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产业特点分析.docx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0页 共40页1. 医药流通产业特点分析1.1. 什么是医药流通?医药流通行业是连接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和下游零售终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医药流通企业从上游医药生产企业采购药品,然后再批发给下游的医药分销企业、医院、药店等,通过交易差价及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利润。由于药品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一直采用“统购包销、逐级调拨”的三级批发流通管理模式,严格控制药品的流通。 传统的医药流通体制下,药品到达患者通常有23 个环节,小部分买断经营的品种流通环节最长可达6 个:买断总经销权的大型批发企业各片区或者省级代理地市级代理地市医药批发公司销售商零售药店/医疗机构患者人群; 作为特殊的、具有垄断地位的零售环节,医疗机构药房占据了75%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是医药物流的主要干线。(好的医疗机构既有壁垒:设备投资、医生技术、医疗知识专业性导致的用户信息不对称导致用户选择权很弱,又是日常消费品:中国人现在的生存环境快速恶化,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工作节奏,传统中医保健知识的丢失,使得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好的医疗机构真是理想的巴氏投资标的,即具有很高的定价权,但医疗涉及到个人生存权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国家都将其纳入非营利性机构,中国目前医疗问题主要是国家在之前改革中为了减轻政府包袱,大大降低了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逼迫其成为一个盈利机构,所以才使得医疗机构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扭曲。医改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就是要将老百姓医疗负担降下来,让老百姓享受生存权,如何降下来呢?政府负担一部分,目前新农合有些地区住院报销比例已达到65%,每年的最高限额已达到8万,不可谓不迅速,政府负担还有给予医疗机构一定的财政补助以支持其非盈利性质,其次是降低原收益群体的利益,比如医院、医生,通过社保给予医院和医生更加严厉的监管,比如一卡多用现象,假住院现象,大处方现象,目前很多医疗数据开始电子化,有利于医疗监管,还有高档药从医保目录的剥离,再比如医药代表,由于之前医药、器械的采购权分散在各医疗机构,而由于医疗机构具有强大的定价权,这给商业贿赂、关系营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些医药代表或受雇于医药公司,或受雇或独立于医药流通,新医改一是上收采购权力,目前已达到省级采购的高度,这是我认为最高的程度了,集中式采购虽然肯定也同样存在着商业贿赂,关系营销,只不过对象变成了政府官员和政府聘请专家,但是由于高度集中,其采购程序相对更加透明、可控,同时渠道也大大扁平化,在这个过程龙头企业无论是软硬件实力上还是和政府关系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实力,而原来依附于各医疗机构的医药代表则逐步退出市场;最后收益的当然还有各医药公司了,新医改主要通过招标和毛利监控的方式来降低医药公司利润的,我之前也说了,相对于医药工业我更看好医药商业利润的成长,因为一来医药商业之前的利润主要被医药代表和医生回扣给占用了,医药商业阳光利润并不高,其净利润长期徘徊在生存边缘,二来医药商业的行业整合更容易,之前很多医药公司都是皮包公司,其并不参与医药流通实际的工作流程,在注重软硬件标准的新医改下,其竞争的弊端暴露无遗,相对医药工业虽然有些管理上的瑕疵,但总体来说,其还是需要生产流程的,皮包公司并不多,另外医药流通的管理的壁垒也要高于医药工业。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新医改的推进的速度问题,理由一是我之前说的医改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房改最大受益者是白领,而农民的革命性更强,政府医改的压力更重,理由二是医改支持面更广,政府是支持的,其得到的民生支持,另一方面虽然其财政支出项目增加了,比如农保、医疗机构补助,但药价下降,监管加强下高档药品使用的下降使得其传统支出变少了,而房改地方政府由于土地财政的减少而有所抵触;政府公务员相对能容忍,虽然新医改下公务员医疗保障有所下降,但不会大幅下降,一卡多用受限制,保健品买不了,太高档的药报销不了,但医疗消费毕竟不会没事找事主动消费,消费的次数相对少,公务员也有钱,花两三枣不算什么,另外基层医院发展起来了,千军万马奔好医院的现象会有所好转,而且国家投钱扩大医疗机构,就医环境好很多,没必要过分抵触吧,房地产可不一样,房地产是目前公务员闲钱保值投资的主要渠道,而且是投资性质,买完一套还可以买一套,房地产价格下来直接影响到公务员的资产总量,抵触情绪是比较重的;抵触相对较多的是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医药企业、流通企业、医药代表以及医院医生,这其实医生的抵触情绪相对好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基本上医生充当刽子手的角色,压力都在医生身上,但好处并不是自己全得,监管加强后医生会推掉一部分违规的操作,身上的负担会轻一些,患者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改善,农保住院人次的上升和财政补助的增加导致其待遇不会大幅下降。