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新课标 新教材 新考题.ppt
守正创新: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评价,分享的话题,新高考的评价功能 新高考的命题取向 课标组专家的题目 新高考的试卷结构 新高考出现新考点 新课标的写作任务 新教材的写作训练,(1)诊断与检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和现有水平如何。课标研制出“学业水平质量标准”的四个维度和五个层级:“四维度”就是从思维、语言、审美、文化四个维度展开水平表述;“五层级”就是将学生的学业水平划分为五个级别。水平一、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的要求。其中水平二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2)导向与引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考什么”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课标在这个意义上,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绝不可低估。(3)选拔与甄别高校更加重视健全的学科核心素养、基本的学术素养基础、可持续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必需的社会化能力、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这些素养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加以甄选,但课标悬的在前,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明显有这样的价值追求。(4)教育与激励。对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学习的正面激励功能。,一、新高考的评价功能,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 以具体的情景任务作为试题载体; 以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命题导向; 以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的材料为命题资源; 以创造性、主观性和开放性的测试形式创新题型; 以学业水平和高考要求一致性为命题标准; (“课标命题与阅卷原则”P49),二、新高考的命题取向,(1)考查目标 是语文核心素养。设置任务情境、通过语言实践、兼顾四大素养领域。 (2)试题载体 是带有情境性的具体任务。试题情境将有三类:个人语文体验情境、参与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所谓具体任务,要求明确、具体、从情境中来、可操作。 (3)命题重点 是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整合、表达与运用这三类语言活动,往往是综合的,统整的,所以,考试命题也应该融会贯通。 (4)命题资源 是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的材料。它要求命题材料有三个指标:即时,与社会时代同步;经典,有权威性和价值性;多元,开阔眼界,多样化取材。 (5)题目形式 具有创造性、主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创造性意味着几十年不变的考试题型应该有一个变化,主观性意味着减少客观题,开放性意味着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表达创见。,新高考命题取向解释,三、课标组专家的题目,讨论: (1)与任务群挂钩? (2)指向综合的语文素养? (3)与语言学习的过程相适应,完成试题的过程和学习语言的过程相一致? (4)促成知识的结构化?语料选择课内和课外结合,词义的理解结合具体语境,词义的梳理结合语义流变,词义的文化意味结合古代场景想象。考生通过这道题,完成知识建构。 (5)大型考试的适应性?,阅读下面材料,完成3道题。试题提供了内容为“最后一课”的三篇文章(老舍四世同堂的848字的节选、郑振铎蛰居散记1355字的压缩版、都德最后一课的完整篇)。测试的题目是: 1.假如三篇文章中的老师齐聚演播厅,你作为主持人对他们进行集体访谈。请列出访谈提纲。 2.三篇文章都写了“最后一课”的情景,有许多描写学生和教师的文字。请你选取“学生”或“教师”角度,比较三篇作品,指出哪些描写令你难以忘怀,并简要阐述这些描述令你难忘的理由。 3.第一篇最后一课的祁瑞宣有何特点?在四世同堂,还有哪一些情节体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请叙述相关情节。,讨论: (1)试题的文本选择如何? (2)考查怎样的语文能力? (3)挂钩哪个学习任务群? (4)考察了哪种阅读类型? (5)大型考试适应性如何?,课标组专家的题目,四、新课标试卷的结构与特点,1.因体而考是构架:按文体分块组织命题,四体兼备,重视古诗文阅读。 2.语言表达是重心:语言运用20分,写作60分。 3. 探索题型渐成熟:实用性文章阅读是基于专题的群文阅读(群文也创新:阅读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访谈片段) 4.时政话题永不变:群文联读卷1(新基建)、卷2(精准扶贫)、卷3(新冠疫情)。天津卷作文: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5.语言运用情境化:作文卷3的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卷2“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演讲稿。卷1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发言稿。,五、新高考出现的新考点,1.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怎么考? 2.当代文化(先进文化)参与怎么考? 3.整本书阅读怎么考? 4.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怎么考? 5.跨文化专题研讨怎么考? 6.群文阅读考什么?,间接考: 用作语料 价值熏陶 直接考: 化成考点 测试能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怎么考?,1.题目材料,涉及媒介(媒介素养) 2.图文转换,综合信息(转换与综合) 3.跨界阅读,比较鉴赏(比较阅读能力) 4.语言表达,运用媒介(跨媒介表达),当代文化参与怎么考?,1.选择题取材 2.语用题考测 3.群文化联读 4.微写作任务 5.大作文话题,整本书阅读怎么考?,1.名著作品信息梳理 2.文学人物形象 3.相关作品情节 4.学术观点理解 5.结合微写作,整本书阅读怎么考?,1.作品信息梳理 2.文学人物形象 3.相关作品情节 4.学术观点理解 5.阅读结合写作,跨文化专题研讨怎么考?,1.设置话题在作文中考 2.作为选文在阅读中考 3.选用题材在阅读中考 4.