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9.docx

    • 资源ID:41966855       资源大小:59.12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9.docx

    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读书笔记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信任大家的视野肯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道德经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共享。道德经读书笔记1“道可道,特别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内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内里每天都漂浮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肯定要仔细地学习它。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嘹亮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味同嚼蜡,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爱好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喜爱上了它。于是每天早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起先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后,我慢慢发觉,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宁静耐性地思索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很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知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当有志气战胜自己。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许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许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许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当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道德经读书笔记2辙迹,行车留下的印迹。筹策,用于计算的工具,指草棍等。其实,行车确定有轱辘印。老子说的意思是,出行不肯定要用车,不用车就不会有车轱辘印。根据习惯的思路去想,只有一个结果。换一个思路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高超的人,就是能够做到打破习惯思维,天下众生,都能度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任何人身上都有优点,每一件都可能给自己启发,要以多元角度看问题,胸怀宽广。这里包含着普度众生思想与环保主义理念。袭,隐藏不露。“故善人,善人之师”,这话虽然有些拗口,但古代就是这么说的。韩非子里说,姜太公是善人,周文王也是善人,善人周文王以善人姜太公为老师。师,也可理解为军队,众多的人,如挥师南下中的师。那么这句也可以理解为善人是圣人带领的队伍的主要力气,这样说明与下句更连贯。资,资源,后备队伍。即使是不善人,也不抛弃不放弃,可以培育的后备资源。不善人经过教化培育,都可以成为善人的。贵,珍贵,重视。迷,迷乎,迷茫。“眇要”,通行本作“妙要”,实际应为“眇要”。眇,一只眼睛看。有班级中,最终成才的可能当时最淘气捣蛋的孩子,因为这孩子可能有其他的优点。不要厌烦与自己不应付的人,看清晰这些人的优点,可能对你有帮助,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有的公司老板问题埋怨招不到自己须要的人,因为他的要求特殊高,总是希望能够招来全才,立刻发挥大作用。对于招来的毕业生,总是看到他的缺点。其实,这些招来的毕业生都是资才,就是有待雕琢的材料,你要把他培育成为你的合格的栋梁。已经是栋梁之才的未必肯来你们公司。道德经读书笔记3谷,水冲出来的山地低洼部分。雄生的动物叫牡,雌性动物叫牝。堇,通假词,为尽。老子那个年头还未脱离生殖崇拜,尤其对于母性的敬畏。老子用女性生殖系统比方道,认为道的原理与之相近。天长地久,说的是自然法则,圣人应当遵循的自然法则。自生,也可以理解为自己谋求福利。天地不为自己捞取利益,所以得以长生。我们是不是要进取呢?关键在于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什么。仅仅为自己利益做出努力,谋取自己的利益回报的努力难以长久。假如目的一时达不到,就不情愿去努力了。这段承上段天之道讲解并描述圣人之道。一般人,在领导岗位上,都会先考虑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圣人就不同。身在利益之外,内心是安静的,没有包袱。假如放下包袱,您的做法最有实效。老子的这里强调了舍与得的关系。在健康方面,七情六欲是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无私的状态是养生最好的状态。道德经读书笔记4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假如天下有特殊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假如百姓有许多相互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假如人们技巧太多就会滋生许多稀奇怪异的东西;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遵守法律;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平常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为领导者都应当学会的。治国要走正道,按规则来,按法律来管理。但用兵是特别规的,要用出其不意的方法。老子虽然反对斗争,但有的斗争是无法避开的,真的有外敌来犯了,必需要仔细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为领导者也不会怯战。“正”与“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区分。“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假如这天下特殊多的忌讳,不允许你做这个,不允许你做那个,老百姓肯定会贫困的,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会运行肯定缓慢、效率低下、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多忌讳呢?是因为领导者多事。