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课件(144张ppt).pptx
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文化的许多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方面: 官职科举、姓名称谓、天文地理、历法纪年、音乐文娱、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针对这个考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备考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题是课标全国卷从2015年开始命制的一种新的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1.系统积累法 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由此可见,对传记类文化常识的储备应集中在古代科举、古代官场、古代礼仪、尊称敬辞、谦称谦辞等专用词语上。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按一定类别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比如古代官职类(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习俗类(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一般人的死为亡故、故、逝、终等)。 2.联想推断法 “文学常识”突出“常”,合情合理是其特点。做题时要善于联想,从认知常识出发,结合上下文里隐含的有效信息准确推断出答案,因此关注语境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3.聚焦易错点和变化点 考查是常识性的,识记性的,常在易错点和变化点处命题,如古代左右官职的大小,各级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的名称等等。遇到这些问题,需要清晰记忆。,(2019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答案:A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体、礼乐、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项,“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该是“以道、法、儒三家影响最深远”。,(2019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历史上的孙武不是“王”,文中说“汤武不循古而王”,是指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由此可知“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2019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案:C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项,“三晋”指春秋末期晋国分出的韩、赵、魏三国。 知识拓展: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掌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三家瓜分了晋公室剩余的土地。,(2018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坟籍”指古代典籍;“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B.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借指朝廷。C.“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错。践阼,指帝王即位。晋武帝是由魏元帝禅让而登上帝位的。D.逊位,也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2018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D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京师”旧指国都,“京”字单用也可以指国都,但“师”字单用常指老师、军队之类,故“旧时均可指国都”错。,(2018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答案:C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京兆尹”并非“知府”的简称,是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2017课标全国,11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2017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考”的意思是“拷问,刑讯(逼供)”,而非“考察,取证”。A项的“下车”和D项的“京师”在高中必修教材张衡传中出现过,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游于三辅,因入京师”。C项“车驾”除了指帝王所乘的车外,也可指普通“马车”。,知识链接:官职调动方面的文化常识,(2017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近侍”有时虽然对帝王影响较大,甚至有不小的实权,但历代政权为了防止他们胡作非为,都要限制他们的职位,否则将会影响政权的稳定。,(2016课标全国,11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答案:C“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应该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并不是指各级官员。,(2016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答案:D移疾:犹言“移病”,古代官员上书称病。是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2016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答案:A“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的职事。,(2015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答案:D太子只能有一个,所以“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不正确。 备考策略: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题是课标全国卷从2015年开始命制的一种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说,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针对这种题型,备考时可对与人物传记内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并加强识记。,(2015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答案:C“长子”以及“最年长的儿子”不正确,均应为“嫡长子”。,(2015课标全国,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答案:D太子只能有一个,所以“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不正确。 备考策略: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代文化常识题是课标全国卷从2015年开始命制的一种题型,即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说,要求考生选择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针对这种题型,备考时可对与人物传记内容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并加强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查范围: 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有古代的官职名称、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名称、官场礼节、朝廷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模拟试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本指皇帝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后逐渐发展为一州的军事行政长官。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史书的重要依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或荣誉称号。,答案:C“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错,应为妻所生的儿子。,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部即户部,唐代因避讳李世民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 B.粟即小米,也称“稷”,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可泛指粮食,古人用“社稷”代指国家。 C.六师,在周朝时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世泛指全部军队,跟马嵬中的“六军”意思相同。 D.白衣,指无功名的人,也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时称给官府当差的小吏。,答案:A “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错,“水利”归工部,“礼仪”归礼部。,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指暂时代理官职,“知”是主持的意思,“权知”合指暂时代理某官职。 B.“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也称“满秩”,即指职位已满暂无空缺。 C.“觐”最早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文中的“入觐”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 D.“二千石”原是指俸禄等级,后称郡守、刺史等,“良二千石”在文中指好刺史。,答案:B“满秩”指全俸,“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传,古代诸子百家典籍及解释经文的书,如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如诸葛亮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博士,古代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本文指学官。 D.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官员及其亲属加封,文中“赠右将军”即死后追封为右将军。,答案:A此处的“经传”特指古代儒家典籍及解释经文的书。,方法技巧: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义作答。,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举人。,答案: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有误,乡试应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启,为明熹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B.都御史,御史的一种。中国古代朝廷设有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都御史即都察院的长官。 C.尚方剑,指中国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剑,可以封赐大臣。持有尚方剑的大臣,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D.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谥,对古代帝王大臣或有地位的人追加称号。两者都是对逝者的褒奖。,答案:D “两者都是对逝者的褒奖”表述绝对,“谥”指带有或褒或贬意义的称号。,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B.方面官,古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职,明清时指地方政府长官,如巡抚等。 C.应天,在明代指南京,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北京),应天作为留都。 D.削籍,“籍”这里指官名册,“削籍”就是将官员名字从官名册中除去,即革职。,答案:A “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陈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第”指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高丽”指朝鲜历史上的王朝,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 C.“绍兴”指绍兴府,府治山阴。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曾驻跸于此。 D.“篆籀”指篆文和籀文,均为我国古代书体。篆分大篆、小篆,籀文即大篆。,答案:C“绍兴”在文中指帝王年号,从后面的“元年”可知。注意语境!,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平肩舆:古代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答案:B “古代国君、士大夫”错,应为“古代诸侯封赐所属的卿、大夫”。,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系的名字。平辈 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高妙。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趴在地上,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答案:A “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错,平辈之间相互称字是礼貌的表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即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 B.