房地产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牵扯到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虽然这也是国家下决心调控房地产最主要的原因,但同时也使得国家在调控房产是畏手畏脚,房价的崩溃将直接冲击金融系统,国家最希望看到的是温水煮青蛙,而医改则没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医改更适合大刀阔斧) 1.2. 医药流通不同业务的盈利模式分析根据药品流通终端客户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医药商业的业务模式简单分为分销(终端客户主要是医院等医疗机构)和零售(终端客户是个人)。 (医药零售的壁垒实在是太小了,虽然我们看好行业整合的空间,但是我们喜欢有壁垒的行业整合,没有壁垒的行业整合往往以惨烈的亏损最终剩者为王,而有壁垒的整合使企业能够保持净利率不至于大波动的情况下占取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以量补价下企业利润的成长)目前医药分销企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纯销和批发业务。由于纯销业务的配送费率较高,毛利空间往往更大;下游直接面对医院,应收账款周转时间较长,期间费用也会更高,因此纯销和批发业务在利润率上处于差不多水平。 由于我国目前批发商较多,纯销业务的占比份额还较小。但随着未来批发环节的缩短,市场规模化,批发商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因此我们认为纯销业务在流通市场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美国流通环节的5.5%的毛利主要是有纯销构成,我国龙头企业的成长除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同样得益于渠道的扁平化) 1.3. 医药流通行业竞争环境分析1.3.1. 医药分销行业波特五力模型解析由于我国目前零售份额较少,分销业务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药品流通市场份额。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分销市场的整合将成为行业的发展主流,因此我们将从波特五力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行业替代者:由于我国医药市场采取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形式,因此生产企业很难自身形成产、销、供一体化的模式,分销企业难以被替代。(一体化的公司现在也不是没有,尤其是之前医药工业的瓶颈主要在于销售,向天士力、云南白药都有自己的商业公司,我的理解主要还是市场容量足够大,而市场容量越大则越需要专业分工,因为一来大容量的市场往往吸引更多的投资,而激烈的竞争将导致企业的专业化,另一方面大容量的市场使得企业在细小的产业环节中依然有足够的盈利空间,企业没必要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目前这种工业企业向商业领域渗透的情况主要和不规范的商业环境有关,即并不是最优秀的工业产品就能达到最大的市场份额,这其实阻碍了专业化分红的基础,随着商业环境的规范化,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届时工业企业可能更专注于工业生产。)内部竞争者:在前面业务模式分析中已经提到,该市场属于垄断竞争格局,虽然竞争者较多,但是提供的服务并不是同质的,具备销售网络资源的龙头企业已形成了区域性优势。(形势利于龙头企业是比较明确的)上游供应商:行业的上游主要是药品生产企业,我国药品市场同种类的药品众多,企业间竞争激烈,这使得分销企业不需要依赖个别的制药企业,并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相对于商业、工业的集中度更低)下游客户:行业的下游主要是医院和药店。由于新医改实施后,原先由医疗机构各自进行的“小招标”,改为由省级政府统一组织的“大招标”,因此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环节的话语权有所削弱。潜在进入者:市场进入壁垒不高,政策、资金、技术等都没有特别的限制或者要求。但由于目前政策主要引导实行省级别的集中采购工作,份额将进一步集中到现有的龙头企业,剩下可参与的市场空间不是很大。(省级统一配送还是有壁垒的,软硬件的条件都不小)1.3.2. 底价代理制是目前药品销售的主流模式对于上游药品生产企业来说,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上的药品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底价代理制和团队制。由于医疗机构药房占据了80%以上的药品零售市场份额,而在整个医院市场中,约有70%的份额又是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底价代理制的方式销售,另外30%份额则是由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自有的专业团队进行推广销售。对于药企来说,这两种销售模式拥有各自的优势。