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doc
石泉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石泉县人民政府二二年十二月3目 录序 言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2三、主要目标3四、区域范围及功能区划4(一)规划范围4(二)功能区划5五、工作重点8(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8(二)加强植被保护9(三)加强水资源保护15(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1(五)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23(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30(七)推进基础设施与城乡建设36(八)积极推进民生与乡村振兴38六、保障措施41(一)加强组织领导41(二)加快宣传落实41(三)加大资金扶持42(四)实行网格化管理42(五)健全政绩考核42附录一:核心保护区示意图43附录二:重点保护区示意图44附录三:一般保护区示意图4546序 言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诸多功能,是我国重要的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国家和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都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进一步明确我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构建生态与经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新格局,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结合本县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教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进植被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生态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重点任务,将石泉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石泉。二、基本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发展为保护、保护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规范各类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活动,防止造成新的人为生态破坏和环境安全问题。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使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建设工程长期发挥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环境”。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按照严格项目审批验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的“三严”要求,加大保护和治理力度,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利用秦岭独特资源条件,稳妥有序的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人居等产业,以绿色链条拉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产业链条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探索壮大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经济、适宜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和集约集中高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法规标准、建立健全政策和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等措施,加强重要领域与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同时,加大宣传,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公众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石泉县秦岭地区的水资源、林业资源及土地资源等方面实现全面保护与治理,逐步降低城镇及农村生产生活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解决水污染及垃圾污染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植被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补偿水平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82%左右,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达4%以上,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石泉地区秦岭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康体养生、涉水产业和山林经济等生态产品产业体系形成规模,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区域范围及功能区划(一)规划范围本方案保护范围是指本县行政区域内,东西北面以县界为界,南面以汉江为界,涉及饶峰镇、两河镇、池河镇、中池镇、迎丰镇、云雾山镇全部村(社区)及城关镇、后柳镇、喜河镇、曾溪镇部分村(社区),共10个镇、95个村民委员会、20个社区居委会,面积1142平方公里。表1 石泉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10镇95个村民委员会20个社区居委会)镇 名村(社区)城关镇(部分)31个村(社区),其中14个社区:北街社区、老城社区、向阳社区、西街社区、二里社区、城西社区、堡子社区、珍珠社区、红岩社区、江南社区、长安社区、杨柳社区、古堰社区、黄荆坝社区。17个村:珍珠河村、百乐村、枫树村、沙河村、红二村、双桥村、元岭村、农光村、太平村、双喜村、新桥村、丝银坝村、双樟村、雷兴村、新联村、新民村、龙堰村。饶峰镇13个村(社区),1个集镇社区,12个村:光明村、胜利村、饶峰村、金星村、三合村、新华村、齐心村、蒲溪村、三岔河村、新场村、大湾村、牛羊河村。两河镇12个村(社区),1个集镇社区,11个村:简场村、金盆村、童关村、艾心村、兴坪村、中心村、高原村、新春村、迎河村、火地沟村、共和村。池河镇15个村(社区),2个集镇社区:池河镇城镇社区、池河镇西苑社区,13个村:五爱村、良田村、合心村、明星村、新棉村、双红村、柏安村、谭家湾村、双营村、新兴村、顺风村、合一村、力建村。中池镇12个村(社区),1个集镇社区,11个村:军民村、东沙河村、民主村、西沙河村、老湾村、堰坪村、筷子铺村、茨坪村、茶里村、夹丰村、青泥涧村。迎丰镇9个村(社区),1个城镇社区,8个村:三官庙村、红花坪村、梧桐寺村、香炉沟村、庙梁村、新庄村、三湾村、弓箭沟村。后柳镇(部分)2个村:一心村、磨石村。喜河镇(部分)8个村:盘龙村、长顺村、长阳村、福星村、双沟村、同心村、奎星村、田心村。曾溪镇(部分)2个村:立新村、高坎村。云雾山镇11个村:双河村、官田村、板桥村、水田坪村、云阳村、松树沟村、秋树坝村、南沟村、铜钱峡村、银杏坝村、丁家坝村。(2) 功能区划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石泉县秦岭地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1、核心保护区依据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二次修订版)、石泉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为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以内、主要支脉两侧各500米以内的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世界遗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中珍惜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的区域。石泉县的核心保护区指的是县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符合上述条件的区域。该区域的管控原则是: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不得进行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无关的活动,实施国家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省人民政府审定。严禁滥捕乱采和践踏破坏,禁止破坏天然林和自然遗迹,严禁矿产开发。该区域的重点任务是:按照生态保护第一、核心保护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增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预警能力,进一步维护好森林、草甸、湿地等水源涵养生态系统,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到2025年以前实现污染物“零排放”。