“贤良方正”,原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C.“工部侍郎”,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工部侍郎是工部最高长官。 D.“终制”,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或死者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这里是服丧三年期满的意思。,答案: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工部侍郎不是工部最高长官,最高长官应该是工部尚书。,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荆州,古九州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九州代指中原地区。 B.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可用它来威慑一方。 C.三司,即三公,在晋朝时指太尉、司徒、司空,是朝廷中最显赫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D.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三牲齐全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为“少牢”。,答案:A九州代指中国,并非“中原地区”。,彭时,字纯道,是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被授予修撰,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 进士第一, 授修撰。,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同意,于是接受任命。当官一年多就参与大政,这是前所未有的。,的职位。第二年,郕王监国,命令(彭时)与商辂进入内阁参与要务。过后听说继母去世,,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 不允, 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天顺元年,徐有贞已经获罪,岳正、许彬也相继被罢免。 皇上坐在文华殿,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我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然命他进入内阁,,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 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任翰林院学士。,兼翰林院学士。,五年,彭时因病请求离职。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理政事,免除朝参。畿辅、,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 免朝参。畿辅、,彭时在朝三十年,勤勉为国,力持正理,保全大体,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山东、河南大旱,京城米贵,彭时请求朝廷发出仓库储米五十万石来平卖。皇上都听从了。,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论奏和推荐,不让当事人知道。平时安居没有懒惰的仪容,服饰车马用具(日常生活),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情容, 服 御,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享受,不合大义的东西不取,有古代大臣的风采。,俭约, 无声乐之奉, 非其义不取, 有古大臣风。,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节选自明史彭时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母忧,为“丁母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C.“褐”,衣服。释褐,就是脱去衣服,即卸职。文中指彭时辞官守丧。 D.入阁,明清时期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E.“得疾在告”,即告疾,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致休、下车等。 F.“山东、河南旱”,这里的山东,与今天的山东省不同,指的是泰山以东的地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母忧,为“丁母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即会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母忧,为“丁母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识记古代文化常识。A项错误,张冠李戴,科举制度最后一级考试是殿试。B项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古代丁忧制度中有“夺情”,即皇帝下令免除官员丁忧,继续做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C.“褐”,衣服。释褐,就是脱去衣服,即卸职。文中指彭时辞官守丧。 E.“得疾在告”,即告疾,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致休、下车等。 F.“山东、河南旱”,这里的山东,与今天的山东省不同,指的是泰山以东的地区。,【解析】C项错误,“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文中指彭时做官刚一年。E项错误,混淆概念,“下车”指官员初到任。F项错误,混淆范围,古代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不是泰山。故答案为D项。,D,语境分析法,上文已有“母忧”,又说“乃拜命”,即没有守丧而接受了任命。后文又有“参政”,故不可能是辞官守孝之意,应该是做官。,指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一)古代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 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唐代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3.官职名称 (1)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3)太师:可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5)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权都不同。,(6)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7)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8)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9)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10)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11)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12)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13)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14)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15)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16)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17)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8)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9)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20)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21)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2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23)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24)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25)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26)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境内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27)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28)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29)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30)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31)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32)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33)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 又称 “ 从事员”。(34)知府:太守,又称“知州”。(35)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36)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二)官职任免,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察、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 官 职。 如: 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泰定初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除:任命, 授职。 如:除臣洗马。(陈情表) 授:授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元史贾鲁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 (汉书 贡禹传) 夺:削 除。如: 使者遂逮守, 胁服,夺其 官。 ( 书 博 鸡者事) 废:废黜,放逐。 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史记 吕太后本纪),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 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汉书 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 作冀州( 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陟:提升,提拔。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宋史 辛弃疾传),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贬:降职。 如: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 ( 旧唐书 刘禹 锡传)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 滂等官。(新唐书 裴延龄传),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如:迁东郡太守。(汉书 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齐王信为楚王。(史记 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 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官职空缺。如: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 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 王济传) 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韩愈县斋读书) 入:地方官调任京官。 如: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复作游玄都诗。(新唐书 刘禹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 摄吏 部 尚 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暂时署理职务,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 三国志魏书王修传)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 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 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 悬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宋史 包拯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 刘恺传)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三)选官制度,【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 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人才选拔制“。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就由他们评定。一般各州郡的中正官由本籍人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家世、才、德、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