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教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
-
资源ID:4159833
资源大小:177.23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一语文新教材】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doc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9年2月1日)材料二: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所谓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全面地列入日常正式课程,非艺术院校不计算高考分数,不作为升学考试标准,因此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美育之“用”不在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个荣誉证书的现实功用,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摘编自冯双百(立德树人 美育大有可为(人民日报2019年2月22日)材料三:课程是用知识内容铺设的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的“跑道”,如有学者所说,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以及校内外一切影响学习成长的教育因素的总和。而美育课程,就是用美和审美知识铺设的实现美育目标的“跑道”。艺术是表达美的最典型方式,因此艺术课程也必然是美育的主要渠道。面向全体普通学生、承担美育功能的艺术教育,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显然有不同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后者称为艺术教育,前者就应该称为艺术美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美育,必须首先有坚实落地生根的核心和主线,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或艺术美育课程体系。图:艺术课程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上述新时代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美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要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则必须开好音乐、美术课程。此外,有必要增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使各类艺术课程形成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结合学校条件和特色开设各种艺术选修课程,如舞蹈、戏剧、书法、民间艺术等,通过艺术兴趣小组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尽可能获得12项艺术表现技能,如表演、器乐、书法、工艺设计等。而所有这些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因此也都必须遵循美育规律,按照美育目标,致力于改进美育教学的探索。摘编自赵伶俐创建新时代大美育课程体系(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成于乐”和“游于艺”的审美教育,才能将道德目标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B.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的途径,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对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功不可没。C.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的本质都是功利主义教育,前者将美育当做工具,后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的培养。D.为了“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材料三图表中的课程必须开齐开足,按照美育目标,致力于改进美育教学的探索。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B.艺术课程既能够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也可以承担美育功能,所以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其心灵会更健康更美好。C.实施材料三中的有关艺术美育课程,并且纳人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之中,对于纠正“美育无用论”有积极作用。D.材料二重在厘清观念,提升人们对美育的认识;材料三致力于美育的具体实施,抓艺术课程让美育落地生根。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理论的一项是( )A.开设艺术美育课程,培养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积极贡献。B.每次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都能够振奋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C.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境,感受豁达人生情怀。D.很多学校借助于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4.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说明。5.如何实现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 2.B 3.D 4.先摆事实,证明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后讲道理,论证中国传统美育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说服力强。 5.在思想上要重视,继承中华文化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文化重视美育的有益成分。在认识上要端正,坚决纠正“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两种错误论调。在实践上要落实,学校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或艺术美育课程体系。【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不合文意,道德目标可以由德育内化为心理要求,并非只有通过“成于乐”和“游于艺”;C项,“前者将美育当做工具,后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的培养”错误。结合“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分析,最后两句内容错位;D项,“材料三图表中的课程必须开齐开足”错,应根据学校的条件和特色开设相关课程,但是音乐、美术必须开齐开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于文无据。结合“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分析,原文没有说“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其心灵会更健康更美好”,且选项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理论的一项”,结合材料一“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等分析,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通过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蕴含的精神等,达到提升道德境界的目的。分析选项内容,“开设艺术美育课程”“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境”为艺术审美行为,“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积极贡献”“振奋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感受豁达人生情怀”等为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D项,可以用来支撑“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说明”,论证特点分析一般从三个角度答题: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出论题(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论证的结构模式: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也有可能是两种结构相结合,称作综合式。