由于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上绝大数属于仿制药,特别是对于既无品牌又无学术推广能力的处方药生产企业来说,底价代理制成为了目前我国药品市场销售的主流模式。 (工业向商业渗透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前面说的商业环境的不规范性,而商业向工业的渗透一来可能和历史原因有关,原来国有企业一般工业、商业都存在,二来商业公司将自身产品进行纯销利润上升幅度很大,我还是比较支持相对纯粹的专业分工,但是这和环境有关,急不得。)1.3.3. 药价管理办法或促成竞争模式转型药品代理制销售本来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销售模式,但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下出现了异化。一般我们所说的销售代理制,主要有底价式招商和佣金式招商两种方式: 底价式招商是指底价现款供货,由代理商控制渠道和终端,代理商通过商业过票或向厂家支付税金的方式解决收入和相关费用。佣金式招商(有点类似我国药企目前采用的团队销售制)是指正常价格商业供货,厂家控制渠道,代理商控制终端,通过支付佣金的方式解决代理商的收入和相关费用。根据渠道管理中的代理制销售理论,底价代理是一种销售模式的异化。由于厂家放弃了渠道管理,这种模式在操作上更容易出现不规范性,如货款票分离现象、商业过票偷税行为等。2010 年6 月,国家出台了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我们认为一旦真正落实药价管理机制,很可能意味着底价代理模式时代的结束。在现有的底价代理制下,由于代理商控制了渠道和终端,厂商的出厂价通常不高,而药品经过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最终得以以较高的采购价进入终端医院市场,10 年上半年曝光的“天价芦笋片”事件就是个很好的案例,15.5 元的出厂价,医院卖213 块钱,中间利润高达1300%。可以说这种模式很好的契合了目前我国“以药养医”的扭曲补偿机制,虽然不能说它是药价虚高的源头,但却提供了利益滋生的土壤。广东省近期试行的“三控模式”,即控制零售价、采购价、流通价差,可能会成为我国未来药价管理的主流方法。如果真的能够有效得到推行,我们认为底价代理模式可能会逐步退出市场,行业将迎来大洗牌,部分代理商可能会重新回归企业的销售队伍,团队制或将转型成为主流模式。同时,中间流通环节的减少,将缩小中小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大型的流通企业也将受益于整个市场份额的集中。(中国的调控陷入这样的一个怪圈,似乎原来管制的领域努力想市场化,而原来市场化的领域似乎又在进行管制,在其中由于各势力在政府决策和执行环节话语权的不同导致政策的一些偏差,相对管制的领域难以市场化,而市场化的领域相对容易管制,通俗讲就是“国退民进难,国进民退易”,受益一方往往闷声发财,而受损一方则希望得到舆论支持,这或许是我们在看待舆论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对于其改革的方向我还是支持的,国退民进大家好理解不多说,国进民退为什么对呢,其根本在于市场经济是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而在没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过度市场化同样会产生一种资源配置的无效性,比如煤炭事故问题,最根本的社会法制执行力不足和普通民众权益不受保护等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又牵扯到民主这个市场经济最最基础的构建基石问题,这些问题从主观上不能太快,太快同样会出问题,从客观上,也快不起来,目前政局的既得利益者肯定会百般阻挠,这是正常的,这才是理性人做的事情,自己革自己命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中央高层似乎是非理性的,其实还是理性的,只不过其在考虑执政党更长远的利益,如果出口导向型模式能一直走下去,如果贫富分化水平能保持在一定合理水平,高层是没有动力去改革的,也没有能力去改革,只有当形势逼迫到一定程度了,理性人自然会做顺势而为的事情,提振内需最根本的不是给点小优惠刺激大众消费而是提高民众的权益,斯为中医之治本,但治本往往来的很慢,急不得,因为其意味着要将原先内生失衡的系统重新调整过来,哪有那么容易的,所以当表相非常严重时还得治表,比如虚火严重时还得用凉药把火压下去,使其暂时达到一种低水平平衡,低水平的平衡也是平衡啊,总比不平衡来得好,比如煤矿事故频发我不讲究法制,讲究主观、客观原因,我就追求第一责任人职责,让做企业的倾家荡产,让做官的丢乌纱帽,如此才能和前面所说的法制执行力不足、民众权益不受保护这些基础要命但又急不来的东西对冲从而达到低水平的平衡,所以虽然民营企业怨声载道,但我还得支持国进民退,提高行业集中度,为什么呢,因为国有企业我相对能管制,更注重矿工人生安全,更配合国家价格管制,煤价不受管制的话,电价不涨的话电力企业亏损,涨的话下游企业又承受不了,只能慢慢来。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得医的,唯一可以批驳的或许是对于治本的调理似乎略显不足。国家在医改方面的思路其实是和煤炭价格一致的,其问题的根源在于之前的过度市场化,一是由于对计划经济信心的矫枉过正,在经历30年计划经济和30年贫困的背景下要对计划经济又足够自信是很难的,二是国家当时为了摔包袱轻装上战,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单点突破,现在对其进行管制是对的,唯一要担心的或许是后来当市场集中度很高后价格管制的放开问题,但目前应该还远没有这种担忧,到那时政策可能会重新考量,类似现在管制的领域更多考虑放松管制的问题,具体到投资企业,目前商业龙头将受益于行业扩容、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渠道的扁平化,只有当行业空间成长放缓以及行业集中度已经很高后我们才需要关注价格管制对其内生性增长的压制。