2、重点保护区除核心保护区、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外,海拔1500米至2000米之间的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一般控制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的重要功能区,植物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动物原生境保护区(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国有天然林分布区,重要湿地,重要的大中型水库、天然湖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石泉县的重点保护区指的是陕西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及县城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等符合上述条件的区域。该区域的管控原则是: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不得损害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要对各类开发活动进行严格管制,执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项目,不得新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开展商业性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和与保护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严禁毁林开荒、滥采、滥捕、滥伐等行为,减少面源污染,努力实现环境污染“零排放”。该区域的重点任务是:在保障生态功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可进行生态修复、适度生态旅游,实施国家确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的,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报省人民政府审定。到2025年实现该区域生态保护与上述项目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重点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土地整治力度,促进粮油生产建设,继续做好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引导农村向城镇、中心村聚集,逐步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3、一般保护区除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为一般保护区。该区域的管控原则是:实行严格保护下的一般保护,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的区域,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禁止无规划的蔓延式扩张,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严格控制和规范开山采石等露天采矿活动。严格执行陕西省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制度。该区域的重点任务是:在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按照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化的要求,重点发展有机种植业、蔬菜及特色种植;大力发展茶叶、核桃、养蜂等山林经济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业,一般保护优势及民生需求的矿产资源;依托各类产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优势资源加工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25以上的坡耕地按计划实行退耕还林(草),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发展以自然遗迹、森林公园为基础的全域生态旅游;完善城乡给排水、公厕、道路、电网、污水垃圾处理、水源地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高运营水平,确保区域水质达标排放;尽快恢复和治理因开山采石、修建道路等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努力保护秦岭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五、重点任务(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按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要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镇、村、生态空间布局,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与秦岭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范围有效衔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秦岭范围分区保护规定与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规定不一致的,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执行。从严管控城镇开发边界。秦岭范围城镇开发边界内区域均属于一般保护区,要依法依规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无序蔓延。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依据耕地分布、耕地质量、粮食作物种植、土壤污染等现状,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将达到质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划入。(责任单位:安康市生态环境石泉分局、县发改局(秦岭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涉秦岭各镇人民政府)(二)加强植被保护以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为核心,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原则,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采取封育保护、河湖整治、封山禁牧、人工影响天气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功能。在水源涵养林区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森林经营,不断扩大和提高森林资源规模和质量。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并稳定在82%左右,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内,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成灾率控制在4.2以内。1、巩固退耕还林成效禁止在秦岭范围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鼓励在秦岭25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形成新的生态空间,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植被,增加森林碳汇。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防止并减少林地退化;对已经退化为疏林地、灌丛和荒山荒地的林地,有针对性地实施退化林地修复工程。通过严格林地用途管制,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违法占用林地等措施,防止林地退化,防止林地逆转。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各项措施,要把护林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确定专职封禁管护人员,及时制止违法放牧、乱砍滥伐和盗伐林木行为,对违反规定进入林区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进行处罚。积极推广舍饲圈养。把封山禁牧与推广舍饲圈养、推进草畜产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广大林区群众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普及舍饲圈养,引进繁育良种,改善种畜结构,提高养畜质量。规划区内各林场要对重点封育区、农林接壤交叉区设立机械围栏,修建固定封山育林碑,张贴宣传教育标语,悬挂醒目的大型宣传横幅,确保起到警示作用。广泛宣传动员,为封山禁牧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加强营林造林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以城、镇、村为点,以城乡道路、沟、河两岸为线,以汉江、公路直观坡面为面的生态网络体系。对海拔2000米以下宜林的疏林地、海拔1800米以下集中连片且人工造林有难度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灌丛地、不具备封山条件的疏林地,实施飞播造林。提高造林技术标准,选用优质种苗,加强抚育管理,及时补植补造(播),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在低山丘陵区域,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集中连片的人工林,实现“见缝插绿”。在生态破坏区、脆弱区、退化区和荒化区,坚持封、造、退、抚并举,分类实施生态修复。对区内郁闭度0.4的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包括未成林封育地)、覆盖率较大的灌木林地,实施人工管护。