论证方法: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如引证、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结合“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等分析,先摆事实,证明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结合“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等分析,后讲道理,论证中国传统美育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结合“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等分析,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等分析,在思想上要重视。结合“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分析,在认识上要端正,坚决纠正“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两种错误论调。结合“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美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要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则必须开好音乐、美术课程。此外,有必要增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使各类艺术课程形成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结合学校条件和特色开设各种艺术选修课程”“艺术是表达美的最典型方式,因此艺术课程也必然是美育的主要渠道。面向全体普通学生、承担美育功能的艺术教育,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显然有不同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分析,在实践上要落实。(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廷见元帝曹禺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元帝:平身。王昭君:谢天子。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元帝:哦?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举朝震惊。元帝:什么?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殿下无人回答。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王龙:(抗议地)陛下!元帝:(温和地)让她唱。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王昭君:谢陛下。(站起)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元帝:好,你说。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元帝:好,你就站着说。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苦伶仃:是,陛下。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元帝:萧卿代读。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元帝:不要念下去了。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离座)陛下!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注】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8.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6.D 7.C 8.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爆发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9.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表面平静”错。结合“(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离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分析,单于应该大惊失色,不能得出“表面平静”。故选D。【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戏剧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极尽渲染”错。结合“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等分析,“苦伶仃”的出场,没有极尽渲染。故选C。【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情节作用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等分析,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结合“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等分析,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戏剧的内容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分析,昭君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结合“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分析,昭君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结合“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分析,昭君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结合“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等分析,昭君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其兄干、巾、中皆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尝造赵汝谈,汝谈曰:“第一流也。”江东提刑赵汝腾荐汉于朝,诏免解差,充象山书院堂长。赴礼部别院试,正奏名,授上饶县主簿。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言:“汉,今海内知名士也,岂得吏之州县哉!”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授太学博士,转对,言:“太祖之天下坏其半者,蔡京、王黼也。高宗之天下坏其半者,郑清之也。”又曰:“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依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舍此不务,而徒以九重之深、一笑之适以为乐。乐极而思之,吾有朝廷而不能治也,吾有黎民而无与保之也,起视四境,而外侮又至矣。虽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亦独何乐哉!”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谢。升秘书郎,转对,极言边事,以为:“今日扶危救乱无复他策,在乎人主清心无欲,尽用天下之财力以治兵。大臣公心无我,尽用天下之人才以强本,庶几尚有以亡为存之理耳。”迁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疏论:“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陛下灼见其故,斥而远之,臣意其影灭而迹绝矣。岂料夫阴消而再凝,冰解而骤合,既得自便,即图复用,以其罪戾之余,一旦复使之出入壸奥之中,给事宗庙之内,此其重干神人之怒,再基祸乱之源,上下皇惑,大小切齿。自古小人复出,其害必惨。