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的重要性.docx
【摘要】数学计算是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是小学数学基础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低年级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重要基础,每个年级的知识点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节新知识都是以已学知识为依赖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实现知识上的转化和迁移,以提高小学低年级计算课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 计算课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计算学习进行了重新设计,将数学计算内容融入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抽象计算的过程,注重学生对计算意义的掌握;注重估算能力,以准确估算出计算结果;鼓励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确保计算速度和结果的学习效果;注重解决各种类型问题,合理验证结果的准确度。以下针对如何上好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课粗谈一些具体化措施和建议。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精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教材完全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全面调动学生计算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讲授求平均数一节时,为了使学生能较深刻领会求平均数的重要性,教师利用课前时间设计了一个夹球比赛: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学生分为男女两小组进行夹球比赛,同时准确做好记录和统计,结果公布为:男子组3名队员得分分别为7、5、9分,而女子组3名队员的分数分别为7、6、7分,还未来得及公布冠军时,教师突然说道:“第4位女队员开始夹球了!”于是,女教师在学生惊讶的目光下,很快完成了比赛,结果为3分,最终公布结果为男子组21分,女子组23分,女子组获得冠军,男学生大呼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于是教师便就此展开平均数教学,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领会到求平均数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二、积极探究计算方法多样化和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以追求学生不同个体方法的多样化,往往是通过“一题多解”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对一道数学题自主探究多种计算方法,以追求计算方法的最优化。为了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通过不同途径引导学生归纳出多样化的算法。例如,在讲授"20以内加减法”中“有几瓶牛奶”一节时,问题为:左边是5瓶牛奶,右边是9瓶牛奶,请问加起来共有多少瓶牛奶?在题目的图片下方给出了三种不同算法:用火柴棒代替牛奶,一根根按顺序往下数;将5分成4和1,9+1=10,10+4=14;将9分为5和4,5+5=10,lO+4=14,教师指引学生列出算式后,并积极引导学生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计算方式,于是有位学生便说出了其他不同的算法:9+1=10,5-1=4,1O+4=14;因为9+4=13,所以9+5=14。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对于各种算法进行小结和评价,最后归纳和总结出最优化的计算方法,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水平。 三、努力强化计算练习的趣味性 在进行计算教学中,练习题能起到熟练计算和强化技能的重要作用,教师应精心设计,努力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练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快速掌握练习技能的目的。计算练习应采取多样化形式,适当增加新颖、巧妙的计算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例如,可以将最常见的“接龙”计算方法稍加调整,让小组成员轮流接算,比试哪一组算得最快最准,或者设计一个故事场景,如抢救大熊猫,谁最能干等,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计算的趣味性,全面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此外,可通过开展竞赛的方式,像开展“小组大比拼”、“夺红旗”等竞赛活动,顺势向学生讲授多种巧算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百以内数字的退位减法后,可设计一场师生竞赛,对于31-13,43-34此类型的计算题谁算得又快又准,学生一直兴致勃勃,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坚持继续比赛,于是便求教老师:老师,您一定有计算窍门。”于是教师便顺势回答:“下面我就要说公开我的计算窍门,同学们要不要听啊?”这样迎合学生的悱愤心理,经过积极引导和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四、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计算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计算教学旨在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加强对计算意义重要性的领会。计算教学应以现实生活场景为背景,将“抽象”幻化为“直观”,极大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公平、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学习和构建知识。例如,在教授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设计和改编:同学们,昨天老师去逛超市买了几件物品,共计9.6元,请猜猜看,我是怎么付钱的?学生便畅所欲言,有的说正好付9.6元,有的说付10元,还有的说付20元,付50元和付100元,教师接着问:收银员该找给我多少钱啊?于是便出现了O.4元、10.4元、40.4元和90.4元的答案,教师接下来询问:在计算时有什么新情况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学生回答:10-9.6=0.4,尤其注意前面的整数0,切莫忘记写上,这样将计算题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使枯燥、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学习计算的乐趣和积极主动性。 五、适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体验 学习其实就是一段坎坷、艰辛的情感历程,为此,在计算教学中,一旦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因让学生感受失败后的苦涩,同时应帮助学生寻找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经过适当的锻炼和磨练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较大程度上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情感律体验的平台。这种练习形式具备如下特点:第一,层次性。难易程度高低的习题,能适应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后的欣喜,是学生情感体验获取的根本途径;第二,激励性。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赞誉,跃跃欲试,认真分析和悉心演算每道算式,既掌握了新知,又使计算技能得到了提高;第三,挑战性。学生通过仔细审视习题特点,采取定律简算和认真估算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习计算的兴趣。 六、总结 总之,上好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课程,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应积极鼓励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水平;应善于发现和积极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作者:安外三条小学/王磊 来源: 点击:1352次 评论:0条摘自:安外三条小学网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难以有很高的兴趣,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单调,内容陈旧,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计算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下面,以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一课为例,阐述我的计算情境教学的一些想法:一、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二、与情境相结合的计算,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让孩子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比较开放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例如: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一课,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面对十几个班的捐款数字,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加法和减法问题。