商业龙头企业的目前这种外延式增长动力不可小视。)2. 政策改革为医药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2.1. 政策引导行业改革,规模化将成方向要对未来政策的方向更好地把握,就要对历史上的政策演变以及对市场的影响进行回顾和总结。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经历了若干政策性变化,行业市场化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且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医药商业的经营规模正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我们将历史上该行业重要的政策性文件进行了总结,并简单地将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划分成四个阶段:“开放”“严查”“探索”“整合”。2.2.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医药流通改革的主旋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是指多个医疗机构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组织,以招投标的形式购进所需药品的采购方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规范医疗机构药品购销工作,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药品集中招标改革,自从 2000 年推出以来,已经对医药生产、流通环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逐步实现医疗机构采购药品活动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我们认为其将继续成为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的主旋律。 2000 年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医疗机构集中招标采购试点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308 号文件) 2004 年卫生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320 号文件) 2009 年1 月卫生部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意见(7 号文件)2.2.1. 320 文件是对308 文件在集中招标采购的完善和发展2000 年的308 号文件和2004 年的320 号文件是我国集中招标采购施行前几年非常重要的政策。在对其进行了简单对比后,我们发现320 文件在保持下降药价的整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组织形式上更强调规模化、投标主体中批发企业资质有所限制、重心更注重“集中”。从政策对产业的影响看,我们选取了医药商业领域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代表,并对其经营表现作了综合处理,通过商业业务毛利率变化以及整体利润的指标变化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20002004 年,上市公司的盈利指标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阶段;而2005年开始,上市公司中的商业毛利率稳中有升,而利润率则出现明显的提高。盈利指标变化原因分析: 产业整体毛利空间被压缩:308 号文件,医疗机构成为招标主体,而投标主体由原来的批发企业扩大到生产厂商,间接缩短了流通环节,同时在终端药品价格下调的压力下,药品流通领域的毛利空间被压缩;在这方面,320 号文件更多的是对308 号文件的政策延续,因此商业业务的毛利水平没有明显的增长。 规模化提高整体盈利水平:由于308 号文件在实施中更强调招标,手续繁琐,客观上加重了企业经营负担,导致销售费用上涨,利润水平下降;320 文件则强调了集中的作用,招标规模的扩大降低了单位费用,提升了盈利水平。(更集中、地区跨度更大的招标有利于龙头企业竞争压力的减轻)2.2.2. 7 号文件进一步强化“集中”,整合势在必行2009 年7 号文件的出台更多的是为了配合我国新医改方案,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决心,那么在实质内容上与320 号、308号文件两个文件有什么不同?我们如何理解其对医药流通行业产生的影响?招标主体变化:全面实行政府主导,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原先由医疗机构各自进行的“小招标”,将改为由省级政府统一组织的“大招标”。(我们的看法:进一步明确了“集中”,配送范围进一步扩大,省级区域性龙头企业将受益明显);投标主体的变化:由批发企业投标改为药品生产企业直接投标。(我们的看法:厂商对分销商依赖性下降,若生产企业具备自主选择配送商的资质,有利于市场份额集中到优质的流通企业手中);参与主体扩大化:再次强调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全部参加药品集中采购。鼓励其他医疗机构参加药品集中采购活动。