那领导者为什么会多事呢?是因为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便利,他要设各种忌讳。忌讳不是规则,规则是让大家运行的一些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实行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规则可以成文,可以公开,告知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讳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却是不能公开摆上台面的东西。“利器”就是锋利之器,武器之类的东西,是相互攻击用的。老子虽然讲的是武器,但是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假如老百姓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肯定会混乱的。老子说,这人假如特殊多地用才智的话,“奇物”就会特殊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怪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须要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对生活有着不好的影响。如扳指,原来是古代用于爱护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来却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特别精致,变成了“奇物”,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来的功用,八旗子弟也从今堕落。因此,技巧经常会被用来满意欲望,不如回来质朴。我们来看人的才智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假如我们用来去帮人救人,去爱护环境,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生活,这个应当是一种质朴的“质”,这种“质”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欲望而动身,我们把这个“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为了虚幻的东西去追求它的时候,“智”就使人们遭遇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归路。“法物”就是那种宝贵的好东西,珍宝。这东西假如多的话,盗贼也多了。假如大家都喜爱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原来没那么高价值,可是大家就觉得它是好东西、珍宝,这时候民心就会乱。大家都不仔细工作了,都想去弄这个珍宝,结果会盗贼越来越多。“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实“盗贼”未必是外边的盗贼,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我们假如不能正常看一件事物,我们人为地非要把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的话,有可能我们心中的盗贼就会生起来,我们可能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个对我们人生是有影响的。因此,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感应关系,这个关系在生活中也到处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的,假如你领导者不为自己去捞取,你的员工之心渐渐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变更,这是存在上下感应关系。假如你为自己,那员工一想你为自己,那我们也为自己,这时候他争斗之心就出来了,他就跟你争夺利益;假如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为我做事,那么我们也要为您、为公司做事,所以都来支持您、成就您,这时候他会放下争夺之心,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了。“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实讲的也是领导者和下边员工的感应关系。我们可以引申来看,其实生活中到处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说家长和孩子,再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心和身体,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的关系,心是领导者,它来指导我们身体去运转,心假如“有为”会怎么样?“有为”就是总想为自己去争取、争夺,我看到东西我觉得美,我肯定要拿到,好吃的我肯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肯定要想方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肯定要拥有它。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假如心“有为”的话,你的身体肯定会很累很累的。道德经读书笔记5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道孕育了世间万物,德滋养着世间万物,天地让万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而世间的各种力气相互作用之下,万物又有了各种功用。所以,世间万物尊崇“道”,也认为“德”特殊珍贵。道受到尊崇,德被看重,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却始终这样做。道孕育万物,德畜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哺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爱护。道产生万物却不去拥有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德行。这一章是老子关于道、德与万物的关系的理论,是关于天之道特征的论述,以便用于提示圣人之道。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畜养,做到知行合一,在详细的事务中给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物,指物体的本身,实物。器,物体的功用、用途。老子的世界观是这样的:道,也就是天之道,是无名无形,不行捉摸的。而它落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有详细的形态了,一种混沌的状态,不分阴阳、混沌一体,这就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基础,起先出名有形,这个时候叫“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一”。