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课件:琵琶行并序 (共27张PPT).pptx
1. 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歌行体”这种诗体的特点。 2. 赏析对比、衬托、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3. 分析琵琶女的形象,领悟诗人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素养目标,琵琶行并序,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 他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有琵琶行并序长恨歌卖炭翁钱塘湖 春行暮江吟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作者简介,“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曲、吟等源于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其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并序”,一般出现在诗文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并且”等含义。“并序”其内容为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题目解说,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派遣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忌恨,终以越职上书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职位。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传言说白居易母亲坠井而死,而白居易赋新井篇,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不可重用。 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翰林学士、左拾遗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这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对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次年,诗人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便创作出这一传世名篇。诗篇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知识卡片,歌行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时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并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对“歌”“行”及“歌行”做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白居易等人倡导的诗歌领域的一次变革。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有三方面要求:第一是用新题,第二是写时事,第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的。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等人的“借古题而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时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即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资料链接,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青年时家境贫困。相传他曾以诗文去谒见当时文坛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到来求见的后生姓白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说话间,打开白居易呈上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感叹道:“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前言戏之耳。”什么意思呢?相当于直接道歉:“我错了,文采如此,长安居之容易!”,“浸月亭”的由来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江州等。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字叫“浸月亭”。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上饮几杯酒,赋几首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并序,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从此,人们就称这个亭子为“浸月亭”。,课文探究,1.“别时茫茫江浸月”有何作用?,描写别时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漫着诗人的离愁别绪,诗人的心仿佛已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此句情景交融,点染出离别之忧伤,为琵琶声的出现营造氛围。,2.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的?,采用铺陈渲染的方法。“忽闻”一句,由悲转喜,引出中心人物。“寻声”以下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于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情,即本不愿出场又不得不出场。,3.“转轴大珠小珠落玉盘”是描写琵琶声的,采用了哪些手法?具体赏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自“转轴拨弦”起用了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到弹奏,写得非常具体,单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感情。自“弦弦掩抑”起围绕“有情”二字进行描写。先写乐曲起调低沉舒缓,倾诉失意之情;接着写弹奏时的神态和动作,突出写“低眉”“信手”;再写指法灵活多变(拢、捻、抹、挑);后写乐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弹奏难度之大(霓裳六幺)。,运用比喻和双声叠韵词。用“嘈嘈”“切切”这两个双声叠韵词摹声,用“如急雨”“如私语”来比喻,使其形象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通,令人目不暇视、耳不暇听。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到急促轻细,纷繁清脆。,4.从“间关刀枪鸣”来看,诗人是如何写音乐旋律的变化的?,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写音乐旋律的不同音色和音量。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低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间关”两句,一流畅一滞涩。“冰泉”句写情状,是视觉所见,表达的却是“声暂歇”,是听觉所闻,视听相通,形象真切。“别有”两句写乐曲停歇后余音袅袅,意味无穷。乐声“暂歇”过程中积聚的力量终于爆发。“银瓶”两句用比喻将乐声推向高潮,既写出乐声的雄壮激越,又寓琵琶女情感的激昂愤慨。,5. 如何理解“整顿衣裳起敛容”?,几个细节动作让人感受到琵琶女的风度、教养、经历之不俗,也透露了她演奏时的激动和感慨。貌似冷静的背后掩藏着她的心潮澎湃。琵琶女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演绎了这段暗喻她坎坷一生的音乐,所以“敛容”是表象,实则是“敛情”。,6.诗中是怎样叙述琵琶女的身世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采用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叙述琵琶女的身世。“自言”以下二十二句,琵琶女自叙身世,分两层。 年少色艺超群,红极一时。“自言”两句写籍贯、住处。“十三”以下四句,写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五陵”以下六句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句是过渡句。 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生活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门前”两句交代生活转折。“商人”以下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手法、作用: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表现了琵琶女身世的悲凉。,7.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的内涵。,既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天涯沦落”内涵丰富,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引起了一代代读者的共鸣。,8.诗人的自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春江花朝”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谪居的郁闷,揭示了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谪居”“卧病”,伤心人也;“地僻”“无音乐”“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伤心地也。伤心人处伤心地,更是无限伤心。衬托。春江花月夜,乐景;饮酒独自倾,哀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内容小结,主题归纳,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比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深入探究,1.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一形象有何意义?,琵琶女是一个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歌伎。她年轻时才貌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生活中充满了欢笑,日日醉生梦死“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待到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可是商人又“重利轻别离”,她只好孤苦伶仃地“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从性格上说,琵琶女羞涩腼腆、多愁善感,面对诗人及朋友的相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诗人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诗中塑造了“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的“自我形象”。其中,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自己心中的“无限事”,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诗人的“恨”终于奔涌出来,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诗人都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大都如此。,2.诗人在诗歌中写“江州司马”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了他的哪一方面?,诗人是通过两种途径来认识琵琶女的,即听她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琵琶曲,可以说是一种音乐语言,诗人借助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无限事”,还从她弹奏的乐曲的不凡,举止仪容的端庄,隐约地猜到她的来历,所以有“我闻琵琶已叹息”之语;听琵琶女诉说身世,则更是直接地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预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 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人联想到男人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象,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3.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角度: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之高超。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听众的反应,“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听众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4. 琵琶行并序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方法:大胆想象,运用贴切的比喻。如把重浊之声喻为“急雨”,轻清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诗人巧妙地将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生动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运用叠词,如“嘈嘈”“切切”状声,使得琵琶女的乐律弦音仿佛在读者耳畔鸣响。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它包括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和对周边环境的描写,后者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琵琶女音乐的强大魅力。,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比如,诗歌首节写到诗人送客时的情景就一波三折:刚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却又“忽闻水上琵琶声”,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 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人物特征。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摹写人物心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满腹沦落之恨,以及她不愿见人更不便明说的复杂心理特点。,5.试从叙事技巧、人物刻画和音乐描写三个方面对本诗进行赏析。,比喻生动,巧绘乐声。诗中对琵琶女演奏的乐声的描绘新奇美妙。一是大胆想象,以常见的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无穷的变化描摹出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二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或通过对听者感受的描写,或通过景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的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