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
-
资源ID:4194927
资源大小:102.4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完成.docx
MKY整理(人教版)必修二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共13题 (其中10题选择题,3题非选择题)1(2012海南7)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答案】D【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材料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在于通过对明代某一社会习俗变化的展示,来考查考生对此习俗变化背后的政治、思想、社会变化的背景,属文化知识考查模块。宋代以来理学思想的兴起及强化、专制制度的加强、市民阶层的兴起都是教材中讨论的问题,考生对此题的背景应该比较了解。同时,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普通百姓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也反映了当代史学研究"眼光向下"的史学研究新方向。本题命题角度新,材料新。明中后期,各种"异端"思想兴起,程朱理学思想也受到挑战,上述服饰变化的动力之一就在于挑战明初以来莫基于理学思想基础上的服饰制度,故A项为错误选项;专制制度在明代中后期没有松弛,故B项为错误选项;市民阶层兴起于宋代,故C项为错误选项。该题题干指向明确这一变化是指服饰变化,服饰变化直接反映的自然是社会风尚的变化。2(2014海南高考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立意通过“波斯锦”“胡锦”等输人的具体历史现象,揭示的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日益深人。考查的是教材主干知识唐代的中外交流。据题干信息“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可排除选项A; “胡锦”生产方式的输入不表明手工业趋于衰落,故可排除选项B; “胡锦”输人在内地生产可反映外来技术的传人,却也不能表明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故可排除选项C; “胡锦”输入并在内地生产,表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人, 所以D项为正确项。3(2016海南高考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 B周C秦 D唐【分析】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通过有效解读图文材料,运用所学知识, 辨别、理解历史实物,正确判断时代的能力。葡萄为丝绸之路上传进来的重要物种,西域直至中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所以葡萄应为汉代之后传入。正确答案为 D。4(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 C【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本题材料展现了西汉前期出现大量富庶的工商业者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与发展的社会现实,故正确项为C项。A项描述的现象与汉初的实际情况不符,故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低,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工商业者势力很大,并非控制郡县,故D项错误。5(2017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 B【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中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用以区别不同群体等级身份的严格规定,与人们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等级观念也渐趋减弱,可以说,经济发展直接冲击了等级秩序。本题中A选项并不符合题意,可直接排除;C选项虽与商品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商品经济发展并未将传统的伦理瓦解掉,只是使其受到冲击,因此该选项不正确;D选项只涉及低级官员,与题干所言之主体官员群体以及普通人家不符。因此,只有B选项是正确的。【命题角度】 本题是考查唯物史观的一道典型题,明清时期的社会变化是近两年高考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中应予以关注。6(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及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试题材料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即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北宋前期,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私人开办的盐井遍布井研县一带,工匠聚集,这反映了北宋民营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 A 项正确。工匠靠“佣方身赁力”为生, 虽然能与井主在工作条件方面进行讨价还价,但却不能说手工业者的地位提高,故 B 项错误。在井盐生产过程中,雇佣劳动较为普及,但却不能说北宋时期,其他行业中雇佣劳动已经普及,C 项以偏概全,故错误。本题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盐业生产的过程,未提及盐业买卖的过程,故D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7(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D)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分析】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考查考生调动并运用最大限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将所获信息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予以理解的能力。教材有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使用与社会进步的简要叙述,试题撷取、整理考古学者关于战国以前早期铁器实物发现情况,提供了相关的示意图。若能注意材料中“战国以前”这一时代指示,以及“自然陨铁制作”信息,可以排除 A、C 两项。B 项是本题强烈的干扰项,材料显示出今新疆地区战国以前考古发掘铁制实物分布也相当密集,但并未提供相关铁器实物的工艺特征,并不能判断其与战国以前中原铁器实物相互影响,考生联系到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常识性的知识,明晰历史时序,可以予以排除。8(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分析】本题设置的情境为明中后期的长途贸易,考查的知识点为“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商人通过大运河从山东运原料到江南,再将加工后的产品返销山东,证明了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学生再结合所学“资本主义萌芽"的知识可知,江南存在一定程度的雇佣关系,劳动生产率高,棉纺织业较为先进,故D项正确。大运河自开通以后,历朝历代一直被当作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故A项错误,试题情境不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和货币制度的改变,故B、C项排除。【答案】D9(2019海南高考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答案】A(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解析)【解析】据所学,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发达,陆上则因为宋朝未统一全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选A项;据所学,十八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输出量迅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代茶叶并未大量外销,排除B项;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C项;白银在宋元都是流向中国,排除D项。【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元海上丝绸之路10.(2020课标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解析)【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答案】D11(2014全国大纲卷39)(6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材料一 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10分)【考点】(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词“自汉至唐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可得出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国家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一“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可得出棉纺织技术改进和推广;据材料一“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可得出农书的推介。【答案】(1)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10分)12(2014全国新课标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 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本题以明清之际的中国科学家宋应星、欧洲近代科学家牛顿的科学成就比较作为内容。第一问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关于二位科学家“成果的特点”,其二是这种“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审题时应特别 注意,所问并非他们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否则将答非所问。 关于宋应星成果的特点,通过材料可以得出“传统科技的总结”及创造性不足的特点;而关于牛顿成果的特点,须对教材有关近代科学及牛顿相关内容有比较好的了解,并能通过与材料中有关天工开物的叙述比较,得出“实验科学”“突破性成就”等不同的特征。关于这些特点出现的背景,应注意成果的文化、时代及个人因素。天工开物既是“传统农 业、手工业技术的总结”,则自然应从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文化特点及 宋应星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去探讨:而牛顿作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则理应从近代科学的特点及牛顿的个人经历中去探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第二问为二人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从材料可知,天工开物无实际影响,而牛顿的三大理论不仅为个人带来极大的荣誉,也促进了近代科技、思想的极大进步。这自然与各自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 及成就本身的性质有关,通过材料的分析与所学知识的综合概括,不难得出该题给出答案的近似结论。【答案要点】 (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 科学研究。13(2010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分析】本题第(1)问“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手 工业发展状况的掌握程度,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同时快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概括明清 手工业的发展特点,注意手工业生产的不同类型发展状况,掌握手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明清 时期手工业发展中,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不同发展状况,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 作坊获得发展,这是明清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答案要点】 (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