之后,让同学们独立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由于问题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无形之中降低了难度,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他们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再根据自己找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又根据提出的问题把需要的信息进行合理的运用。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观察、分析、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的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三、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例如: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时,我安排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境,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知识,总结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小组成员互相补充、互相学习,探讨出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由于学生是在自己的亲自参与的探索中得到的方法,所以也就更加的深刻,知识掌握得也就愈发的牢固。四、融入情境的练习,能有效提高练习的质量。在练习中,加入孩子们喜欢的情境,有效抑制了孩子们做计算的厌烦情绪,使孩子们喜欢上了计算,从而也提高了计算正确率。例如: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我创设了“夺红旗”、“当个奥运小导游”等充满趣味的情境;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既为学习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快迎头赶上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所以,恰当的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荣誉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提高,而且能够培养和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体验出完成质量、速度与竞争的关系。总之,在计算中融入具体的情境,对全面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情境的创设既然是为教学而服务的,就不能喧宾夺主,过于夸张的情境或是与教学不是很相关的情境,有时反而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要根据课题的需要设置情境,使情境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计算的理解。由于情境的设置,有时会使拖延课堂教学的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所以,设置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具体安排,学生的学习水平,等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对低年级计算教学进行了明显的改革,从使用的情况看,老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在计算教学中结合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表现形式灵活新颖都是低年级学生所喜欢的。但也有一部分老师反映新教材过于花哨,不够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认为计算教学课时明显减少,课堂上练习不够,担心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于是,有的老师为了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往往拿着新教材,用着老方法,一味地练习而轻视方法教学,忽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使计算成为一项机械技能。结果造成学生往往会因为畏惧计算而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与教师不理解新教材的意图有直接关系。这种做法显然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不一致。如何把握好教材改革的趋势成为目前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课题针对低年级计算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教学特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低年级计算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删减笔算内容,强调理解算理和合理地运用计算方法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的逐步普及,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计算教学中对笔算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义务教育大纲删减了一些教学内容,降低了对大数目计算和多步骤繁计算的要求。例如低年级的计算不再涉及四位数,最复杂也是到三位数加减。反对繁杂的题目,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新教材在这方面的改革是显著的。低年级重点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如,通过把两堆物体(可数的)合并起来,说明加法的含义;通过摆实物教具,使学生明确乘法就是几个几相加的简便算法。 2.适当地分散处理计算教学内容 以前我国的数学教学总是习惯于把某一知识系统地从头讲到尾,结果是有些内容在低年级学生接受不了,到了高年级学起来又感到时间紧张,不能充分理解,只好记住结论,这样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新教材中,把计算做了适当的分散处理。把部分计算教学内容编排到了低年级,作提前孕伏,或分成几个层次出现,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龄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14的乘法口诀提前编排到一年级下册,这样编排的原因基于以下几点: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40以内的数,有能力学习这部分知识,另一方面在学习完加法之后,学生也有了学习乘法的需要。再者也是提前孕伏,为学生学习乘加以及更复杂的计算作铺垫。 3.低年级计算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减少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低年级的计算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如原来编排在二年级的乘法表口诀现部分放在一年级。从课时数来看,所花的时间明显减少。以前的教材采用的是那种一步一趋的“小碎步”教学法,即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分成“9加几”“8加几”等几个小节,分段教学,教一段练一段。新教材采用的是一种系统教学的方法,即所有的进位加法只花一堂课时间研究方法,其余时间基本上就是练习了,练习课时也不多。 其实,新教材是运用了系统思想方法来编排这部分计算教学内容的。老教材采用的那种“小碎步”教学法,实质上一种“机械分割”思想的反映,是“还原论”的体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实质上是一个整体,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过去我们为了教得“扎实”一点,把它们人为地进行分割,殊不知这种分割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孤立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究数学方法的精神,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而新教材正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运用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后续发展。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接受了较好的学前教育,新教材的编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安排,以使教材具有挑战性,所以教师就更不要有畏难的情绪。 4.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更适应学生的特点 新教材中计算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学有用的数学。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学习中,教材的阅览室里这个场景为主题图,贯穿绐终,结合这个场景学生学会了三位数进位加法、三位数退位减法、加减法估算和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在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5.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估算,加强心算的灵活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新课程认为估算既然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用方式和行为,相对于与应用割裂的机械、繁杂的运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数学价值。