因此,“道”与“一”不是一回事,“一”是道在这个世界里的详细表现、实物存在。根据河上公的讲法,这“一”就是德,德起先畜养“道”所生成的混沌状态,不断让它增大,畜养它,然后起先分出阴阳,阴阳合一再变成一个新物质,是阴阳合一的物质。然后再生成了许很多多新详细的物质。“三生万物”,也就是“物形之”。物体有了形态之后,便有了各种功用,成为有用的各种详细的“器”,称为“器成之”。“道”是世界运行规律,无名无形,我们捉摸不到,而“德”是道在这个世界上的外在表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道”是里面的内涵,而“德”则是外边行为体现的品德。我们明白了“道”之后,光懂还不行,假如不在详细的德行上体现出来的话,明白也是白搭。因此,悟道之人必需践行“道”,明白之后要说,让更多的人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做,要有详细的行动。那么践行的“德”越多,“道”就越巩固,这就是用“德”反过来畜养“道”。因为万物由道生之、德畜之,所以万物敬重道与德。而这种敬重、尊贵并不是别人加封的,是自然形成的。“爵”最早时候当一种鼎,这种“鼎”代表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当年只是有肯定身份地位的人才配拥有这种鼎,这叫“爵”。后来引申为爵位,也就是说一个人崇高的地位。道德为什么这么尊贵?是因为即使不给他尊贵的待遇与名位,人家也始终这样做,所以万物更加“尊道而贵德”。这个道理很有意思,对我们生活中的指导太有意义了。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我尽可能地做工作,不在意回报;另一种人是我就要这个爵,每做一点事我要这个回报,给我好的评价,给我点赞。假如你是领导,你会喜爱哪一种人?假如你是群众,你会喜爱哪一种人?唐朝名将郭子仪大家都把他当做一个武将,其实他肯定是悟道之人,他的境界很高,他就是“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每次平叛以后,朝廷里的宦官就在皇帝面前说他坏话,不断地整他,结果释去兵权,让你回家了。别人会觉得不公允,生气的不得了,所以当时还有一个名将叫仆固怀恩,他也跟郭子仪一样能征善战,但是因为不公允待遇,他就觉得气不过,最终也反叛了,最终他整个人生一败涂地。而郭子仪被释去兵权以后,他根本就不在意,而下次平叛的时候还须要他出来,结果一而再再而三,这样的人真的就会吃大亏吗?就在当年,郭子仪就成为大家的偶像了,全天下的老百姓看不在眼里吗?佩服他,敬重他,这就是“道”的原则。没给我地位,但是我照旧这么做,始终这么做,很自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我们真正须要的领导。所以郭子仪人生圆满,活了八十多岁,子孙满堂,家里边孩子都成才了,皆为国家栋梁,到哪去大家都敬重他。长,就是让万物去生长。遂,就是成的意思。亭,指路边给人休息的建筑物,这里是哺育的意思。毒,这里不作“毒害”讲,是哺育、厚的意思,使它变得更加丰富。覆,就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爱护的意思,爱护它、覆盖它,让它存活。“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讲的都是天之道对万物是怎么爱护的,它对万物不断地哺育、爱护,让它生长得很好,这是“天之道”对万物的所作所为。所以老子讲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作为之后隐身于背后,不自恃功劳,这叫“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就是他带领大家往前走,他是这个首长,但是他不说我是主宰,我才是你们的主子,你们全靠我,而是尽量爱护大家,让大家活得好。“玄德”,很深远的德行,“玄”是高远、深远的意思。这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就是说领导者有这种符合天之道的看法以后,您做事会完全不同的,您就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团结您所领导的群众,您就能做到,因为您没考虑自己的利益,为大家做事,所以人家会把你放到尊贵的位置上,这种尊贵不是强行要求的,而是您做到了德行深厚,人家都来追随您、成就您,所以这是真正的领导力。所以,人要像“天之道”一样,要静默做事,不要总是想着自己的功劳。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力其实没有多少差距,相差最大的是德行,做人的看法。做人的看法干脆确定了你能不能团结四周的人,能不能与四周的人和谐相处,这是特别重要的法则。我们都是一般百姓,我们就学这个。假如您对工作就像天之道对万物一样仔细做事,不计回报,您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看到以后觉得你做得太好了,精益求精,做这么好,人家能不给你一个很高的评价吗?作者:高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6道德经分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共计八十一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道家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实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这部书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改变、毁灭的规律的理解,博大精深,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章主要阐述了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存在与消亡、困难与简洁、修长与粗短、高尚与低下、超前与落后都是经过相互对立、相互比较而得以体现。世间的一切概念和价值都是人为设定的,价值的确定都是比较产生的,所以对立的关系是变动的。所以价值的确定也是改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两两对立产生的,犹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述,一件事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反之亦然。善和恶,美和丑,我们都要泰然处之,不能庸人自扰。而后半段则依据“道法自然”的原则精确论述了老子“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证明白老子顺应自然本性,反对好事无为的基本看法,让万物自然生长发展,效法自然,顺应大道。道德经读书笔记7当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地取得成功,完成人生的圆满。一、客观契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这就阐明“道”是时常改变的。