。醉上:此处指“游玩饮酒赋诗”。期:约定。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裁遍:裁,裁剪,此处指书籍校正。“裁遍”即“遍裁”,喻指用心教书育人。本联的诗意是:虽然我和您失去了相约一起去春城游玩饮酒赋诗的时间,但我也是一直在家教书讲授,没有写什么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因:趁机,此处为趁此机会。吟:沉吟,此处指教导学生。郢岸:郢,指旧时楚国都城。岸,指岸边。此处用“郢岸”代指各地学生。百亩蕙: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欲:想要,期待。采:采摘。商崖:与上句“郢岸”相对。商:指商国。崖,指山崖。这里泛指山崖。三秀芝:与上句“百亩蕙”相对,灵芝野菜,泛指山上的野菜。商被灭后,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以此显示高洁,也喻指坚贞。此两处借用典故:借楚辞喻指诗人自己高洁并尽力培育兰蕙一样的优秀学生。借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来表达对友人共同相约采灵芝野菜而食的期待,也表明自己高雅的情操和品质。本联的诗意为:我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生,但也期待能和你一起采摘野菜而食。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栖野:指栖息在野外,喻指自己虽有鹤之才华,却未在朝为官。鹤笼:指关着鹤的笼子。本处用“笼”喻指身不由己的某些束缚,或指官场上的某些束缚。宽使织:即“使织宽”,意为能使笼子织的更宽阔。诗人未在官场,故自喻为“栖野之鹤”,因此能把束缚自己的笼子织得更广阔。实指自己未在朝为官,因此不受某些束缚,能自由自在。施山僧饭:布施山野僧人的饭菜。僧人吃斋饭,没有肉食。以此喻指自己生活清贫、朴素。与上文的“欲采商岸三秀芝”相承应。别教炊:别,指特别的,别样的;教炊,煮食的方法。此处指不一样的或特别的煮食方式,使斋饭也能吃得可口留香。本联的诗意为:我如一只闲云野鹤般无拘无束,即使素野斋食也有别样的方式,别样的清香。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但医:期待医治好。沈约,商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健:康健。不怕:不用担心、害怕。此处指不忧虑、不忧愁。江花:指江岸边美丽的花草。江花也喻指人才,与上文的“郢岸”相承应。满枝:开满枝头。也喻指人才济济。此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一者希望好友眼疾康健,能一起相约游玩痛饮。二者也以此自勉,希望自己能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不负好友期待。本联的诗意为:希望你早一天能眼疾康复,再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看江花满枝,人才济济。四: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材料二: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家书材料三: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靠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洛克菲勒留给孩子的38封信家训是指家族先辈对后人的训诫和教诲,它关系到家道门风,涉及到人的各个方面。读了以上材料,即将参加高考的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学生写作误区1.偷换概念,把“家训”偷换为“家风”。2.围绕三则材料来写,如“交友”(环境)“勤奋”“规划”,不再提“家训”。3.虽然不断点题,点到“家训”,但举事例时并没有提到具体的家训,而是在谈家风。优秀标题家训济世长 家训千金,清风不尽良之家训,灼灼其华 回首应笑慰,家训代代传家训熠熠,悠悠我心 秉先辈家训,书人生华章秉优良家训,绽葳蕤年华 传承好家训,修身平天下家训如春风,从来德润身 家训传佳风,润物细无声家训共传承,吾辈自葳蕤慎思家训,立志成才家训是不必刻意教授仅需通过耳濡日染就可获取的精神气质。它虽不可见,不可摸,却也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若以国圃之事作比,则家庭是土,孩子是苗,而家训如细雨,润物无声。践行家训,以家训为帆,我们方能长风破浪,行稳敬远。家训藏关爱,践行正自身。良好的家训是长辈的殷殷期待,是启迪人生的良言智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纵观先贤家训,大都浓缩了撰训者的人生体悟与智慧硕果,不仅其后代子孙能从中获益,我们亦能将之作为镜鉴,以此为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非守穷庐,将复何及!”此诫子书为诸葛亮对其子的谆谆教诲,今人视之仍颇具肩启迪意义。岁月如梭,转瞬即逝,作为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当不负青春,奋力去获取属于我们的璀璨人生。志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训使家族兴盛的宝典,是芝兰玉树满庭阶的不竭财富。比起所谓的富贵与功名,高尚的家训才是留给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从“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为训而人才辈出,传家千年的徐勉后人,到坚持“不问收获,只为耕耘”,最终“一门三院士”的梁启超后人,再到秉持”好学,尊重、忠诚,勤奋”为祖训历数代而不衰的瓦伦堡家庆族足可见良好的家训,对古今中外名门世家的重要意义。作为家庭中茁壮成长的一代,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一整个家族的形象,因此更要我们遵家训、树正气、展风貌,光耀门楣泯躯而济国,赢国瑞世盛。良好的家训是清明社会的筑基石,是国盛民兴的坚实砖瓦。“国是千万家。”若将良好的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高尚风兰充溢整个社会,那么实现利国利民的节流风物,人情和美,将会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因而孔子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君不见:一生清廉的陈廷敬用“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之语训诚后人,而陈氏后人以亦不负重望,个个成为了康乾盛世的栋梁之才。吾辈青年,应当寒窗苦读,惜守训诚,青云直上,明耀中华。大学中有言:“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清明训诫将会是理想实现路上的指路灯。从此刻起,我们要慎思家训,恪守家训,成就自身梦想,实现家族夙愿,担中华复兴之重任。家训传儿孙,品性自高华苏东坡在三槐堂铭中有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其中足以见优良家风于世家大族抑或是黎民百姓的重要意义。有先辈训诚指引,子子孙孙方可行得端正、不畏污浊,成就高华的品性。训诚于一言一行,教海于潜移默化。昔有曾子杀猎只为教儿诚信,今有疫后武汉高考考场外家长片纸不留。一古一今,父辈都将高尚融于言行中,身体力行地向后辈展示了家训风采。反观山东省原常务王敏,夫妻双联手、儿女齐上阵,收受巨额贿款,为国之蛀虫,令人不齿。同样是言传身教,但传的是贪污,教的是受贿,断送了自己原来光明的仕途,也平白堵了儿女的大好前程。家训于无声处诲人,于一言一行中影响人。家训塑人品性,催人奋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改远。”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对儿子提出“淡泊宁静”的要求,融爱意于良训中,塑子品性;苏洵日日训诚苏子瞻、苏子由兄弟勤勉读书,奋发向上,助子前程。