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docx
2022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肯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须要仔细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道德经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共享。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佛在法会上,手拈一花,视来众,尽皆茫然,独摩柯迦耶会心一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诸摩柯迦耶。”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灭,而是归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灭,却适时令而存在,它暂居于生命的本体,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轨迹,即为“道”。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肯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现在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与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荡,相辅相成。但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儒为表,道才是最深的内在。“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这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道。然而老子自己却说“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粗浅的理解为:能够用语言说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气,伸手去抓,以为得到了,张开手却空空如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道”既混成了万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虚虚幻幻的。在恍惚虚幻中,它有象有万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实体;有精有产生和发展的缘由;有信人们可以靠着肯定的方法去发觉它、验证它。可见,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改变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日,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明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肯定的方法去相识它、体验它、并根据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老子的“道”在自然领域里也极富内涵。可以说老子生命的代表。假如生命是荒诞的,老子也是荒诞的;假如生命本身是一种怪诞的逻辑,老子也有同样的逻辑。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给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弃什么。他不在里面选择,也不给予它意义;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样,他都欣然承认。老子情愿信任自然与生命的纯真,他更观赏不加修饰的自然之气。而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懂得观赏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饰的纯真,和万物固有的运行轨迹。现今的人们经常视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们不情愿信任自然的逻辑,随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着经过加工后的变质的生活,与自然斗争。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正体现于不断地斗争中。历史,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的阅历不行谓不深刻。但是,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在重复着的是极其相像的悲剧。所以这些“善斗”的人类,被自然一次次的还之以颜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老子教育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应当没有选择,只有接受。人们因此认为,老子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是消极的和无为的。其实,正如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着自然,所谓的消极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和一种最主动的结果。相反,那些提倡所道德经的读书笔记2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道事实上不行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牵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分),即世间万物改变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第十六章)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很多有关道的感悟,教育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悟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主动,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三十三章)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第三十六章),“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说明:“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起先,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第四十六章),所以,必需清心寡欲。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不尚贤,不使民争(第五十七章)”,既必需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第十二章)”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人应当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相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相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利万物而不争,于品行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其次十章)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其次十六章),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四周人心憧憬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道德经的读书笔记3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许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改变的缘由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经过实践相识它,利用它,却无法变更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处。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信任这个简洁道理。异样是许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洁的一分为二,而是多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齐而相互依存、影响、改变、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必需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恒久坚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行能有!“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明白: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唯恐就很少有人明白其中缘由了。近代科学探讨发觉: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多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改变,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翱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漂亮世界。失衡是永恒的、长久的,平衡是局部的、短暂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莫非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能够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变更了,规律也会随之而变更。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仅有经过自我的感官,全面相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驾驭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道德经的读书笔记4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从”道可道,特别道”起先,至”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止,其中除了极个别的章节中没有出现”道”这个字眼之外,几乎全部篇目都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了”道”。可见”道”的概念在道家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这个最核心的概念就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道家哲学典籍中”道”这个概念包含的意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宇宙。即指天地万物的总和或宇宙的本原。二是规律。即大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运行的必定性。三是方法。即完成某件事情比如治理一个国家或教化一国人民的方法。这三层意思中无不包含着朴实的唯物主义观点。道家诸子莫不承认宇宙万物的客观存在性,并相识到全部的客观存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道家崇尚“无为之治”。道家先哲们认为一国之君应当遵循万物运行的规律,即道,并根据道的要求去治理国家;千万不能妄动,不能逆道而行;这样才能政治稳固,人民安康。道家提倡“清心寡欲”。个人修身养性也必需遵循自然规律,以道养生则可以长生。 “无为”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作,而是劝诫人们不要违反规律胡作非为;“清心寡欲”乃是让人们不要好高骛远,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否则只能是白白地耗费并摧残了生命。换用今日的话来说,不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和“一切从实际动身”么?道德经第一章的结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经常与“玄学”并提。清华的一门公共课的名字就是道家与玄学。许多时候,道给人的感觉就是“玄”。什么是玄呢?玄就是改变。因为改变,所以玄妙、深邃。老子对宇宙的说明是,宇宙最初是虚空的,即“无”;道的力气使得宇宙渐渐形成,但混沌一片,即所谓“道生一”;然后混沌之气渐渐化解为阴阳二气,此二气又交互对流运动渐渐滋生许多存在物,即“一生二,二生三”,再到后来,各种存在组合而成天地万物,即“三生万物”。总括起来一句话:“无中生有”。怎么一个无中生有呢?那是通过种种困难的运动、改变才得以形成的。运动的观念始终是道家哲学一个永恒的话题,贯穿于其全部的理论当中。道德经其次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很早就深刻地相识到全部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而且事物的对立面之间总是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这不是冲突论的原型吗?这是相当难得的。假如你想得到一件东西,这件东西许多人都想得到,怎么才能使它最终落在你的手里呢?智者的选择是“不争”。因为不争,所以别人不会把你当作竞争对手,不会打你压你。这时候,你反而最有机会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你想名垂千古吗?智者的回答是不想。假如一个人并不在乎名利,只是用心做他该做的一些时事,他反而能做的相当精彩,自然而然地得到别人的敬重甚至流芳百世。柔可以克刚,不争者得。道家思想中隐藏着深刻的辨证思维,假如你不懂得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你是很难理解道家思想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行得而亲,不行得而疏,不行得而利,不行得而害,不行得而贵,不行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的读书笔记5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好处。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敬重自然规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醒悟,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须要人生的大才智,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简单目空一切,目空一切,傲慢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示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不可一世,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傲慢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得,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确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精彩。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傲慢,要有虚心之心。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当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看法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育;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全部;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很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欢乐。道德经的读书笔记6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滋养着世间万物,天地让万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世间的各种力气相互作用之下,万物又有了各种功用。所以,世间万物尊崇“道”,也认为“德”特殊珍贵。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却始终这样做。道孕育万物,德畜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哺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爱护。道产生万物却不去拥有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这一章是老子关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论,是关于天之道特征的论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畜养,做到知行合一,在详细的事务中给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物,指物体的本身,实物。器,物体的功用、用途。老子的世界观是这样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无名无形,不行捉摸的。而它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详细的形态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分阴阳、混沌一体,这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基础,起先出名有形,这个时候叫“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一”。因此,“道”与“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这个世界里的详细表现、实物存在。根据河上公的讲法,这“一”就是德,德起先畜养“道”所生成的混沌状态,不断让它增大,畜养它,然后起先分出阴阳,阴阳合一再变成一个新物质,是阴阳合一的物质。然后再生成了许很多多新详细的物质。“三生万物”,也就是“物形之”。物体有了形态之后,便有了各种功用,成为有用的各种详细的“器”,称为“器成之”。“道”是世界运行规律,无名无形,我们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外在表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是里面的内涵,而“德”则是外边行为体现的品德。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光懂还不行,假如不在详细的德行上体现出来的话,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需践行“道”,明白之后要说,让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详细的行动。那么践行的“德”越多,“道”就越巩固,这就是用“德”反过来畜养“道”。因为万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万物敬重道与德。而这种敬重、尊贵并不是别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爵”最早时候当一种鼎,这种“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当年只是有肯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拥有这种鼎,这叫“爵”。后来引申为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崇高的地位。道德为什么这么尊贵?是因为即使不给他尊贵的待遇与名位,人家也始终这样做,所以万物更加“尊道而贵德”。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对我们生活中的指导太有意义了。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我尽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报;另一种人是我就要这个爵,每做一点事我要这个回报,给我好的评价,给我点赞。假如你是领导,你会喜爱哪一种人?假如你是群众,你会喜爱哪一种人?唐朝名将郭子仪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武将,其实他肯定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不断地整他,结果释去兵权,让你回家了。别人会觉得不公允,生气的不得了,所以当时还有一个名将叫仆固怀恩,他也跟郭子仪一样能征善战,但是因为不公允待遇,他就觉得气不过,最终也反叛了,最终他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郭子仪被释去兵权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时候还须要他出来,结果一而再再而三,这样的人真的就会吃大亏吗?就在当年,郭子仪就成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吗?佩服他,敬重他,这就是“道”的原则。没给我地位,但是我照旧这么做,始终这么做,很自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我们真正须要的领导。所以郭子仪人生圆满,活了八十多岁,子孙满堂,家里边孩子都成才了,皆为国家栋梁,到哪去大家都敬重他。长,就是让万物去生长。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边给人休息的建筑物,这里是哺育的意思。毒,这里不作“毒害”讲,是哺育、厚的意思,使它变得更加丰富。覆,就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爱护的意思,爱护它、覆盖它,让它存活。“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的都是天之道对万物是怎么爱护的,它对万物不断地哺育、爱护,让它生长得很好,这是“天之道”对万物的所作所为。所以老子讲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之后隐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劳,这叫“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就是他带领大家往前走,他是这个首长,但是他不说我是主宰,我才是你们的主子,你们全靠我,而是尽量爱护大家,让大家活得好。“玄德”,很深远的德行,“玄”是高远、深远的意思。这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就是说领导者有这种符合天之道的看法以后,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团结您所领导的群众,您就能做到,因为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会把你放到尊贵的位置上,这种尊贵不是强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来追随您、成就您,所以这是真正的领导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样,要静默做事,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功劳。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力其实没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看法。做人的看法干脆确定了你能不能团结四周的人,能不能与四周的人和谐相处,这是特别重要的法则。我们都是一般百姓,我们就学这个。假如您对工作就像天之道对万物一样仔细做事,不计回报,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觉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这么好,人家能不给你一个很高的评价吗?