估算和学生思维活动紧密相关,重视估算对学生的合理猜测、灵活运算等数学思维活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一次引入了加减法估算,通过估算阅览室中的书本数初步掌握方法,又在购物的情境练习中巩固估算的方法。还有,例如组块计算就是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二、重视低年级计算教学的“三性”,采取合适的计算教学策略 1.重视计算教学中的基础性 低年级计算是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个基础没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不仅限于计算。低年级计算技能的基础性训练,主要是指加强口算、重视算理理解两个方面。 (1)加强口算练习。运用新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口算能力似乎不如往届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老经验,要想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正确反映了一个人的数学素养。 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例如,20以内的加减是多位数加减的基础,表内乘法口诀是多位数乘除的基础。这些基本口算题都是在低年级学习的,这就需要低年级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口算训练,以利于学生以后进入高年级的计算学习。 (2)重视学生算理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形象直观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良好数感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看图,从摆小方块、数小方块等形象思维入手,抽象出一位数乘法的法则。 2.重视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情境性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运算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重新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如下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运用不同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运算顺序”,从中可以看出,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性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一般人们印象中的计算教学总是枯燥乏味,甚至于机械单调,在低年级,计算情境性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三年级下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时,主题图呈现了旅游中的租车问题,已知“一共540人,大车限坐60人,小车限坐30人”。教学时以主题图的形式展示场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必要性,研究计算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为计算而计算。 除了呈现主题图,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计算学习内容、目的,交替地选择不同的情境。如摆方阵这样的操作,做游戏、竞赛等活动,既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3.重视计算教学中的思考性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米。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因此,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算和估算能力,从而形成一种习惯。 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可以在计算之前,教学生通过估算,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也可以在计算之后,教学生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同时,估算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等方法并不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估量,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7”的:生1:把7分成5和2;8+2=10,10+5=15。 生2:把8分成5和3,3+7=10,10+5=15。 生3:把8分成5和3,把7分成5和2,5+5=10,3+2=5,10+5=15。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7个,得15。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7个,一共15个。 生6:我早就知道7+8=15,所以8+7=15。 生7:我会算8+6=14,所以8+7=15。 生8:2×7=14,14+1=15。 生9:2×8=16,16-1=15。 又如计算“15-6”,如果学生说用“6-5=1”,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5只比6小1,所以只要在10里面减去一个1就可以了,等于9。”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你还能说只有某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吗?显然不能。至于学生的方法又多又杂的问题,老师可以不急于评价,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3)重视计算活动中的思考性训练。计算能力,不仅仅指计算技能,而且包括在计算活动中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思考。大致包括:推断式中未知数、空格填数、巧列算式、找规律等。在低年级进行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能让学生从单纯的计算技能训练中脱离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试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但据调查发现,近几年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弱化趋势,折射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策略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计算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境。教师要结合计算教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感受计算的价值,引发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但情境的创设必须为计算服务,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为前提,力求简捷、有效。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我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喜欢喜羊羊吗?今天它和它的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出示喜羊羊、美羊羊在拍球的画面),瞧,它们在干什么?谁来说说喜羊羊和美羊羊各拍了多少下?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怎样列式?”这样的情境创设紧扣教学内容,体现了情境创设的简捷、有效。 策略二:充分运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发展数学思维。如在上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在引出算式“43+21”后,教师要求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第一次摆出43根(4捆和3根),第二次摆出21根,并提问:21根小棒怎么摆比较好?(2捆放在4捆下面,1根放在3根下面)为什么?(这样容易算出结果,因为整捆要和整捆合在一起,单根要和单根合在一起)这一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列竖式时十位与十位对齐、个位与个位对齐的规则,自然突出“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学生理解深刻、记忆持久。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时不能忽视算法的抽象概括。教师要注意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策略三:安排适时的跟踪练习。 计算是一种技能,它需要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计算技能。教师设计计算练习时要紧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目标要明确;题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数量要适中,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形式要富于变化,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此外,基础性的计算内容不仅要练,而且要熟练,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为后继学习扫清障碍。 