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做主:超越学困生教育的困境.docx
让爱做主:超越学困生教育的困境(一)学困生成因分析 1. 心理落差造成学业成绩不良 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是所在学校或班级的佼佼者 , 可是进入高一级学校之后,身边有了更多优秀的学生,他们就失去了先前的优越感 , 看到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比自己突出,就产生了消极畏难心理 , 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校的教学规范、管理风格各有不同,有的学生长时间无法适应新环境,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有所滞后:有的学生会调整自己,奋起直追;也有的学生自暴自弃,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 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2. 家庭教育失当造成管理依赖 调查显示,学困生的家庭环境往往比较特殊,单亲家庭比较多。也有的学困生父母工作很忙,经常出差 ,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心理健康 , 以致这些青少年不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和正常的监护,在心理和学习行为上均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沟通。这些学生心理孤僻,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在学业上也不和同学相互学习和沟通,致使学业荒废。还有的学生长期依赖父母,一旦缺少父母的有效监管,这些学生就不能够正确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周末在外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在电脑前的时间比在书桌前的时间多。 3. 师生关系不和谐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很大,他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到了学校还习惯于一切行动听自己的 , 以自我为中心,在待人接物上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和攻击性,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甚至对教师的教育也充耳不闻。有的学生逐步脱离班集体,拒绝教师的教导,我行我素。其他学生对这样“难以相处”的同学也敬而远之。这些学生感觉到在学校被排斥,于是心理失衡,变得更加“不可理喻”。 4.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导致学业倦怠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 , 但有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人才供需之间的关系,也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 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也有的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好,觉得不需要学习也可以谋得一个好的职位,有好的收入 , 在学业上缺少动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二)学困生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反思 1. 用心良苦 , 但高耗低效 对于学习困难生,教师是非常关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时刻关心其学习状态,稍有走神就即时提醒,督促其及时做好笔记;时常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即使答案的质量不高也会给予一定的好评以资鼓励。课后加强辅导,把学生叫到办公室,看着学生把未按时做完的作业做完,一遍一遍地讲解学生作业错误的地方,不厌其烦。教师的这种做法当然是值得肯定的,可这样的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需要花费教师太多的心力。而且一旦少了教师的即时监督,学困生又会恢复从前的样子,学业成绩依然没有多少提升。 2. 家校合作,但责任不明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如果双方配合默契,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就很明显。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困生产生的一大原因就是家庭教育不当。家长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当教师把孩子在学校的不良学业成绩或行为告知家长时 , 家长首先会产生抵触心理 , 即时的反应是学校没有把孩子教育好 , 是学校的责任。也有的家长教育意识很强,但时间精力不够,听到教师反映情况 , 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一顿打骂 , 试图一劳永逸。也有的家长并不主动学习家庭教育方法,只会跟教师抱怨 , “能用的方法我们都用过了 , 还是没有效果,我们也没有办法。”另外 , 家庭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从教师一方看,有的年轻教师很有工作激情,但稍显武断急躁。在交流中给家长留下了推卸责任的印象 , 以致家校沟通失败。 3. 积极引导 , 但耐心不够 一般来说,对于班里的学困生 , 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都会采取具体措施提高其学业成绩。大多数教师会用爱心去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 在情感的交流中给予学生温暖 , 用真情去感化他们,适时地鼓励他们 ,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当这些手段用尽 , 学生的学业成绩依然处于低水平的时候,有些教师会觉得自己枉费心血 , 于是失落、暴怒,在学生面前渐渐少了师者的风范,可能会讽刺、挖苦、嫌弃、歧视学生,以“朽木不可雕也”关闭教育学生的大门。 (三)超越学困生教育困境的路径 1. 知心传递:探寻个体与群体对话的价值 学困生在学校班级集体中往往处于孤立的处境,他们有巨大的心理负担,心里有委屈和不平,又不敢跟别人交流。作为教师,除了鼓励学困生跟其他学生交流之外 , 还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主动跟学困生交流。学校教育的优势之一就是同龄人群体作用的发挥。“学校与同龄人群体在它们对孩子的影响方面是无法避免地捆绑在一起了。”中学生处于学龄期,同学间也有交往的愿望 , 学困生的孤立实际上使这种交往的愿望被压抑了。学困生也有一些长处,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兴趣爱好正是学生建立友谊的首选标准。教师可以鼓励跟学困生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与学困生交往,并不一定要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 , 可以采用多对一的形式。当学困生吐出真言时。他们内心的压抑就会得到一定疏解。 此外 , 学困生往往跟语数英等考试科目的教师心理距离较远 , 但与一些非考试科目,比如历史、地理、生命、科学、音乐、美术等科目的教师却比较亲近。在实践中 , 非考试科目的教师可以成为学困生的心灵导师 , 怀着真诚交流和沟通的愿望和学困生走在一起、坐在一起 , 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尽可能不带偏见、成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在做人上引导他们。 2. 凝聚梦想:唤醒学困生内心的能量 梦想是关于未来的愿景。虽然梦想和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 但正是这种距离,让生命有了张力。人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在没有任何生物内驱力激活的情况下,主动地寻找刺激并驱策行动,这种现象称为“内在动机”。没有梦想 , 就没有期待和希望。斯托兰德把希望定义为能达到目标的期待。当人对达到目标的期待大于零时,就会产生希望。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大时 , 存有的希望也就很大,这时就会产生快乐或喜悦等潜在情感。 有位高二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够专心,引起了许多教师的注意。跟他交流之后 , 才知道他对自己的高考分数进行了预测,觉得以现在的成绩排名,连二本线都达不到。目前他的语文成绩从来没有超过 85 分,而满分为 150 分的语文学科将成为他高考路上的绊脚石。教师了解情况后,根据他历次的成绩作出了判断,如果执行语文教师制定的详细复习计划,他的高考语文分数应该可以达到 96 分 , 而语文达到 96 分,二本应该没有问题。这位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计划认真复习,在老师的帮助下语文成绩越来越好。最后高考发挥得很好,各门功课都取得了好成绩 , 语文更是达到 102 分,顺利进入大学。这位学生正是有了梦想,才有了动力,内心的能量被唤醒。事实上,前述的 96 分是一种判断。更是一种鼓励。一片假的长春藤叶可以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 , 一份理性判断加情感鼓励的承诺更可以发挥无穷的力量。 3. 诚意正心:基于个性指导的学业跟进 学困生可以说是学校班级里的特殊人群,家庭、同学、朋友都不可避免地会以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学困生在这种目光的注视下会感觉很自卑 , 普遍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强,容易自暴自弃 , 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有可能不如以前,甚至出现极端反应。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教师应深入了解实际,仔细分析问题出现的过程与原因。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才能贴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困生的发展问题,针对他们学业基础薄、生活懒散、难于管理的现状 , 学校要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学业辅导方式和发展指导模式,关注他们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指出或引导他们认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 , 甚至可以就有关问题与学生共同展开研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对于有特长或特殊爱好的学生 , 教师要注意保护并帮助他们进行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 , 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这里的“每一个”既包括品学兼优的学生 , 也包括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滞后的学困生。中学生不是基础教育学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学校、教师在教育中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从他们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作出正确的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