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doc

    • 资源ID:41578947       资源大小:53.01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doc

    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 窗体底端窗体顶端【摘  要】遍览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编者对入选的文章进行改动不在少数。除古代作品外,大多数现代文都经过编者的改动,特别是文学作品。小学阶段1-12册共收单篇课文405篇,笔者统计文学作品共135篇(包括第12册要求背诵的10首古诗词)),而真正以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除了诗词58篇外,其它77篇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大多经过改动。笔者认为,教材的改动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本文阐述了将原文融入课文进行比较阅读的意义、方法以及收获,以此体现教师应对教材“变脸”的智慧。【关键词】 教材“变脸”  课文  原文  比较阅读      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发生变化的这一现象称之为教材“变脸”。专家教授、教材编者,更有学生家长对此十分关注,刮起了一股小议教材改革之风,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对教材“变脸”普遍持什么观点呢?。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大致有三类:   现象分析 1、漠不关心缺乏探究    有些教师推崇老老实实教“课文”,对课文改动之处缺乏敏感度,认为没有必要关注这一细节,只凭经验教就是了。2、一味叫好盲目推崇有些教师认为手头所用的教材是经过各地专家的“集体会诊”,是对教材完美的“再创作”,现行教材的地位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3、不知所以然认识肤浅有些教师限于自身水平和能力,不知道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动,改动之后的课文较之原文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未能做评析。以上现象无不折射出教师队伍中确有一部分人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失偏颇,殊不知教材的原文其实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教学资源。教材改革不仅是变一张“脸”,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随之更新,那么无论教材改得怎样超前,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如何创造性使用与科学处理教材,超越教材,是新课程下我们要重视的问题。教师对教材“变脸”应辩证地看待,不光要自己研究教材改动的得失,更要引导学生体会编者对教材改动意图和作用,使教师智慧得以充分体现。   对比功效基于以上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教材的原文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它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在实践教学中,将课文与原文进行对比赏析,其意义毋庸置疑,大体有以下四种功用:一、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独立的批判精神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选自儿童文学作品,笔者整理发现,年级越高,名家名篇所占的比例越大。编者对原文的改动,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增加即在原文基础上增加内容;二是删节 即删减原文的部分内容;三是改动 即对原文个别词句进行润色和改动。经编者改动过后的课文,既有精当之处,又有待商榷之处,这些改笔,是语言学习的很好材料,教师要留心发现教材中的那些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潜心比照揣摩编者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修改之处较之原文是好还是不好。在阅读教学中,适量穿插呈现原文,透过文字,也让学生关注后面站着的那个人作者。站在语文学习的视角对改动之处赏析、评析,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二、有助于学生逐渐加强语感的熏陶培养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语感也是学生自学语文的最好工具,可以说语感水平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好坏。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经常埋怨:“连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都不会,没语感!有感情朗读也不会,语感真差!关联词也不会填,实在太没语感了!”再比如有些学生说话,有“说了半句话,停住了,另外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的言语表达,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这样的语文学习实在令人苦恼,教师一味的抱怨是徒劳的,而应该不断在探索语感教学上下功夫,努力改变,少些抱怨,多些举措。虽说语感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熏陶,但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将课文原文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和编者的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精妙之处,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感能力的培养。三、有助于学生逐渐加强习作的修改能力常常看到学生写完习作后,长嘘一口气:“哇,终于写到了500字!”然后把习作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在习作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只简单修改错别字,根本不会重新进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语言的润色这样的“大工程”,除非教师非常明确地提出习作中的不足,硬性规定:“修改,重写!” 这样的“改”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批改”,而非学生独立自主的“修改”,这一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也一直在寻求一条通向习作教学的成功之路,一路走来,不禁发现:作者、编者对文章的改笔不正可以作为修改的典范?在教学适时中穿插进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中体会修改的妙处,为自己作文的修改提供一些修改的思路,具备习作把脉的能力,能够及时诊断出“病症” 并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单靠教师的指导使习作取得微小进步”的现状。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有些语言,单独地看,看不出它的妙处,如果引导学生同原文对照一下,找出其异同, 斟酌其内容,他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或理解更深,或体悟更真,或感觉更佳,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方法探微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作为一线老师,不光要关注编者对于原文的改动,更要展现教师智慧将这笔重要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选取教材改动的典范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材料、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编者对教材的改动一般从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个方面着手,有些课文改编得比较理想,有些则值得商榷。