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实验报告123.doc
血染的实验报告 教学设计 一心中心小学 巩翠翠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2、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今天学习的课文就与它有关。板书课题。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二、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会读的字可同桌交流。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 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2、重点句子解析。预设:“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四、这就是这份实验报告的价值所在。据资料记载:每年有30多万人被毒蛇咬伤致死,而施密特用生命留下的这份宝贵资料,将挽救多少人的性命?让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这仅仅是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吗?这还是一份什么样的实验报告?你有什么体会?(出示课件)齐读。(板书:为科学事业贡献终身)五、总结同学们,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充实,有意义,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彩.板书设计:7 血染的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