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案设计与说课.doc
角的度量说课稿说课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准备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二、教法与学法:量角器的认识、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掌握起来也很困难。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三、教学过程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2.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进一步推进说说哪个角大多少。一方面让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之后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板书:角的度量)(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1.认识量角器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37页,给予提示: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知识框架。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学生汇报,与此同时,教师出示PPT演示,并加以辅助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2.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3.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先小组间进行讨论,如何测量角1与角2的度数,并动手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再组内交流,得出测量角的方法。最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测量方法,并板书。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四、板书设计角的度量零线对一边 中心对顶点 对边看度数 内外要分辨角的度量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3940页例1。教学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度”,知道1度。角的大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会正确地量角。知道角的大小和边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经历产生量角需求和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在估角、量角、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并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培养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会量角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感与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教学关键: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掌握角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演示讲解教学用具:量角器、三角尺、小黑板课 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相信你们已经拥有了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能找出几个我们身边的角吗? 2.关于角的知识你们已经掌握了哪些?你还想知道有关角的哪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动脑来研究有关:“角的度量”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度量)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一)感受统一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需要。1.出示两个角。师:下面两个角哪个大些?大多少? 1 2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2. 用三角尺量一量。学生们用三角板量一量,然后讨论交流。小结:用三角尺上的角来测量,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2比1大多少。要准确地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测量。(二) 认识量角器。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出示教材第40页第3幅图。 说明:人们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叫作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计量角的单位。(板书:度 并指导书写1°)介绍:量角得大小,我们最常用的工具就是量角器。(出示量角器)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半圆,从0到180为止,被平分了多少份?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2. 认识量角器的结构。(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就是1°,这样的10份就是10°的角,这样的60份就是60 °的角,这样的90份就是90°的角。引导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以上各角。(2)提问:量角器上的小圆点(指中心)叫作量角器的中心。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这些刻度是怎样排列的呢?(3)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到0°刻度线,再找出10°、30°、90°、120°、180°的刻度线。(4)外圈的刻度怎么找呢?现在请同学们从左边起,找出0°、35°、55°、80°、90°、135°、180°的刻度线。(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小组活动。尝试量出教材第40页上1和2的大小。教师巡视,对量角有困难的同学给予指导。2. 小结。量角的方法:“两重合,一看数”。两重和: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3. 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量角时,如果左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边指的刻度;如果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边指的刻度。三、 巩固新知。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41页“做一做”。集体交流时,说一说量角的方法。2. 第2题。量角的大小并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四、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量角的工具 量角的计量单位 量角的方法 量角器 “度”符号“°” 两重合、一看数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古诗出塞,出塞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边塞诗,诗歌表现了万里长征到边关的戍边战士在千年古关冷清月夜下对亲人和飞将军的思念。全诗表达了两种情感,一种是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悲伤心情,另一种是因为渴望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带领他们把敌人赶走的豪壮气势。诗人也想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对征人的同情和敬佩。二、说学情出塞这首诗歌作者是王昌龄,他是唐朝诗人,所表现的内容是古代的边塞生活,以战争为主要题材,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上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学生要想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三、说目标基于诗歌教学的特点,还有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单元的主题,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3个:1.