道大无边无边,浩瀚无比,又处在时常改变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能够,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一个名字也能够,说到基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出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根源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改变的(连名字都能够改变),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时常改变的,这就恳求人要顺应这种改变,即客观要契合客观,因而人就有了客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而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客观上自以为是,不思索客观改变,这就是有为。客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改变而改变,即顺应自但是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能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能。人是万物之灵,原本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是人生来是不契合“道”的,为什么呢?由于人是个冲突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愿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愿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顺应“道”的改变。具体表现就是客观相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契合。怎样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契合客观,使客观支配客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会变得顺当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那么,修道怎样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要没有私心愿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从而顺应和契合客观的改变。有私心愿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即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契合客观的改变,人生旅程就会呈现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愿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志向生活中,就可以悲观自由地处事为人,而到达“无不为”。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对待利益的获得呢?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准绳: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于“道”的行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只需研讨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转及生物圈的散布就会发觉,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本身利益的了解经常是愿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为的特徵,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处下和不争,曰“不争而善胜”。由于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潜能发挥的水平深浅决议著生命的质量上下。这些潜能是自然给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能最大水平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愿望,就要修德,进步道德程度,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径。道德经读书笔记8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候跟着他们“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我想我们更应当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会,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确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担心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实力。实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道德经读书笔记9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详解: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白话:心气柔软,慈善为怀,谦卑处下,圆融处事,懂得变通,如此为人就能拥有无限的朝气与活力,就会强壮成长,日渐强大;心气执拗,意坚志强,处事强势,盛气凌人,如此行事就会到处碰壁,步入穷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阐述:生与死,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人之生,指的是生存、生活,主动进取,健康向上,强壮成长,日渐强大;人之死,指的是日薄西山、山穷水尽,日益衰弱,直到死亡。柔与坚、弱与强,也是一组相反的概念。不过,老子说的“柔弱”、“坚毅”,指的是一种人生看法和处世方法,并非实指其本身。其中“柔”与“坚”,强调的是心气之柔与心气之坚,“弱”与“强”,强调的是姿态之弱与姿态之强。“柔”,指的是心气柔软,慈善为怀;气血活络,有朝气、有活力;能变通,处事圆融;“坚”,指的是心气坚硬,执意、执拗,不活络,缺乏生气与活力,一根筋,不懂变通,心硬,甚至于心死。比如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其中的“至柔”与“至坚”,指的都是人的心气。人之心气,可以是天下至柔之物,也可以是天下至坚之物,但至柔可以溶化至坚,所以有一句话叫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弱”,并非指弱小,而是指姿态低,谦卑处下,懂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而新、少则得、多则惑”,能够做到“匍匐前进”;“强”,并非指强大,而是指姿态傲岸、强势,盛气凌人,目空一切,宁折不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是倒装句,换过来是:“柔、弱,人之生也;坚、强,其死也。”