教学中,笔者也以此为比较点,引领学生与作者、编者对话,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不盲目崇拜,也不随意批判,站在语文的角度鉴赏、评析。接下来具体谈谈笔者将课文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的尝试。一、关注主题  用心猜读猜想,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记忆理解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综合推理能力等多种智力基础上,用非逻辑性思维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整个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设置猜想环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发现规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揣测教材的改动的做法正是要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与作者、编者进行对话。教学片断1:窃读记师: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生:吃饭长的是身体,读书长的是知识、智慧。师:学了本文,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其实原文中作者对这句话还作了补充。课件呈现:原文:“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课文:“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师:猜猜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原文的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生:作者的妈妈省吃俭用,然后给她买书看。生:作者的老师知道了她爱看书,于是经常借书给她看。生:老板看她那么爱读书,后来同意她在书店里看书了。师:你们的猜想能力都不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她有这样的感叹呢?你们究竟是否真的猜到了一两分呢?看看原文吧!原文呈现: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生:原来如此啊!不过编者为什么把这个情节舍去了呢?(学生比较茫然)师补充:我们可以联系第一组的主题来想想。生:因为我们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因此编者在删改的时候就把与爱心有关的段落删除了。师:你还能猜透编者的心,厉害! 这样的揣测猜读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此时利用阅读期待和阅读反思引导学生从全文的主题角度去鉴赏作者修改之妙,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读中猜想,愉悦了心灵,锻炼了心智,丰富了联想,养成了探究习惯;猜中阅读,读出了见地,读出了成就。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地探究文章内容对于文章主题的必要性,体会内容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那么于阅读于习作都有益处。   二、充实材料  快速阅读教材在特定情境下是有一定权威的,这无可否认。但教材毕竟不是法典,只守着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显然是局限的。编者根据教学需或是篇幅原因,对入选的文章进行大段删减,有些重要材料删减之后是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因此教师应该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教学片断2:五上窃读记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问:文中的“我”到底在惧怕什么?学生停留在课文来谈对于“惧怕”的理解比较肤浅,但是在原文中交代得很清楚,改动后,却删掉了这一关键情节,“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句便成了无源之水。引入原文快速阅读,(材料篇幅比较长,要求进行速读)再谈惧怕的原因就显得深刻、全面多了:作者只是看书不买书,书店老板把她当贼看,轰赶她,让她惧怕;原来她被讥讽,受到过屈辱,她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所以才惧怕的;她怕自尊心再次受到伤害原文呈现: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样重要的材料还是有必要补充的,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其他媒体(如电视如网络)盛行而课外阅读式微的今天,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原来这样看书是为世所不容的。因此适时地在课文教学中融入原文的补充,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把握结构  潜心研读有些作品选入课本时,编者对结构作了较大的删改或调整,教学时,关注课题、开头、结尾、重要情节改动前后的作用,同样有助于学生鉴赏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学片断3:四上搭石课题质疑:学生的预习本上有这样的疑问:“课文为什么以搭石为题?”乍一看,这个问题很普通,但当笔者仔细去查阅了原文,发现学生的这一质疑确有文章可作。搭石原文的标题是走搭石,编者为何把“走”字去掉?教学中,引领学生潜心研读课文,感受课文既有摆搭石的情景,又有走搭石情景,课文正是通过这一幕幕的情景展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及相亲相爱的传统美德。走搭石原题重在“走”,相比之下,搭石这个题目能更全面、更概括地表达主题。再比如搭石的结尾:原文:故乡的小溪清如水晶石,那一排排搭石,像嵌在水晶里的宝石课文: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原文虽然比较含蓄,但没有充分地表达主题,它用宝石来表示珍贵,可本文的主题是表达乡亲们之间淳朴美好的情感,原文显然表达得过于宽泛了,改文表达得更直接、更明确,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教学片断4:五上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前,笔者反复品读着课文,可总感觉作者的思乡之情并未全部流露,于是,找到课文原文进行对照研读,发现原文中重要的开头被删去。不但破坏了原文的结构,而且淡化了原文思乡的主题,使课文变得不伦不类,既不像写景,也不像抒情。课文直接是从“故乡的小溪”说起的,而原文在此之前,还有这样一段话:“我不是心理学家,分析不出这是一种什么感情,人,越到老年,便越思念他的故乡。”看似平淡无奇的开头,细细品味,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浓浓的、苦苦的思乡之情。本文较之原文不仅删了开头,也删除了“吃麦芽糖”、“描写小溪”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于是,教学时,笔者引入原文的开头作为切入点,结合课文描写的情景适时补充原文生动情节进行比较、鉴别。学生们对作品美丽文字背后那份思乡之情体验更深刻了。 四、沉入言语  细细品读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言语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标点、词句,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笔者运用品读法引领学生推敲、体会一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一)品味遣词用字之妙桂花雨原文1434字,选入教材时编者做了改编,现文709字。