了解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在理解和深入体会中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说教学重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四、说策略那么我们怎么来突破难点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策略:1.收集资料。收集和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如:收集王昌龄的生平、诗歌地位和代表作、飞将军李广的相关资料、唐朝兵役制的情况、反映边关的事情,还有能促进情感表达的音乐,以及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互文语文小知识。2.反复诵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通过反复诵读帮助学生从读准诗歌文字到读懂内容,最后读出诗歌的情感。3.以诗解诗。教学中引入同时代内容的边塞诗,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体验。五、说流程接下来我将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解题。首先让学生对诗人王昌龄和边塞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对唐代版图的展示,向学生介绍诗歌表现的时代背景,然后理解诗歌的题目出塞。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歌、疏通诗意。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读懂多音字,从而读通全诗,然后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特别引入资料“互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第三个环节.再读诗歌,体悟诗情。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体会,一是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感悟征人的悲伤。我主要通过一个画面两个维度来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画面就是:在千年古关,寂静的夜晚,一道明月照在疲惫的征人身上。营造出画面的悲凉。两个维度分别是通过空间的距离万里之外体会征人的悲伤,通过时间的久远悠悠千年来赋予这种悲伤以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感悟征人的豪壮。我将引入飞将军的资料,并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引入王昌龄的另一首诗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促进学生理解“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之情。在这环节的教学中,我将利用多媒体将课前准备的资料结合教学相机予以展示,并通过学生的批注、讨论、朗诵等形式与学生实现互动,引导学生深入走进诗歌文本。第四个环节.总结诗歌,拓展内涵。这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对本诗表达的情怀,并引导学生换位假象自己是征人深情吟诵。最后大致谈谈出塞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和在七绝诗的地位,学生只需了解即可。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边塞诗歌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一些反映战争的诗歌,读起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歌,它就是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1)学生读题,师板题。(师一边板书一边提醒学生注意“塞”独sài,下面是“土”) (2)学生齐读诗题。 2.“塞”是什么意思?谁来介绍“出塞”?这首诗是谁写的?介绍一下王昌龄。 3.带着对诗题和诗人的了解,再来读一读诗题。 二、诵读诗歌,感知大意。 (一)读通读顺。 1.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好诗歌,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诗歌,注意读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诗。(注意正音:人未还huán 飞将jiàng 不教jiào) 3.全班一起练读。 (二)读好节奏。 1.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练读,师提醒学生读准节奏。 (三)读懂诗意。 1.把诗读给同桌听听,再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2.指名读,读后再说说诗的大意。(师提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3.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 1.读诗要读出诗中的景、读出诗中的情。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行,注意诗中的景。 2.指名读诗句,说说诗中的景。(师借机板书:明月 关) 3.了解“互文”的修辞方法。 4.读到“明月”,你会想起李白的那句诗? 5.是啊,当我们身在他乡,抬起头看到明月时,不禁会想念起家乡,带着这种感觉去读一读诗句。 6.到底是什么人有家不能回呢?读读诗句,看看从哪个词语能够读出来。(学生汇报,师板书:人未还) 7.“万”和“长”告诉我们什么? 8.引读:是啊!将士们不远万里来到边关保家卫国,一年过去了还不能回来,读 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二十年过去了还是不能回来,读 9.将士们久久不能回来,等待他们的结果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10.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把你的这种心情放入诗句中去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 1.想到将士们常年征战,不能与亲人团聚,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这时,一位英雄人物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他是谁呢?读一读诗的后两行,看看你从哪个词语中能够读出来。 2.学生读诗句再汇报。(师借机板书:飞将在)学生介绍李广,理解“飞将”。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觉得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你想到的一个词语来说说。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读出感情。 (1)要是有李广这样的将军在,结果会怎样?学生读诗句,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这样一来,战争就会将士们就会老百姓就会(师借机板书:平息战争) (3)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把这种美好的感觉放到诗句中去读一读。 (4)可是,朝廷有没有任用李广这样的大将呢? (5)所以,战争还在继续,读 将士们还是不能与亲人团聚,读 老百姓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读 四、回读全诗,有效拓展。 1.战争还在继续,将士们还在边关英勇杀敌,一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就充满了 把这种感觉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一起读全诗。 2.这就是边塞诗歌,读它,如品香茗;读它,如饮美酒;读它,如尝甘露。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好诗,我们不仅要读,还要把它永远珍藏在心间,把诗背给同桌听听。指名背,齐背。 3.像这样反映战争的诗歌,我们把它们称为边塞诗歌。除了出塞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课外要多读一读。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两首,请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陈陶的陇西行) 板书设计: 出 塞 (唐)王昌龄 明月 关 (平息战争) 人未还 飞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