意思是说,心态柔软,慈善为怀,谦卑处下,能变通,处事圆融,低调做人,这样,人生于天地之间,就会拥有无限的朝气与活力,就能强壮成长,日渐强大;相反,心思执拗,心坚如石,冥顽不化,为人处事强势、高调,盛气凌人,宁折不弯,就会泄掉元气,流失朝气,丢失活力,就会到处碰壁,日益衰弱,而步入穷途走上末路,直到衰亡。老子一向认为“柔”是有生气,充溢朝气的表现。比如说小孩子,心思单纯,心气柔软,所以老子说“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小孩子身体也柔呀,到处都是软的,生命力旺盛;人老了,心气就硬,就坚,观念根深蒂固,执念多,不再活泛了,身子也浑身硬邦邦的了,这都是朝气消逝,活力丢失的表现。又好比说春天,万物萌生,那些新发的嫩芽,老子叫它“毫末”,柔啊,却拥有无限的朝气和活力。所以说,为道进入柔软之境,充溢和和之气,而无一丝戾气,就能包涵万物,就能溶化一切,所以老子会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也喜爱“弱”,如“弱者道之用”、“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认为“守弱”才是真正的强者,“柔弱胜刚毅”,意思是说,用“柔”与“弱”这种为人处事之心态、这种行为做事的看法,远胜于“刚毅”,远胜于刚烈、强势、盛气凌人。留意,老子说的“柔弱”不是指弱小,且与之风牛马不相及。有人将道德经读死了,误以为老子的意思是柔弱可以战胜刚毅,这是哪跟哪呀,稀里糊涂。并不是说,以弱胜强的例子没有,但老子说的不是这个。老子讲的“柔弱”,指的是为人处世的心态、看法和方法,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柔弱。老子所讲的“坚毅”,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坚毅,意思相去甚远,指的也是为人处世的心态、看法和方法。我留意到,有相当多的人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说明为:“人活着的时候,身子比较松软,死了之后,身子变得僵硬。”着实令人惊异!粗看,合理且贴切,细究起来却是漏洞百出。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生病的时候,浑身无力,身子骨特殊软,你能说这是“人之生也柔弱”?还有,人在喝醉酒的时候,尤其是烂醉如泥,更是绵软得很,你能说这是“人之生也柔弱”?就说人死吧,也是在断气之后,血液停止流淌,随着气息体温消逝,身子才渐渐僵硬。我们也常说,“这人都死好几天了,尸体都僵硬了。”老子是何等之睿智,对这些,岂能不知。2、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白话:草木枝叶松软、脆嫩,昭示着草木朝气盎然,充溢勃勃朝气,正是蒸蒸而上;草木枝叶枯萎,树冠光秃,枝条枯竭,说明草木快要枯死了,或已经枯死了。阐述:老子生怕世人不理解或误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所以弄了一事一例,即举草木之例加以说明:松软、脆嫩,昭示着草木朝气盎然、勃勃朝气,预示着蒸蒸而上。老子用“柔、脆”来形容草木之生,而不用“柔、弱”,因为“柔”之和气,草木与人皆有,而“弱”,是特指人的谦卑、处下、退让、不争等的为人处事的姿态和方法,或者说是人效法“弱者道之用”。换成柔脆,则恰如其分,妥当了。枯,指古木、百年老树也,引申为生命消逝而枯竭。槁,指树冠光秃,引申为形容憔悴、干瘦。枯槁,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形体憔悴,心如死灰。“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也是个倒装句,顺过来是:“柔、脆,草木之生也;枯、槁,其死也。”意思是说,草木松软、脆嫩,象征着草木拥有强大的朝气,正是强壮成长之时、蒸蒸而上之际;而枝叶枯萎,树冠光秃,枝条枯竭,这是一种肃杀之气,说明生命消逝,快要枯死了,或已经枯死了。3、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白话:所以说一身戾气,只知生猛、刚烈、逞强,是自寻死路、自取灭亡之类的人。一身柔软之气,擅长退让,懂得谦卑为下,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类的人。阐述:老子以大自然草木之枯荣,深化浅出,来警示、教化世人。一草一木生于天地之间,尚且知道松软与脆嫩是生存之道:风来了,知道迎风而摆,而不心坚意强挺立不动,才不至于伤其躯杆。雨来了,知道用枝叶密密抵抗,而不至于让脚下的泥土被水冲走,以护其根;季节更替,草木知道应时而生,感时而变,春夏长于外,秋冬敛于内。唯有枯了,生命走到终点,惟有槁了,柔脆不再,才渐渐走向死亡。草木尚知柔脆可生,坚毅必死,直至枯槁,油尽灯枯,才肯罢休,何况人乎。从万物万象来看,生死之义理,皆然。凡坚而不柔,强而不弱者,其气易散,其刚而易折,皆是死之徒也。凡柔而能和,弱而能中者,其气不散,久而不坏,皆是生之徒也。人能悟此,当自致其柔,用其弱,又何致坚逞强而自蹈于死之徒?“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心志坚硬,到处要强、逞强的,是自取灭亡,自寻死路一类的;心态柔软,谦卑处下,处事圆融的,是长生久视之道,是自聚生气与朝气一类的。4、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白话: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以兵强天下者必不胜。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合抱之木、参天大树,必将成为大匠之首选,而难逃被砍伐的命运。阐述:前面讲为人处世,宜柔软、要守弱,禁心坚、忌意强。这里讲用兵之事,切忌用强。前一个“兵”,指用兵、军事。强,指以兵强天下,耀武扬威、穷兵黩武。“是以兵强则不胜”,意思说,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凭借兵力,靠军事力气来耀武扬威,折服天下,最终是要失败的。老子在第三十章就说了“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在第三十一章又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行以得志于天下矣。”在第六十九章也提到“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所以说“兵强则不胜”,想凭借强大的兵力,以武力、暴力的手段折服世界,最终势必引起天下公愤,导致天下群起而攻之,故必不得胜。武力能折服的,只是人的躯体,折服不了人的心。中国古代有“画地为牢”,在地面画一个圈,就可囚禁一个人,为何能如此?因为这囚禁的是心,不是身。现在的监狱,高墙、铁丝网,外加一层电网,都囚禁不住犯人,为何?因为囚禁的是身而不是心。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最终不是一样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因为靠武力折服而得来的,是守不住的。现在,美国又独霸全球,不过美国学聪慧了,胡萝卜加大棒,军事、经济一起上,但能坚持多久,可以拭目以待。“木强则兵”,这又是老子举例,一事一例,以增加劝服力。木强,指树在林中鹤立鸡群,一枝独秀,名声大噪。