(我们的看法:医疗机构市场扩大,纯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首次提出“两票制”:明确规定“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并且要求“药品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即基本药物从生产企业到配送商开一次发票,经配送商到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再开一次发票。(我们的看法,“两票制”标准的提出大大缩短了中间环节,强化了流通企业的管理,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可行性较低,短期内还难以推广)。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该文件有效执行的可能性,特别是“两票制”的提出将会打击到不少中小配送企业,估计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在我国新医改的大环境下,7 号文件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代表了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目标方向,即强化“集中”,因此我们相信其政策的执行效果必将是一个用时间去换空间的过程,整合势在必行。2.2.3. 政策落实对行业龙头传达利好信息2009 年8 月基本药物目录基层版已经在全国试点地区开展,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陆续出台了基本药物的配送方案,进一步落实基本药物的招标配送政策。从各省市的配送方案可以看出,具备现代物流能力(仓储面积/容积、货架、自动化程度、配送人员车辆、软件系统)和企业规模(销售额、社会信誉)的公司将脱颖而出。目前已发行上市的公司不少都属于国内的区域性龙头企业,我们预计招标政策配合新医改方案的进一步落实将对这些公司产生实质性的利好: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尽管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行业毛利水平较高(美国同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为5.5%左右,中国目前在7.5%左右),但我们认为短期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毛利水平仍有提升空间:1、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2、纯销业务比重增加;3、药价虚高,“以药养医”模式难以短期改变。(前面两个讲的是商业公司定价权的上升,第3个讲的应该是非统一采购药品商业贿赂的问题,否则和商业公司没什么关系)利润率将稳步提升:1、打破招标地方保护,政策引导规模化降低配送费用;2、同一时期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明显高于行业水平,龙头企业将更受益于规模化的政策引导,盈利提升的弹性空间更大。2.3. 反商业贿赂:是利空?还是契机?2.3.1. 什么是反商业贿赂?2006 年3 月28 日,在全国卫生系统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发表措辞严厉的讲话,痛批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危害严重:一些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以回扣等商业贿赂为手段,向医疗机构推销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导致医药服务价格不断攀升,直接损害广大患者的利益; 一些医务人员为获得回扣、提成,滥用某些药品和高值耗材,既损害患者健康,又加重患者经济负担;某些卫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也利用权力,在医药购销和工程招标等活动中,收受有关企业和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滋生了腐败和经济犯罪。治疗卫生领域反商业贿赂的相关政策: 2006 年3 月,卫生部关于依法查处卫生行业商业贿赂案件的指导意见; 2010 年6 月,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2.3.2. 反商业贿赂利于产业发展2006 年,国务院主导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针对各行业)展开,并将商业贿赂列入刑法,而医疗领域打击商业贿赂的力度也空前厉害: 从 2005 年8 月到2006 年7 月底,全国共查处医药卫生领域商业贿赂案件790 件,涉案金额达5,701 万元,涉案人员1,160 人,刑事处理230 人(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一审被判处死刑); 行业遭受严重打击,利润下滑,2006 年成为近10 年来医药行业整体增长的最低谷;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推动下,医药行业看似在2006 年面临重大发展瓶颈,但是我们可以看到2007 年后行业就迅速回暖,在新医改方案的刺激下迎来新一轮增长期。同时,我们比较了医药商业整体盈利指标和相关上市公司(根据sw 二级行业分类选取公司)的数据: 2006 年政策性打击前后,行业和上市上市公司的商业毛利率表现稳定,而利润率则见底并呈现较好的上升趋势。