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手法教案.docx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通感的魅力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他在通感里说:其实通感是文艺学上的称呼,是五官互相挪移;在佛学上却叫诸根互用,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请看(经典举例):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是视觉,“闹”是听觉,以听觉写视觉,着一“闹”字,将红杏繁盛,枝头争春的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其修辞效果: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朱自清写静态荷花,连用了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出月下荷塘荷花的静态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写出月光洒向满池荷花荷叶上的露珠,发出晶莹剔透的闪光;“刚出浴的美人”,给人以想象,如果把开放的荷花姑娘的脸庞,那么,翩翩翻动的荷叶就是姑娘们身着的裙裾,给人以荷花妖艳却不染纤尘的美质。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不过,通感的修辞手法常常是以“兼格”的修辞样式出现的。即一种修辞格之中包含了另一类修辞格,形成了主格和次格(或“副格”)两种修辞格兼用的现象。例如:(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拟人两种修辞格,用拟人的手法勾连起两种相通的感觉。总之,通感艺术审美观照的艺术对象,从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另一种感觉的相互沟通,再造形象之美,并让读者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魅力。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得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得给读者受到艺术“感悟”,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修辞考查新动向2020全国新高考卷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19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粘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粘稠时流动缓慢相似。三湘联盟“旭日东升”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19题:借代具有相关性,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分析。句中用“旭日东升”指称老屋,体现了借代的相关性;“旭日东升”是老屋门楣上特有的字,是老屋的特征,能代表老屋,它和老屋相关。一、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感手法,说说它们的作用。1.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暮色”可视不可触,“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以触觉写视觉。表现了暮色并不绚烂,给人一种清朗温凉的感觉,让人的心灵也跟着宁静而不躁动。2.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到痒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歌声”是听觉,“隔衣搔痒”是触觉效果,移用于听觉,以触觉写听觉,写出了歌声的优美而渺远,让人听不过瘾。3.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钟声”是听觉,“很重”“很轻柔”是意觉,移用于听觉,以意觉写听觉,写出了钟声始起的浑厚,尾音的缥缈。4.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声音”是听觉,“月光”“晨雾”是视觉,以视觉写听觉;“月光”“晨雾”是视觉,“温柔”是感觉,以感觉写视觉;“蜜”是味觉,“语”是听觉,以味觉写听觉;“芳醇”是嗅觉,以嗅觉写听觉;“微风”是触觉,以触觉写听觉;“落花”是视觉,以视觉写听觉。文段多次通感,生动表现了潮声的轻柔、浪漫、空灵和润泽,把声、色、味、形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优雅、美妙的意境。5.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碧野天山景物记)“山色”“山形”是视觉,“柔嫩”“柔和”是触觉,以触觉写视觉,写出了山色青翠可人和山势起伏平缓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6.“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梦幻一般轻轻的笼罩着我。”(紫藤萝瀑布)“淡淡的芳香”是嗅觉,“梦幻一般”,属于内心感受,以意觉写嗅觉,用“梦幻”的迷蒙轻灵,表现“芳香”的清幽淡雅。7.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箜篌”是听觉,带露的芙蓉(即荷花),盛开的兰花是视觉,诗人以形写声,以视觉写听觉,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视觉、听觉)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通感手法的使用,真有形神兼备之妙。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香”是嗅觉,“暗”是视觉,“浮动”是视觉,用视觉写嗅觉,以视觉的阴暗沟通嗅觉的浓淡,写出了朦脓月色中,梅花的幽香;而“浮动”又传神地写出了梅香与月色交融在一起,随着月色流淌的动态美。9. 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乐的乐曲。“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晚”是视觉,“欢乐的乐曲”是听觉,以听觉写视觉,乐曲的高低舒缓很好地表现了城市彩灯闪烁、色彩变幻、明暗交替的情景。二、高考试题(模拟题)的通感运用1.(2012年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考点】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答案】C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辞)E.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考点】考查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答案】DE2.(2007浙江)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从乐器的角度看,一把好的琵琶,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字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下面各项陈述中,最能说明“通感”特征的一项是A.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B.玉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C.珠与玉的光彩,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之美。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答案解说1 B(另外三项没有抓住文章第二段阐述的修辞通感的根本特征。D项只是普通的陈述句子。)2 D(最后一段提到:五字标准结合“珠玉之美”来综合考察,才是对琵琶声音算好的理解。可见五字标准是有缺陷的,排除AC。B项“以退为进”不对。)3 C3.(2017年江苏高考模拟)下列句子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是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在微微摇摆的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A.B.C.D.B.【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把握。题干问的是“都属于通感修辞方法的一组”,考生应先理解“通感”这一修辞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辨别。“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属于拟人,“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属于移用,“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属于比喻。“光和影”是眼睛所见,属于视觉,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耳中所闻,属于听觉,用听觉来写视觉,是通感。“酽酽的歌喉”,“酽酽”意思是“很浓”,是触觉,歌声是听觉,故也是通感。【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三、古诗词中的通感运用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音如凤鸣,故“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谷。“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第四句, 。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答: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涓涓啼血。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暮春时节的伤春惜别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筝声中“无限秦人悲怨声”。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答:“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史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搀毁,贬官长沙。古曲有梅花落问题:本诗后两句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示例一:“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以视觉写听觉,形象具体地写了迁谪的冷落凄凉之感。示例二: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或想象)手法,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联想(或想象)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示例三:后两句诗人化无形之声为有形之象,把梅花落的笛声转化为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凉徐玑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问题: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凉”?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凉”是一种“心境”,是意觉,很不好表现,所以,诗歌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用视觉写意觉,侧面衬托,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四、课后练习1、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话题,运用通感写一句(段)话。 父亲的亲切的话语 老师的眼神 幸福 药的味道 花香 母爱 落叶2、试分析菊花台(方文山词周杰伦曲)里的通感(及其他)修辞手法。10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的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