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历程.doc
让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历程!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之教学反思 孔子说:因材施教。但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对“材”的判断是准确的。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还没有对“材”进行充分的研究,就迫不急待地“教”,在教之后发现不对,再花大量的时间来调整“材”,让他们按照“教”的方向走,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痛苦,教师自己也疲惫不堪。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缺少对学生的研究。无论从教师备课的角度还是课堂观察的角度来看,我们往往侧重教师的“教”仪态仪表、教案设计、导入、讲解、板书、提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学生。脱离具体教学情境的教学,最终演变为教师基本功的表演,而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关系不大,这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教育意义。事实上,我们都能清楚的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如生物神经、大脑功能、社会心理等,这些层面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核心表现为对事物理解的差异。每个学生进入学习之前,,都会带有自己的直观知识和朴素观念,学生依赖它们进行理解,但它们又可能构成其理解的“智力牢笼”,因为学习不是单纯的添加信息,而是要整合到已有的思维结构中去,不同学生的思维结构会从不同角度排斥这些新知识。些认知差异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社会关系、态度倾向上的差异交织在一起的,让课堂教学和学习变得复杂,难以预测。譬如,有些学生动作学得很快,有些学生却慢吞吞如蜗牛爬;有些概念多数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有些学生却总是一错再错。这些差异引发了教师的不同反应,导致学生在课堂、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巨大差异。一些学生的课堂生活是非常富有成效、充满关爱和回应性的,经常有反馈,富有挑战性。而另一些学生的典型的课堂生活则是静坐、被批评、枯燥无味的操练。在我看来,个体差异是一种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证明个体的学习存在差异,根据差异筛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利用个体差异,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在我看来,个体差异在于个体有对世界和事物的多样化的认知方式,课堂教学只有在了解这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改善个体差异的教育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014年9月4日,905、906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内容是Unit 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中的阅读 “Could you please?” 2a-2d。这一部分各项活动紧密围绕两个核心 礼貌语言(language hospitality) 和不同场合得体的语言使用(language appropriacy) 。在接下来我要描述的课例中,学生“学习”是我进行课堂观察的核心。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连续体,知识技能的获取是课堂关注的重点,但却不能独立存在。如果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不观察与之相关联的要素,那么,深度的学习很难发生。拟从以下角度观察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一、 观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 目标在一堂课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对目标达成进行课堂观察实质上就是观察并回答“我希望这个(类)学生学到什么、他是如何学习的,他学得怎么样,我怎么知道他学到的就是我想教的”。这种对目标达成的关注可以让我清楚的判断他在进入课堂前和进入课堂后是否产生了“学习进步”。 片断一:在进入阅读之前,我剪切了书本中的两幅插图,让两对学生模仿插图中的对话,学生表演得非常自然、到位!适时提问:Whats in common between Mr Wang and Mr King? Why did they get different responses? 进行读前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结合语境导入生词: They both make requests. Both of them ask strangers for directions. They both ask questions in correct grammar. However, Mr Wangs question is longer than Mr Kings and it makes the request more polite. Mr King asks a direct question/ asks directly and it sounds less polite/ impolite. 片断二:将2d设计为读后深化活动。原本只要求学生回答自己会在与陌生人还是熟悉的对象在何种场合中会提出表格中的问题。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使用语言的礼貌意识和得体性意识,我将这道“选择题”改成“应用题”。学生经典对话再现: S1: Excuse me, Im sorry to trouble you, but I wonder if you can help me. S2: Go ahead, please! S1: Could you possibly tell me the way to the village school? S2: Well, can you see the small house on the top of that hill? Its the village school! You can just walk along the road and climb over two hills. Its just in front of you. Bu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S1: Im going to teach the pupils there. S2: Welcome to be a teacher in our village school!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体验与活动设计,学生在最后以读促说的Pairwork表演中能非常真实的向我们展现了对话的情景、语言的礼貌意识与得体性意识,充分体现出达成了本课知识和技能目标。二、观察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学习科学中的诸多研究表明:本质上,人们对事物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但又总是假设他人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和自己是一样的。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意识:不同的学生对自己要教的东西会有自己的理解。本课的语篇阅读进程设计如下:Fast reading,旨在找出段落中心句、理解全文主旨;Careful reading,通过找出三组direct questions和polite requests,让学生发现语言的得体性与使用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熟悉及亲密程度等有诸多因素有关;Further reading,通过两组语言对比,帮助学生找出“how to make our requests more polite”的语用规律;最后得出结论:Its important to learn how to use the right languag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从整个阅读授课进程来看,衔接自然、过度流畅。而“点睛”之笔却是让学生轮流朗读二、三段落。相对于热闹非凡的听说课,阅读课难免让师生觉得异常“沉默”。原以为扫除了生词读音障碍以后,从理论上来说,被随机抽取或主动举手的学生应该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这项任务。然而,事实与期待大相径庭。不少学生对语句中词块的分辨明显存在问题,因此语调不自然、停顿不恰当。基于这样的表现,我接下来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What do you think is a little difficult for you to understand? 让学生学会提出疑问,教师就能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好的了解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与效果。三、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学生相互贡献知识、理解彼此差异性的观点、态度的过程。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有高下之分。不同水平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当前合作学习的关键问题,比如“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搭便车”、“合而不作”等。合作中的学生互动话语自然就能暴露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是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特点的重要契机,也是观察学生的同伴关系、学习动机的一个窗口。 在这篇“语用”功能极强的阅读语篇教学中,除了第一次展示主题图的小组对话是无准备以外,读前讨论阶段、读后情景会话阶段都是有分工、有合作的小组活动。四、观察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否积极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部分的观察借助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理解积极学科情感的产生机制,呈现不同水平的学习情感状态,区分怎样的情感状态才是积极的。当我追问学生语篇理解是否存在问题时,学生积极举手并恰到好处的运用礼貌的语言 “Candy,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o and whom?”五、观察课堂社会关系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在这堂课对这一部分的观察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受拥护”,同伴交流“被欢迎”。 通过对自己的这节“随堂课”中这五个角度的观察,我对课堂的感受更加清晰、细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得更加深入;喜欢自己的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理智地喜欢他们。以往我对学生在课堂上到底是怎样学习的,都只有模糊的概念或相当然的看法。我觉得自己加深了对课堂事件、尤其是对学生学习的理解,获得更多的关于学生学习的经验。深描课堂,让我积累真实、充满细节的案例素材,写出更为真实和具有冲击力的案例。不仅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备课的立足点和目标指向,更让我加深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历程的了解,从而使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