反商业贿赂传达的更是一种政府加强商业流通管理的决心,是对现有行业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并不是想打击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10 年再次强调反医药商业贿赂,对整个产业是个长期利好,将带来进一步集中和整合机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得以进一步提高。(商业贿赂的根源是什么,是权力的寻租行为,是权力监管的薄弱,期望通过一次专项行动就将其杜绝那肯定是理想化了,但我想效果还是有的,目前商业贿赂的趋势是越来越谨慎,也越来越隐蔽,所以从趋势上而言,还是有利于效率的改善的。商业贿赂扩展开来容易联想到人治还是法制的问题,还有一个长效、短效的问题,有人把中国历史文化贬得一文不值,我是不认同的,我更认同的人治不太适合现代社会治理,当然不是完全废除,道德和法制共同约束才是最理想的社会稳定器,在历史上人治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的,国家的强盛除了一些资源禀赋有所不同外,比如地区生存环境、矿产资源等外,更多的是文化的对比,因为文化其实涉及的是人这个最大资源群体管理的问题,像农业社会,生产效应发展并不快,一个国家的强盛更多是数量这种外延式的扩张,而数量越扩张意味着管理的难度越大,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国家需要去管理这些鸟以维持体制的运行,加上古代通讯不便,信息交流非常困难,推行法制是有困难的,更适合人治,人治的特点,就是相信头顶三尺有神灵,通过对个体思想的强化和禁锢来管理个人的行为,中国的强盛以及西方宗教超越国界的统治都说明了这种人治是比较适合农业社会的,工业社会相对于农业社会很大的不同就是对效率的重视,而效率来自于人的创造性,而创造性来自于人性的解放,这恰恰是人治最大的弱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要真正进入创新性社会还很早很早,也意味着中国转型之路异常艰难,过去30年中国其实干了相对比较适合自己文化的数量的外延式扩张,而非注重创新的内生性增长。而在观察和政策相关的趋势时,需要注意的是当今的中国处于一个混沌时期,人治的威力大大减弱,因为我们通过批孔将儒家道德推下神坛,人性不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剩下的只有人治中的权术,道和术境界不同,效果差别也巨大,而西方的法制只学了皮毛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最理想的措施是维持人治的同时不断推行法制建设,在观察人治措施时要注意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否强烈,不强烈,则人治措施的效果是短暂的,只要避其锋锐即可,回头还是马照跑,戏照唱;如果很强烈,则人治会保持持续性,虽然政策还是那个政策,但执行力会越来越强,同时有可能推行相关的法制从而使政策具有持续性,如此我们需要对相关的判断作出一定的调整。而观察法制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法规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比如我认为专项行动对商业贿赂的影响相对短期,而省级招标影响更加强大和长远,虽然不是杜绝,商业贿赂只是转移到省级采购小组身上了,但相对商业贿赂的成本会降低,因为有规模效应以及招标程序更加透明。) 3.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特点分析3.1. 历史数据:医药流通行业保持稳定增长3.1.1. 医药市场快速增长,政府投入持续加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医药市场容量决定了药品流通产业的规模。从医药市场来看,20012008 年,我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实现了17.1%的复合增长,其中2009 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历史性的突破1 万亿元,预计未来能够保持20%左右的增速。同时,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 的比重也从2001 年的2.05%上升至2009年的3.05%。在老龄化、城镇化、消费升级的因素驱动下,我们看好整个医药市场的继续扩容。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12009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了16.6%的复合增长,基本接近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速,其中2009 年达到17,204.8 亿元同比增长18.4%。随着政府新医改的大力增加投入,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从2008 年开始有明显提升的趋势,根据卫生部网站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 年该指标为5.13%,进入21 世纪以来首次已经达到了WHO提出的5%的基本标准(发达国家平均在10%左右)。同时,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我看好医疗政策推动的医保杠杆效应,即上述政府支出和社会支出累积下个人费用下降后对于医疗需求的增加,之前很多需求是被压制的) 3.1.2. 