家训不单是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它包含了更多令人感于心、动于怀的精神力量,令人处困厄而奋发,激励人不断向上。家训使精神品格薪火相传,助力国家发展。林逋曾诲其子:“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倘若家训教人求真、孝廉,这不仅体现了训诫之意义与作用,也同时为家、为国做出了贡献。清代陈廷敬家门有良训,便有“清廉家风代代传,三十八员无一贫”之美谈;福浙望族钱氏一门多才子,从文坛硕儒至科技巨掣,无一不受其严谨认真家风之影响。凡此种种,皆体现了优良家训于家、于国之意义。假使没有这些训诚教诲子孙,或许不出三两代便会落得“泯然众人矣”的无奈下场。家训承载了父辈对后人的谆谆教海,或告人忠诚勤奋,或诚人好学知礼,无一不是前人对后来者的殷切期盼。父母祖辈将家训融于一言一行之中,让子孙后代知礼节、懂教化,塑其品性,催其奋发,终大有作为,可为一城或一国尽绵薄之力或强大推力,终究都有所贡献,受益者不只是后辈,更是国家。子曰:”一家兴仁,则一国兴仁;一家兴让,则一国兴让。”每一家每一门在家训的正确指引下振兴前进,便可撑起中华之巨轮驶向光明之未来!家训昭昭国风泱泱如日初升,其道大光。新时代的我们蓬勃昂扬,作为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我们总会被先辈对后人的训诫鼓舞激励着,想要放弃时,想到 “天下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的警句;沮丧颓废时,有“凿井者,起于三寸之饮,以就万仞之深”的激励。巍巍华夏五千年,优良的家训家风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传承优良家训,弘扬门道家风。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傅雷家书。从古至今,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在先辈谆谆的教诲中生生不息,优良的家训家风是使得个人素质提高的奠基石,犹记得“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提醒后人择友谨慎。“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 ,抚慰我们经历的劫难的心灵。优良的家训,既可以点化、警醒后生,又可以弘扬门道家风。传承优良家训,以古之贤者之教诲,助创今日之和睦社会。在日益浮躁,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家训正是警醒我们的黄钟大吕。泛娱乐化时代背景下,频频充斥着搞笑过关的流量节目,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也被短视频等软件占据,而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训的传承,也是浮躁社会下的一剂镇定剂。我们记得“志之所趋,虽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的凌云之志,记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教给我们的淡泊纯粹优良的家训家风,可以安抚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社会向善、向美发展。传承优良家训,以家风之昭昭,扬国风之泱泱。龚自珍曾言“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 想要灭亡一个国家,首先要磨灭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原乡。优良的家风家训,需要我们后人传承弘扬,让他们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芒。“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这些家风家训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昌盛、人民富足的不竭源泉。犹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大义凛然。传承优良家训家风,守住中华文化的根。“每个人都不是时代洪流中的被动者” ,我们要携手共进,铭记昭昭之家训,传承优良之家风,助力民族之振兴!五:标点符号1、(1)正确使用逗号a、形式:逗号常用的形式是“,”。b、用法: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2)正确使用顿号a、形式:顿号的形式为“、”。b、用法: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例如: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3)正确使用分号a、形式:分号的形式为“;”。b、用法: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例如: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道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以用分号。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 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2、备考锦囊:标点符号用法歌决逗 号:分句之间表间隔,句内用它意未尽。主谓、动宾关系明,状语后边作停顿。顿 号:句内词语若并列,停顿使用“爪子点”,两数相邻表约数,中间顿号不能添。分 号:各项内容分行列,分句之间表并列。其它复句用分号,好把第一层次显。3、误区导航:(1) 要区别顿号、逗号、分号三者的关系:这三个符号都用在句子的中间表示停顿。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三:一从停顿的时间看,顿号最短促,逗号其次,分号最长;二从是否表示并列来区别。顿号表示词和词之间的并列,分号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而逗号表示连贯,没有并列的意思;三从分号使用中的一些规律来区别。两个表示并列的分句,如果每个分句已有逗号,则分句之间必定用分号。例如:“白天,战士们坚持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夜里,战士们向敌人发起新的进攻。”这句句子中的两个逗号和一个分号都是十分典型的。(2) 顿号特殊情况:(1)相邻的两个数字连说,表示约数的时候,不要加顿号,如“二三十人”,“十五六岁”等。(2)如果表示确数,则要用顿号隔开,如“他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成绩最好”。(3)只有两个词语并列,一般用“和”“与”等连接。(4)多项的,前几项之间用顿号隔开,而在最后两项之间用连词连接。有时为了强调主、谓、宾诸多成分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都用逗号标示。六:近10年高考最常考的文言实词汇总05知(10年7考)课本回扣(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_(2)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_(3)其真不知马也(马说)_(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_(5)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_(6)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_(7)素与副张胜相知(苏武传)_(8)两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