作者:高风清扬道德经的读书笔记7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许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改变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实、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会老子的“道”,体会老子。道,这个颇带东方神奇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给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意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难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学问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学问,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华蜜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看法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而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之道非常之多。而且其中所载的修道之法,多为老子自身的体验,文字不多,但方法完整,从确立目标,到调心、调气,解除干扰,正确把握各种功境,最终完成与道,真理相合,无所不及。一般人顺着老子修身养性思想而行,可以正心、正法、正行,成就正果。道德经的读书笔记8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胜利。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假如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行能再有实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须要拥有安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觉,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行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犹如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肯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现在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道德经的读书笔记9老子是春秋末期闻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作的哲学论著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也广为人知。该书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邃,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佳伟同学的脚步,感受先贤老子内心深处的人生才智。“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万物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描写老子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道”。他所说的道,乃是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随时变易,乃是“常道”。“道”是构成世界实体,是万物运动改变的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幽昧深远,不言说。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详细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来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要一落言筌,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这就似乎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国王喜爱鼓琴,后来他却不鼓琴,只是静静地坐在琴前倾听。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即使再超群的琴艺,当他弹奏出一个音的时候,其余的六音却同时丢失了。哪如专心去领悟自然的天籁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行的圣人。水的许多禀性体现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在老子看来,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应当像水一样,与时迁徙,应物改变。“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道德经一书中最为具体的地方。简洁来说,“道”有这样几个特性:“道”是浑朴状态的,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它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它“有物混成”;“道”在时间依次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所以说“先天地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天地,天地的运动规律应当仿照“道”,“道”的运行应当仿照自然。“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一章还是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状况,事实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许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留意到对立面,擅长运用冲突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天下纷纷,若用智术相驱除,则愈发混乱不堪。若清净守虚,则无为而化。“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哲学主见谦退守中,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毅。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确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会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事实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当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冷眼旁观,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安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日读来,特殊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描绘的志向国。在他的志向国中,应当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有,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蜜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居所、快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相互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得到。对志向国的向往,是关切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志向国,是农业社会的特别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0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举荐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日,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只有仔细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谐!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退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孤独。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澄澈透亮,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假如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醒悟相识的源泉。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总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志向之心,使内心愉悦、欢乐工作。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1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说明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肯定的。这即是道。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改变,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肯定的。有了这个肯定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我能够用风来比方,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改变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它是对一个肯定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能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肯定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方,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相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2体道第一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可遵循的抽象的运动法则,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抽象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名称,是事物面貌的反映, 但这种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没出名称是天地形成的本源 ;出名称是区分万物的基础。因此,人类经常假借抽象的无来达到了解万物的奥妙,通过具象之有来达到相识微妙的道。这两方面是同时产生的,然而名称又不同,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的学说,这种神奇而深邃的理论,是各种学说的基础。“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道”属于形而上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