我们发现编者在竭力保留作品原貌的同时,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做了必要的修改调整。应该说,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修改,既把握了原文情思绵邈的神韵,又使之更符合“定篇”(王荣生的观点)的教学功能。笔者认为编者对原文中一些遣词用字修改之妙堪称典范。教学片断5:桂花雨课件呈现:原文: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课文: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师:请读读这两句话,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生:原文“开得最茂盛时”改成“盛开的时候”,“闻”字改成了“飘”字。师:知道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吗?这样改好吗?生:“闻”是用鼻子嗅,感觉不太美,而“飘”给人一种美感。生:“飘”字随风飘散,给人一种轻香飘逸的感觉。而且原文是“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才“香闻十里”,课文是“桂花盛开的时候”,就“香飘十里”。这样更能显示出桂花盛开时的清香久远。师:仔细咀嚼,表达的效果高低立现,你分析真透彻,独到的见解令人称绝! 这样的点睛之笔在本课中还有如:原文: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课文:全年,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浸”和“沉浸”作比较,品出词语本身的形象感】原文: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课文: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引导学生从“又”和“也”作比较,感悟思乡主题。】   (二)揣摩标点细腻之妙教学中许多老师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意义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词句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伴随语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因此,课文中的标点同样是文本语言感悟的资源,同样可以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支点,通过对这一细微的“点”的品味,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教学片断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中,学生对于“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此句的四个句号产生了疑问,笔者将在预设时的原文呈现:到了七点,父亲还没回来,七点一刻,七点半。引导学生从联系上文的角度关注这个标点的用意,学生们恍然大悟:用句号表示时间很长,进而突出“我”焦急等待的心情。此片段中编者对原文标点的改动堪称典范,可是在教材中,有些标点的改动也有不当之处,有待商榷。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关注。如三下鸟的天空:原文:我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课文:我注意地看,眼睛应接不暇。【原文是两句话,中间用句号是因为后一句与下文联系紧密,前一句是个独立的句子。编者将句号改为逗号似乎不妥当。】再如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原文: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课文: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铛、铛、铛”作为拟声词出现,并且用顿号隔开的时候,就应该用引号,原文是正确的使用方法。课文一改,去掉引号,反而出错。】 以上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个文本的资源,从语文的角度而不是从非语文的角度进行比较,力求上出纯正的语文味。学生的眼睛粘在了文字上,下了一番“读”的功夫。学生的收获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学生的看法是否统一,并不重要,在比较中切实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总之,比较学习更能让学生明白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实施注意 语言文字,看似简单的符号,但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承载很多,一个有、一个无,一个优、一个劣,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目的,一是告诉老师们应该站在语文学习的角度审视教材“变脸”。二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课文可以和原文比较阅读的思路。当然,在教学中将课文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还在起步阶段,实施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1、合理取舍撷取典型不是每篇被删改过的课文都适合这么做,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敏锐地选择有价值的、典型的文本改动。2、有的放矢敲定比较“点”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将每个点都铺陈开来,较难完成教学任务。可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选择最有价值,最能突显语文特色的“点”来开展原文融入教学。3、双向比较避免“一面倒”教师在对比赏析中,引导学生应秉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原作与课文各自的特点,而不是“一面倒”(原文什么都比课文好,或课文什么都比原文好)的阅读,“一面倒”的阅读不是真正的“比较阅读“,是“偏读”,容易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走死胡同,失去比较阅读的意义。此外,这样的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自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原作的理解和鉴赏,要求教师能达到正确和精辟;教师对教材编排体系的整体把握,要准确和明晰;教师对语言有较高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1 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 王宛磐,郭奇.语文教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3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李武南,张国良.课堂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5 王文静,罗良.阅读与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朱胜阳.当课文遭到原文关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师,2009(12).7 李明哲,张兴合. 羚羊木雕课文与原文的比较阅读j. 中学语文,2009(34) 窗体底端农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不仅可以吸引、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探索新知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必须马上进入“引导”角色,时时处 窗体底端 窗体底端 吃饭;第二,借鸡生蛋 窗体底端,

    注意事项

    本文(用智慧应对教材“变脸”.doc)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