策略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及良好的计算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平时可以结合计算教学内容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计算比赛或数学实践活动,还可以将计算练习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像走迷宫、钻山洞、送信、玩扑克等,以调动学生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东街小学 盛玉芝 本人从教二十多年,前些年在乡下时语、数都教;在近十年里,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本人从所教学生的课堂反应、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的考试及数学竞赛情况看:各学段的学生,如果“计算不过关”,那么及、优率、均分及竞赛成绩就“绝对低”!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狠抓计算教学,力争使好、中、差学生均能正确计算各类计算题”。在此,本人就谈谈自己平时进行计算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因此,我们教师也将计算教学臵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数学课充满了生趣。但是,实际教学中,我有时把握不当,课堂上情境设臵就有些牵强附会,在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原版本,灵活设计(或改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3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 二、注重算法、算理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时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现象,甚至有时仍沿用过去计算教学的模式:复习铺垫新知讲授练习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如: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通分没有找最小公倍数,大多数情况是我就简单地说明应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深层的原因,提及过少,甚至只字不提。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探索算法、算理的同时,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统一。因此,在交流多种算法时,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思路,要及时寻求快速、简洁、容易的方法,这样效率就提高了。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宿,优化才是数学的本质。 三、活用多媒体,保证计算练习密度、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 1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 2由于技术原因,以前练习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如手抄、小黑板、胶片等,其效率不高,效果又不是很好。如今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利用电脑做课件演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新课改以来,虽然重视口算与估算方法的训练,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训练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口算、估算的兴趣,学生对口算、估算有畏难情绪等。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须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1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每天分类练习5分钟,题量要适中,还要由易到难,有梯度。)口算、估算的能力和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实现的,同时训练形式应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可以直接笔算,也可以视算,还可以听算,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 2练习要有针对性,如:学习“36×45”等进位乘法,先练习“5×3+6,4×6+5”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3注意学生易混淆易出错的口算题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进行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计算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评价方式有:纸笔测验、日常检查包括口头提问、板演、作业、课堂练习或检查、课堂观察等形式、数学日记等。课堂观察,既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也不加重学生的负担,便于师生及时调整计算教学策略,是一种很好的考评形式。课堂观察包括:观察学生算法、算理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积极、自信,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创造性等。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评价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用于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或感兴趣之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写清:今天数学课的课题,所涉及的重要的计算法则和算理,自己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等。 六、重视对学困生的辅导,力争人人计算“过关”。 各学段、各班的成绩之所以有差别,都是因为学困生“检测得差”所致。如果学困生的计算能力“一路跟不上”,平时老师又不能侧重关注班里学困生的计算强化问题,那么本班就别指望有理想的数学成绩,这是“铁的事实”! 对于学困生,一方面要“补课”,另一方面要“补心”,一般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我时刻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当然实在忍不住时,也会责骂学生,让学生在提问时感觉老师像头喷火龙,这种做法是很不妥的。 2、锻炼学困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设臵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设计的问题或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定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感、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数学学习。 3、指导学困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及时复习、如何小结等都是学困生不知道的,老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辅导,如:S=ah ÷2 ,既要会算三角形面积,也要求会算三角形的高或者底。如:归一应用题中“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细读题意,再理清解题思路:“先算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4.重视学法指导。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学困生尤其如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从直观学具入手,加强操作方法指导,让学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有条理地展开思维。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指导学生通过剪、拼、看、想、说等过程指导操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5.作业指导要分层次。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布臵作业时要做到让学困生巩固基础建立自信心,让中等生能跳一跳够得着,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让作业充满鲜活的个性,改变过去那种统一内容、统一格式的模式,注意学生能力差异、兴趣差异,使作业形式多样化。 6.发挥同伴和家庭的良性影响作用。在班上培训几名数学尖子生作为学习互助组的核心成员,让班上所有同学在遇到数学问题时向他们请教和讨论,并让这些同学特别关照这些学困生,在需要时给与热情的帮助。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选择与他们性情相配的同桌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设法与家长统一认识,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发挥学困生中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辅导作用,大家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发展。使学困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爱心耐心真心去感化他们,感染他们,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沟通,使更多的学生脱离“学困生”的队伍。 总之,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教学比较困难,老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努力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速度、积极性、主动性及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