“兵”,指遭受刀斧而被砍伐。意思是说,一棵树,假如太惹眼了,太招摇了,声名远扬,天下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天不收它,也难逃被工匠砍掉的命运。老子以“木强”作喻,说明以兵强天下,此法不行取也,因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以兵强天下者,势必引起天怒人怨。所以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更何况是以兵强天下,岂有不败之理。5、强大居下,柔弱居上。白话:真正强大者,擅长居下,而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会让它的朝气与活力发挥到极致。阐述:“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这句话,感觉老子就是当着我们的面指着一棵树说:你看看,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是呀,深邃的道理,就这么简洁的,就是这么直白的,被老子指出来了。或许,这就所谓的点石成金。强大居下,柔弱居上,这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这就是神奇莫测的天道。它告知我们,真正的强大者,要擅长居下,作为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要自处下位,谦和为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而善待之,敬重之,摆在上位,让“柔”之朝气与活力迸发,让“弱”这一大道之用的源泉涌流。强大居下,柔弱居上,验之于木,是自然之理也。验之于兵,验之于人,无一不然。老子在第六十一章就说“大者宜为下。”强大处于,符合自然之理,因为“重为轻根”,强大处下才会稳;因为“静为躁君”,强大处下才能让躁安静。否则“头重脚轻”则倾覆。强大处下,这叫根深才能叶茂。但是,世人喜好坚毅而恶柔弱,所以更要让“柔弱”居上,要心心念念,记在心上,落实在在治人事天。综述:上一章,老子谈“俭养”,提出了“无以生为,是贤于贵生”的观点。老子直面“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这三个烫手问题,用三个“以其上”,毫不掩饰,毫不忌讳,干脆点名,说是上位者“食税之多”,是上位者之“有为”,是上位者“求生之厚”造成的。直言不讳,一语道破。又干脆利落用三个“是以”,“是以饥”“是以难治”“是以轻死”,进一步确定和强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提出“夫惟无以生为者”,即不追求“食税之多”“有为”“生生之厚”,一切顺其自然,是最为聪慧的“贵生”之法。意思是养生达到忘我之境,才是天生天养。不纵外物,“无以生为”,抱一守真,笃厚内养,则至尊之天爵,至富之天禄,至贵之天德,无时不厚我之生。是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共我一体,大道养我,我养大道,故能长生久视。此乃俭养之道也。这一章,老子谈“处下”。首先从人之生死,确定“柔”,提倡“弱”,否定“坚”,批判“强”,并以草木之生死,加以印证,用草木之”柔脆”对应“柔弱”之道,以草木之“枯槁”对应“坚毅”。接着,顺理成章导出“故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然后从人之生死,谈到用兵之道,“是以兵强则不胜”。可见,老子是特别反对并憎恶大国以兵强天下的做法。又举一例“木强则兵”加以说明。木强则兵,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其道理更是通俗易懂。最终,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其意在劝诫天子、三公以及诸侯人等,要自居下位,谦和为要,礼贤下士,切忌高高在上、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要将“柔弱”之道奉为上上之策。本章,老子试图通过揭示天道之奥妙,而对人道加以示意和指引,同时对前面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提炼,如在“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基础上,现在又提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提出“坚毅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提出“兵强则不胜”,提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并通过一事一例的方式,昭示上位者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本章再次重申“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以劝诫上位者好自为之。道德经读书笔记10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了解别人是一种才智,了解自己,叫做明达。战胜别人的是因为有实力,战胜自己的才是真正的强大。知道满意的,心灵富有。努力前行者有志向。不轻易离开你所处位置的人,你的生活会许久的。到死也不傲慢的人,长寿。了解别人并不简单,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别人的表面而并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了解别人须要才智。而知道自己其实更难,所谓自知之明,做到更不简单。人,往往会高估自己,有的甚至严峻高估自己,很多错误的决策往往都是因为决策人对自己不了解。人生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超越别人上面。在乎超越别人的人,全部优势都在比较中产生,但这种比较的结果是不稳定的,这样的人总是在担忧自己被超越。另外,这种比较虽然可能产生进取的动力,其实比较的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起负能量,也可能损害四周的人,也可能损害到自己。战胜自己,可以战胜昨天的自己。战胜自己的内容许多,譬如人的动物性、懒散、享乐的想法。其实,人最须要的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进步。欲望无穷无尽,不知足者无法感受富有,所以对于自己要求知足。而强行者,是为他人做事,为大众获得华蜜。所,你所处的位置,或者居所,借指根基、平台。这里强调一个平台、根基的重要性。亡,可能是妄,错字,意为傲慢;也有作忘的,意为遗忘。到死都不妄作妄为的,知道自己的份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这样才会长寿。譬如长期汹酒,就是对身体妄作妄为的行为,将严峻损害自己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作者:高风清扬道德经读书笔记11最近稍闲。在家里读书写字的时间好像多了一些。这周末读到了韩鹏杰老师解读的道德经。道德经原来就是一本充溢才智的书,再能看

    注意事项

    本文(2022《道德经》读书笔记_9.docx)为本站会员(飞****)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