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措施,营造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材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逐步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做好重点区域增绿工作,加快汉江两岸绿化步伐,建设护岸林,抓好直观坡面绿化,合理搭配树种,提升绿化美化效果。对库区周围的荒山荒坡,实行退耕还林、荒山造林,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加强交通沿线、产业园区绿化,抓好沿山道路两旁、田间地头绿化,推动树种合理配置,形成大面积的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个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3、推进封山育林工作以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为主要手段,辅以人工手段,加大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的管制力度,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封山育林、禁牧,其范围包括:(1)列入国家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范围内的公益林;(2)坡度在46度以上的有林地;(3)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及其主要支脉两侧各500米以内的有林地;(4)郁闭度0.4的低质低效林地;(5)分布有重点保护树种的地块以及人工造林难度大、且有一定数量母树分布的无林地。实行分区管理,对边远山区、江河上游、水库集水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植被恢复较困难的区域实施全封,对有一定目的树种、生长良好、林木覆盖度较大的区域实行半封,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燃料等有困难的非生态脆弱区实行轮封。封山育林、禁牧区应明确区域四至、封育期限,设置界桩、围栏和标牌,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封育管护,配备专业护林人员,对管护困难的封育区要在山口、沟口及交通要塞设立卡哨、围栏。封山育林、禁牧区域内禁止开垦、采石、采砂、取土,禁止采脂、割漆、剥皮、挖根及其他毁林行为,禁止放养牛、羊等食草动物,禁止损坏、擅自移动界桩、围栏和标牌,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4、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加强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新建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点)3 个(云雾山、凤凰山、北辰公园各一个);新建视频监控系统 13 套,瞭望塔 13 座,改造瞭望塔 3 座,购置火情监测小型无人机 5-10台;重点区域火情瞭望覆盖率达到 70%以上,不断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森林防火通讯信息指挥系统建设。加强火场通信、卫星通信和机动通信系统建设;新建县级森林防火信息指挥中心一个,使重点区域火场通讯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全面提升森林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购置防火指挥车、工具车、运兵车各1辆,各镇分别组建一支25人以上的半专业化森林消防队,各村组建 10人经过森林防扑火知识培训的小分队。加强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全县新建林火阻隔系统50公里,防火隔离带100公里,新建森林防火应急道路50公里。加强森林防火营房阵地建设。加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营房、训练场以及车库建设。县财政每年预算森林防火经费,主要用于防火宣传、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扑救物资等支出。5、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加大林业有害生物、外来物种防控力度,重点防控松材线虫病等重大生态安全风险,减少林木损失。到2025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2以内。经省农业农村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为植物检疫对象的,应当依法划定疫区和保护区,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传入。对可能造成疫情蔓延的染疫植物,应当及时清除。加强对病虫害、有害生物的监测和检疫,及时通报相关信息,依法采取措施做好防护工作,防止病虫害、有害生物的侵入和蔓延。加强对秦岭范围松材线虫病检疫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级对松材线虫病的检疫监管、检验鉴定和除害处理能力,遏制松材线虫病快速蔓延态势。(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安康市生态环境石泉分局、公安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涉秦岭各镇人民政府)(三)加强水资源保护科学保护秦岭范围水资源和水环境,采取保护植被、涵养水源、水土流失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综合措施,防御水灾害,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调度水资源,加强河道岸线管控,推进水生态修复,确保饮用水安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1、水土保持逐步完善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逐步构建河湖水生态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切实搞好水土保持,加强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确保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根据土地利用生态格局合理划定生态用地保护范围,积极运用工程、植物措施,重点加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县域北部建立以水源涵养、用材林为主的秦岭天然林生态林地。县域中部的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区,地势向阳、光热条件较好,提倡植树种草,开展荒山荒坡治理,做好水土保持。加强县内秦岭天然林等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加快建设以集中连片的森林、草地和基本农田为主体的土地生态安全屏障。因地制宜调整各类土地生态用地布局,协调好城乡建设用地、基本农田、园地、林地、草地、河流水系等用地,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土地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强的特点,以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为抓手,统筹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作。在陡坡耕地和荒山荒坟等水土流失严重点、面区域,大力营造水土保持生态林,在核心保护区域实施好生态修复管护措施,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和水源涵养率,构筑生态绿色安全屏障。持续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在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为依托,一体发力,综合措施,形成生态清洁立体防护体系,构筑流域健康生态系统。夯实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切实减少生产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为治理效益不反弹和生态环境趋好见优提供有力的水土保持监督平台和后盾。2、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实施最严格水质监管措施,确保汉江出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要求,主要入库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要求。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以及各级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到2025年,秦岭范围用水效率达到并保持省内先进水平。饮用水水源保护。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开展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饮用水安全监督监测制度化、常态化。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确保汉江监控断面水质达类水以上,重要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河道管理。加强河道岸线管控,在秦岭的河道范围内,禁止围河造田,挖田造湖,违规修建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存放物料,擅自搭建设置旅游、渔业设施;汉江干流沿线严格控制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深化“河长制”,推进河湖“清四乱”规范化和常态化,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进一步完善河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水污染治理和治理。