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乞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度宗即位,累请致仕,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清。(选自宋史汤汉传,有删改)【注】壸奥:壸闱,内宫。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B.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C.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D.苟有志焉/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夫然后心广体胖/泮涣而优/游其乐无极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汉以来通用职官名称,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B.转对,朝臣定期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陈述对国事的意见,回答皇帝的提问。C.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届时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D.休致,指官吏年老体衰退休,泛指官员辞职归家,也称“致仕”“致事”“致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汉才名俱显,颇受认可推重。汤汉得到柴中行等人赏识,在上饶县主簿任上被越级提拔。B.汤汉忠贞有识,敢于正言直谏。进言皇上要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避免陷国家于混乱之中。C.汤汉直斥奸佞,具有超凡胆识。他敢于犯颜上疏,直陈董宋臣危害之烈,坚决反对起用他。D.汤汉品德高尚,淡泊官场名利。汤汉极具操守,尽管多次辞官但皆未被允可,后死于任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年董宋臣声焰薰灼,排大臣,结连凶渠,以致兵戈相寻之祸。(2)将逞其愤怨,啸其俦伍,颠倒宇宙,陛下之威神不得以自行,甚可畏也。14.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答案】10.C 11.A 12.D 13.近年董宋臣气焰嚣张,排挤大臣,勾结匪首,而招致战乱不断的灾祸。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呼召他们同类的人,颠倒乾坤,陛下的神威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 14.不断给汤汉升迁官职;太子加冠时,皇帝让其进官箴,并让太子拜谢;当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以书挽留;汤汉死后,朝廷追赠官职并加美谥。【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其纪纲必先正”“其根本必先强”“其藩篱必先固”为对称句式,结合句意内容分析,“纪纲”“正”,“根本”“强”,“藩篱”“固”分别搭配,应该单独成句,三句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优游”是一个词汇,意思是生活得十分闲适,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句意:如果有志向啊,那么一定会先使他的纪纲正,使他的根本强大,是他的藩篱稳固,这样以后,内心悠闲,无拘无束地游玩,实在是很快乐的啊。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此职只在县级衙门设置”错,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后死于任上”错误。结合“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一“分析,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一岁去世。没有“死于任上”。故选D。【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比年”,今年;“薰灼”,比喻以气势凌人;“排”,排挤;“凶渠”,凶徒的首领,元凶;“致”,招致;“相寻”,相继,接连不断;“之”,助词,的;“祸”,灾祸。(2)“逞”,肆意发泄;“愤怨”,愤怒和怨恨;“俦伍”,同一类人;“宇宙”,乾坤(古今异义词);“自行”,自己施展;“可畏”,可怕;“甚可畏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中哪些方面表现出朝廷对汤汉的重视”,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归纳。结合“充象山书院堂长”“授上饶县主簿”“诏循两资,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授太学博士”“召试馆职,迁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迁太府少卿,升兼太子谕德”等分析,不断给汤汉升迁官职。结合“皇太子冠,差充太常博士,受命进冠箴,诏令太子拜谢”分析,太子加冠时,皇帝让其进官箴,并让太子拜谢。结合“乞休致,擢太常少卿,太子以书挽留”分析,当汤汉请求退休时,太子以书挽留。结合“卒,年七十一。特赠正奉大夫,谥文”分析,汤汉死后,朝廷追赠官职并加美谥。【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与他的兄长干、巾、中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柴中行走有人看见都认为他们与众不同。真德秀在潭地,致汉作为宾客。曾经拜访赵汝谈,汝谈说:“第一流啊。”江东提刑赵汝腾向朝廷荐汤汉,下诏免解差,担任象山书院堂长。赶赴礼部别院试,上奏名号,授予上饶县主簿的官职。江东转运使赵希塈说:“汤汉,如今海内的知名人士啊,哪里能够去做州县的官吏呢!”下诏提拔两个等级,做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长。授予太学博士,转对,说:“使太祖的天下坏掉一半的人,是蔡京、王黼啊。使高宗的天下坏掉一半的人,郑清之啊。”又说:“如果有志向啊,那么一定会先使他的纪纲正,使他的根本强大,是他的藩篱稳固,这样以后,内心悠闲,无拘无束地游玩,实在是很快乐的啊。舍弃这些不做,只是把九重之深、一笑之适的那些事情作为欢乐。快乐之后再思考这些,我有朝廷却不能治理啊,我有黎民百姓却没有办法保护他们啊,起来看看四周边境,外敌又到了。即使有郑、卫之音,建章之丽,琼林之积,有什么快乐的呢!”召试馆职,迁任秘书省校书郎。皇太子冠,充当太常博士,接受命令进献冠箴,下诏让太子拜谢。升任秘书郎,转对,多说边境的事情,认为:“如今扶危救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主要需要人君清心无欲,用尽天下的财力来治理军事。大臣一片公心无私心,用尽天下的人才来使根基强大,差不多还有以亡为存的道理罢了。”迁任太府少卿,上升兼任太子谕德。上疏谈论:“近年董宋臣气焰嚣张,排挤大臣,勾结匪首,而招致战乱不断的灾祸。陛下透彻明白这样的原因,排斥而疏远他,臣估计他应该要消失影迹了。哪里想到阴暗消失却又再次凝聚了,冰消解又突然聚合,既得自己便利,就是图谋再次被任用,按照他的罪恶,一旦再次让他出入朝堂之中,在朝堂之上做事,这就是他会惹来神人的怒气,增加祸乱的根源,是皇上迷惑,大家都是极端愤怒的。自古小人再次出山,他的害处一定很大。他们将会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怨恨,呼召他们同类的人,颠倒乾坤,陛下的神威不能自己施展,这非常可怕。”请求退休,提拔太常少卿,太子写信挽留。度宗即位,多次请求退休,授华文阁待制、知宁国府,赐金带。进华文阁学士,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退休。七十一岁去世。特赠正奉大夫,谥号文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孔尚任院静厨寒睡起迟,秣陵人老看花时。城连晓雨枯陵树,江带春潮坏殿基。伤往事,写新词,客愁乡梦乱如丝。不知烟水西村舍,燕子今年宿傍谁?【注】此词载桃花扇第一出听稗,为剧中侯方域出场时所吟诵。按剧情规定,这出戏演“明崇祯癸未(公元1643年)二月”事,处清兵压境之际。秣陵:南京旧称。陵:指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在南京。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两句以环境的“静”“寒”来反映心境,用“迟”“老”描摹情态刻画精神。B.三、四句实写眼前之景,昔日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哪里还有丝毫帝王旧都的气象?C.下片前三句,往事和新词形成反差;以丝写梦,体现了梦里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D.最后两句以物喻人,以燕子不知归处喻人无所归依,表现了作者反抗侵略的决心。16.这首词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答案】15.D 16.对年岁渐长、梅花凋落的感慨忧伤之情;对繁华落尽、明朝覆亡的凭吊悲楚之情;因客居异地而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