药品流通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区域性分布明显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医药商业市场总量呈现稳定的增长:20012009 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3.5%,其中2009 年市场总量达到5,050 亿元,同比增长8.0%。预计未来产业能够保持10%的增速。我国医药商业市场呈现两个特点:从地域来看,我国医药分销行业由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医药分销龙头企业主导,如国药控股、上海医药、九州通等,份额主要集中在医药市场容量较大的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 大规模医药商业业务的企业进一步确立了领先优势,销售规模超过50 亿元的企业数量,从2000 年的仅仅2 个,攀升到了2008 年的11个。其中国药和九州通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销售网络,上药、广药、南药等也形成了区域性的竞争优势。3.2. 分销市场:集中度较低,整合已成必然我们认为未来 10 年我国医药分销市场将步入快速的整合阶段,市场集中度将显著提升,支持理由如下:3.2.1. 集中度不断提升,规模化逐步形成我国医药分销行业目前处于较为分散的市场态势,截至 2008 年底,我国具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医药分销企业13,000 余家。近年来,大型医药分销商受惠于行业整合,市场份额已呈现上升趋势,市场集中度也不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资料,20032008 年,我国三大医药分销商的合并市场份额由12.7%增至20%;前十大医药分销商的总市场份额由26.1%增至34.6%,行业集中度已大幅提升。我国超过50 亿的企业个数也由6 个增至11 个;超过20 亿的企业个数由17 增至42 个,行业规模化也在逐步形成(看行业集中度更有意义,销售量的上升有可能是总量上升的缘故,06、07、08年并没有大幅的上升) 3.2.2. 借鉴国外经验,整合方向明确对比发达国家情况,其药品流通市场已比较成熟,批发环节的集中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比较明显: 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 40以上,但药品批发商总共只有75 家,排在前三位的高达96; 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的 12,仅有147 家药品分销企业,排在前三位的为74; 欧盟排在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为65;法国8 家药品批发企业中,排在前三位的市场份额高达95;德国仅保留了10 个大型药品批发商,排在前三位的的市场份额达6070;而像丹麦、挪威、瑞典等小国,全国只剩下23 家医药批发企业,集中度很高。由于药品市场的集中度相当高,这些发达国家不仅可以对药品市场进行非常有效的监管,而且有效降低了监管成本。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我国医药商业领域的集中度仍有巨大提升空间,在未来一段时间,行业集中度将有一个加速形成期。 日本国内 20 世纪90 年代末发生大规模合并,主要源于行业市场化、规模化加剧,为了维持生存,合并和整合就成了趋势,10 年间前三位市场份额从20%提升到70%以上; 日本目前的第一大药品批发企业 Kkuraya Sanseido Inc,是由原先排名第二的Kuraya Co.,Ltd、排名第六的Sanseido Co.,Ltd 和排名第九的 Tokyo Pharmaceutical Co.,Ltd 三家批发企业合并而成;我国目前的市场竞争状况类似日本医药商业企业合并潮的前期,市场竞争格局比较分散,前三位集中度在20%左右,在政策性带动下,我们认为提升集中度的拐点将至,行业在未来10 年将迎来快速的整合期。(西方国家更多是通过竞争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即是做强做大,而中国的思路有些做大做强,比如省级配送的推行其实上有些人为做大龙头企业的味道,所以我说流通行业有是一场国进民退的行动)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医药批发企业通常会选择三种途径进行整合:横向合并化、地区扩张化、垂直一体化等。由于并购能实现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因此目前国内龙头企业,如国药控股、上海医药等这几年多采用这种扩张形式;最近上市的九州通,募资项目主要放在了跨地区设立物流基地,扩大自身的配送辐射范围,其上市后整合模式可能会向并购靠拢;目前国内大的医药批发公司均已经涉足医药工业和零售业务,工商业一体化成为趋势,由于零售药店占医药市场比重较小,目前规模不大,未来将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3.3. 零售市场:竞争激烈,连锁业务成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药品零售市场发展迅速。截至 2008 年底,我国零售药店总数超过36 万家,数量逐年上升,平均每3,633 人就有一家药店,远高于发达国家每6,000 人拥有一家药店的国际标准水平。国内医药零售领域集中度较低,全国性龙头企业较少,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龙头。