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划定陆域控制单元,建立流域、水生态控制区、水环境控制单元三级分区体系。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治理。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坚决关闭污水排放口。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取缔取缔所有网箱养殖、农家乐等活动,不得新建、扩建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3、节水社会建设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和建设规划,分阶段组织实施,根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试点任务与工作重点。制定节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实施。制定本县主要行业、产品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制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和供用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水资源条件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4、水功能区划针对石泉县的特点,建立并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对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实施监控。严格取水许可制度与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所有涉水工程项目如灌区配套、水土保持、新开发的水电站、水库的除险加固等,水利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到2025年,确保不突破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三条红线;力争高效节水,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有所下降;石泉县范围内汉江流域及子午河部分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监测断面水质达标(按照划定的水质区域类别,常年达到或优于类)。4、流域治理源头控制。以汉江综合整治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严格执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安康市生态环境石泉分局应根据安康市政府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拟定石泉县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安康市生态环境局备案。排污单位应当达标排放并符合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在秦岭一般保护区内的河道岸线安排工业(含能源)项目,经批准必须建设的,优先安排河道流域治理,确保河道安全和水质达标。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修复与治理。综合运用河道治理、清淤疏浚、自然修复、截污治污等措施,推进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重要生境和生态功能受损河道的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的5条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沟道以及城镇周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有计划开展富水河、汶水河、堰坪河治理,继续实施池河、饶峰河等重点地段以及农田密集区的防护工程。限制水电开发建设。在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的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及各类生态脆弱、敏感区禁止水电开发;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结合扶贫、旅游及综合利用,因地制宜适度进行水电开发;对已建成水电站实施生态改造和调整运行方式,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生态流量,加快推进绿色改造,推动水电生态转型升级,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责任单位:安康市生态环境石泉分局、县水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经贸局、农业农村局、涉秦岭各镇人民政府)(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以天保工程为依托,国家重点公益林为重点,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森林管护体系,加强镇护林站人员配备,专职专用,落实管理责任,将公益林划分为多个管护责任区,完善村级护林员选任机制,负责区域护林工作。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切实提高森林防护功能;突出搞好天然林保护和养护,加快保护区基础设施与保护能力建设,对破坏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治理,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努力维护现有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源与植被的动态监测和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及防治。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积极争取中、省投入,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设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站。重点对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红豆杉等重点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确保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开展兰科植物、红豆杉、古树名木等野生植物的保护、驯化与繁育。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突发疫情。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犯罪活动,确保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加强森林公园与湿地公园保护。积极推进陕西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严格保护好划定区域的生态环境,对于植被、山体、河流水溪、古建筑群等景观资源应具体制定保护与管理条例。区界内除进行必要的抚育和更新采伐的,不得进行任何以生产木材为目的采伐活动。有效保护好森林植被、古树名木和珍稀频绝野生植物资源。建设以汉江为主线,西至连心桥、东到六号桥和以汶水河流域为主线,西至鹅项颈库区尾、东至席家坝电站两个湿地公园,并配套建设一个标准化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中心,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区域范围内的文物遗迹遗址的保护;普及宣传湿地知识,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到2025年,湿地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明确禁止行为。禁止非法猎捕、杀害、采集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禁止破坏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地及其环境;禁止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使用污染其生息环境的农药;禁止使用非法工具或者非法方法猎捕其他野生动物;禁止损坏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禁止非法引进、放归外来物种;禁止随意放生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危害野生动植物的行为。加大水生动物资源保护力度,做好增殖放流、汉江流域实施禁渔等工作。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危害性的公众教育,提高保护和防范意识。组织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售、购买、利用、运输、携带、寄递等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非法猎捕、杀害、出售、经营重点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 县林业局、水利局、安康市生态环境石泉分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涉秦岭各镇人民政府)(五)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尾矿库治理、城镇与农村环境治理、自然灾害综合治理,切实提高秦岭地区环境质量。