作为语料在语用中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怎么考?,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社科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4年3月26日,纲要二十三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传统文化内容考题框架,直接回应的七种考题,1.语言运用题: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语言运用 2.社科文阅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概念理解 3.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 4.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的“三文合一”研习 5.文化论著阅读:梳理解释、比较评价、拓展运用 6.名言名句默写:积累记忆 7.作文材料话题:传统价值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语言运用题(1):传统文化的语言运用,6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 (1)陈璋,字。说明(2分)(2)孙冠群,字。说明(2分) 7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处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5分)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生倡议: 。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XX中学学生会 X年X月X日,语言运用题(2):选出用词正确的一项,A 奉上草书几扎,“涂鸦”之作,难入法眼,但敝帚自珍,希望先生不吝赐教。 B 黄先生将自己的墨宝不吝相赠,鄙人何德何能,能得到黄先生的“补壁”之作,真是蓬筚生辉啊。 C 政协会议上,委员们畅所欲言,你们参政议政的热情令人感动,你们的“美芹之献”一定会被有关部门采纳。 D 大作拜读毕,得益匪浅,岂敢言教,其中几处“斧正”,纯属吹毛求疵,仅供老兄一晒。,社科文阅读(1):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 B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 C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 D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 9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4 分)结合自然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善于观照自然,巧施“黠缀” 这一观点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答出给2分,答出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作文命题导向(例1):传统价值和文化认同,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祭祀先人。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迁徙越来越常态化了,每逢清明,总有远在外地的人们不能回乡祭祖,于是一项“微信直播代客祭扫”的新服务在民间悄然兴起。对此类现象,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坦然接受。 对此类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呢?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趋多元化。有的人喜欢追逐新潮,看电子书、享受手机和网络的便利、穿有破洞的牛仔裤、吃饭 AA 制;也有的人偏爱信守旧习,以纸笔写作、听昆曲京剧、着汉服唐装、讲究传统礼仪;更多的人喜新而不厌旧,兼融新潮和传统。当然还有人认为,本质上人们其实是无法选择的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题目自拟。不得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作文命题导向(例2):传统价值和文化认同,启发:,1.要梳理与建构传统文化核心概念 2.要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 3.要罗列和反思传统文化的负面清单 4.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 5.尝试策划和传承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评价,敬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德治: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修身: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笃行:物有艰苦,尝之者识;道有艰险,履之者知 劝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天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廉政: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选自习近平用典,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评判,多元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提升精神、道德境界的作用 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5.群文阅读考什么?,群文阅读之定义与解释(如何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 群文阅读之概括与提要(根据要求概括观点和内容) 群文阅读之评价与阐发(评价观点,并提出自己想法) 群文阅读之追根与溯源(列根据、找原因、说理由) 群文阅读之比较与鉴别(作比较、讲异同、评侧重) 群文阅读之启迪与预测(看前景、讲作用、谈启发) 群文阅读之决策与对应(拟计划、提建议、提措施),六、新课标的写作任务,“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阅读笔记”,“调查报告”,“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时事评论”,“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新闻、通讯、报告、演讲、访谈、述评”,“作品评论”,“读书报告、语言专题调查报告、小论文”,“论文”,“文学评论”,“学术性小论文”,等等。,七、新教材写作训练侧重(上),七、新教材写作训练侧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