目前国内零售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8 年我国零售市场前10 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均为超过2.2%,集中度非常低。前10 家企业中有6 家是连锁药店模式,但连锁门店占零售药店的份额目前只占1/3,根据“十二五”规划,未来肯定要鼓励连锁的发展,使连锁药店的门店数量提高到2/3 甚至超过70%,百强连锁的份额也会提高比较多。虽然我国目前零售药店数目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零售药店占终端市场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75%的药品仍通过医疗机构出售,零售药店占整个药品市场的份额仍较少,因此该市场目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发展潜力较大:发达国家零售市场比例高:欧洲90%以上患者通过零售药房获得药品;美国80%以上的药品通过零售药房出售;日本这个比例在50%以上。零售连锁业务相对优势:在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下,批发企业的毛利空间受到挤压,招标环节复杂,因此零售业务毛利高、费用低、结算方便、过程简易等特点就凸显而出,连锁药店成为医药商业企业发展新亮点。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零售药店产业整体上已经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加上“医药分离”、就医习惯短期难以改变,我们对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发达国家零售市场发达源于“医药分离”:由于我国医疗体制不同于欧美,双向转诊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医药分离”目前难以在国内开展; 人群就医行为难以改变:公立医院在医疗体系的主导地位难以改变,公众仍习惯于在医院药房拿药,而且医保体系也上不完善。(零售药店之前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不断上升的就医费用,以至于很多人被逼只能到药店购买药品,随着新医保的推行,就医个人费用的下降,此部分需求会重回医院,零售药店的春天还早呢)3.4. 第三方物流:药品流通发展的期待和亮点药品是关系到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商品,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和用途,决定了其储藏和运输的特殊性。2005 年8 月,国家正式公布了监管促进药品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允许具有现代物流条件的批发企业开展第三方药品现代物流配送。从世界范围看,国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往往会在仓储运输的基础上,提供增值服务或者开展多种经营,比如仓单质押、物流托管等。美国的前三大分销企业,目前占据美国分销市场90%以上份额,除了开展正常的药品批发和零售业务外,还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开展第三方物流及分装等增值服务。由于我国目前医药商业市场集中度低,在众多医药分销企业中,真正从事“专业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公司很少,这主要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对仓储、运输、终端网络一体化的要求较高,当地区配送业务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时,仓储和运输成本都较高,因此很难大规模开展第三方物流活动。以北京地区为例,在240 多家企业中,主要有4 家具备开展第三方物流能力,但国药物流和北药股份的物流中心配送以满足自身现有医药批发业务需求为主。从嘉事堂业务开展情况看,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毛利率要远高于批发、零售业务,能为处于微利的流通企业提供较好的盈利能力。由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个行业大整合的背景下,暂时还不会成为药品流通市场的改革焦点,但我们看好其成为市场未来的增长亮点,届时,我国医药流通市场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行业集中度越高,第三方物流的空间越小,物流是流通环节费用重要的部分,龙头企业是不会轻易将此部分剥离外包的)3.5. 十二五规划配合新医改推动整合时点到来政策性组合拳推动整合时点到来: 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要培育1-2 家千亿企业,20家百亿企业,解决行业集中度不高,以药养医等问题。 新医改+7 号文件:强调实施“省级招标”、“两票制”(具体内容在前面已述及)。若在政府干预下,地方厂商能够自主选择配送企业,区域垄断和保护的障碍就会被消除,市场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高,我们非常看好国药、上药、九州通为代表的龙头医药流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资料,2008 年,我国分销市场前三位的分别是国药控股(530 亿,11.3%)、上海医药(224 亿,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