到2025年,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率确保达到50%以上;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1、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按照“保证安全功能、突出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原则,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藤植藤等措施,综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削山采石等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恢复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积极倡导“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落实修复治理责任。县、镇政府对辖区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负责并主持制定辖区内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督促矿山企业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企业要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土地复垦、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严格履行保护、治理恢复义务,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目标任务,列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保障机制。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基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提取基金,用于该单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实施。基金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管的原则管理。实行边建设、边开采、边恢复,把地质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努力实现矿山复垦与建设用地的基本平衡。具体办法按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规定执行。严格落实关闭矿山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对即将关闭的矿山,原则是先治理,后关闭,不欠新账。申请闭坑的矿山,限期做好以“复耕还绿”为主的综合治理,经审查验收达标后方可闭坑。对于综合治理未达标,又拒不整改的矿山企业,除扣除其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外,一并取消该采矿权人申请登记新采矿证的资格。对历史遗留已经关闭的老矿山,主要由政府出资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或采取将治理收益与土地使用权挂钩的方式进行挂牌招标吸引投资。2、尾矿库治理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一是继续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标检查,监督检查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建立矿山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三是继续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照分级条件,科学确定风险等级,明确分级管控责任清单和管控措施清单,绘制风险分布图等。四是督促非煤矿山企业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加强安全监管,开展专项检查。一是严把重要时段关。在汛期、森林防火、法定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对安全生产、消防、环境保护进行全面排查整治。二是严把重点部位关。露天矿山以防边坡坍塌、坠落、物体打击等为重点,加强对不按照开采设计组织生产、台阶不规范、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和不采用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作业等进行重点整治。尾矿库以综合整治和排土场综合监管工作,严格落实“四位一体”责任制,督促企业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做好尾矿、废渣排放工作,严禁超能力生产和尾矿、废渣随意排放。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一是开展企业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履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检查。对未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等级评定的、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措施执行不力的,责令限期整改。二是坚持有违必罚和严处重罚,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三是对检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违法违规典型公开曝光。严格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要求,对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整治不到位、存在不良信用记录的矿山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3、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快县城、沿江重点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石泉县秦岭地区各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对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各镇根据人口、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住宅分布等情况,可采用分散处理或集中处理的模式,需根据处理规模和去除目标的不同选择污水处理技术与工艺。对于远离集镇的各村庄,由于用水量较小,规划在各村庄建设小型污水净化池,通过管道收集后,对生活污水进行二级处理,可达到国家对污水排放要求指标。加强城镇垃圾处理能力建设。除城关镇外,建成全县其余重点集镇和村民集中区垃圾收集处理和配置垃圾箱、垃圾筒和垃圾清运车,探索镇区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实现清洁无害化处理。集镇范围内社区、集中居住小区放置垃圾桶,集镇街道放置分类垃圾桶,由封闭式垃圾收集车统一收集至收集站或转运站,优先选择在集镇建设压缩式转运站。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精美、富强、宜居、和谐、山水家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鼓励就地资源化,切实防止城镇垃圾向农村转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推进商品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体系全覆盖。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落实全域秸秆禁烧,实施化肥减量化行动,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建立化肥减量增效试点。积极推进农药减量和农膜回收利用。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提升防控装备水平,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规范和引导畜禽养殖场做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健康生态养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关闭、搬迁超出养殖利用率或养殖承载力的养殖网箱。4、地质灾害治理通过避让、生物措施或工程治理等措施进行防治。居住于隐患点范围内的居民,适宜采取搬迁避让措施,使之远离危险地带;通过植树种草可恢复边坡稳定和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使地质环境相对变好,能有效防止已知隐患点继续恶化,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破坏。根据实际情况,也可通过工程治理措施如排水、护坡及减载与反压等措施进行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以村组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站所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的防灾培训,不断增强其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提高群测群防水平。继续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对地质灾害预警信息进行发布,有效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治理。科学开展工程治理,对规模较大、稳定性差、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消除灾害隐患。地质灾害治理要与基本农田保护、小流域治理、公路建设、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