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大报时评之 吃饭不忘种稻人.docx
-
资源ID:4209343
资源大小:25.06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届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大报时评之 吃饭不忘种稻人.docx
高考作文最新热点素材:大报时评之 吃饭不忘种稻人目录:1、 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2、 地名发音寄托难舍乡愁3、 让母亲河、母亲湖永葆生机活力4、 保护野生动物,不能有“隐秘的角落” 5、 家庭作业,既要减负也要提质 送别袁隆平:侠之大者,国之仁士原创 梁言品 人民日报评论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91岁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默哀!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老的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曾经,有美国学者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袁老决心向“饥饿恶魔”挑战。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如此反复,经历了一次次“曲折的寻找之旅”,又经过了一个个“穿行在磨难之中”的试验过程,终在这条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取得成功。袁老研发的杂交稻被誉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成就被认为“给世界带来了福音”。“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这是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的评价。“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是农民朋友的赞誉。他常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试验田的路上”。人们看到的袁老,总是挽着裤腿下稻田的形象,无论播种季还是收获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但即便是在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当天,袁老还下地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拿着水稻说:“花开得好好”。成就与尊荣的背后,恰是脚踏实地的奋斗、敢为人先的创新、鞠躬尽瘁的坚守。有人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水稻杂种,曾有不少国家科学家研究过,并未成功。根据实践,袁老以科学的胆识和眼光,无惧“这是对遗传学无知”的嘲笑,投身这一研究。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袁老一生。1964年开创杂交水稻研究,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一粒良种,千粒好粮。”一次次重大技术创新,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让杂交水稻技术冲破了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证明这是科学,更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有梦想,了不起。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一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变成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为了实现梦想,袁老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美国一位学者说,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在田间地头、在试验场地,袁老顶着夏天的烈日、走过秋天的泥泞、踏着冬天的风雪,教人们“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带更多人迎来春天的朝阳。袁老说,“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今天,继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圣地”。这里的创始人袁隆平,把人生视为一盘下不完的棋,并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正当追梦不止、前进不止、奋斗不止!读“li”还是“l”?地名发音寄托难舍乡愁原创 任飞帆 人民日报评论 近期,安徽六安的疫情,引来广泛关注。关于这座皖西古城城市名发音的讨论,也进入人们视野。有人读作“li n”,并引用新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作解释;当地人则读作“l n”,从历史文化和当地方言角度来解读。“六安”究竟该如何读?一时间众说纷纭。日前,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作出回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发音的不同,看似是标准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差异,实则引发了人们对地名标识、家乡故音的讨论,这个过程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文化课。早在五年前,语言学专家就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讨论,其中有地名“六安”读法的详细研究报告。语言学家们从“六”字的历史音韵、方言读音及普通话相关语音演变规律入手,说明了新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字典删除“六”字“l”的读音及删除六安、六合两个地名注音的合理性。但是,仅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考虑,显然不能充分展现地名的意义。地名不只是记录它所代表的空间范围,也包含了丰富的民俗风物,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寄托了人们深沉难舍的乡愁。细察“六安”地名读音引发的讨论,不难发现,认为读“l”音的大多是六安当地人或者祖籍为六安的人。这些与六安血脉相通的人们,对读音选择更多几分情感。毕竟名字本身就承载着记忆:新生儿呱呱落地,家人满怀喜悦取名,姓示血亲,名表祝福;普通花草树木一旦了解其名,顿觉鲜活可爱,仿佛建立起一道情感纽带。地名,不仅是一方土地的地理符号,也饱含着生活、情感和历史;不仅是一串暖心的字眼,也是对家乡的深沉情感;不仅是一种情感归属,也是一种身份认同。有人说,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意确如此,情也如此。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将地名比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地名命名的记载,如“江夏郡因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表示以山水命名;“代郡灵丘县,因武灵王葬此,故曰灵丘”表示以人名命名,等等。到了魏晋南北朝,命名又有进一步扩展,特别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地名命名渊源增加了更多补充。循着地名,人们可以跨越时间之河,探寻到当地的历史渊源和背后故事。从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到高适的“衡阳归雁几封书”,再到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歌中那些美丽的地名,是历史的生动呈现,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域归属感也更加强烈。故土是祖祖辈辈赖以生长、生活的土地,也是乡愁的归处。每当听到熟悉的乡音,会他乡遇故知般停住脚步;每当看到故乡的名字,也会情不自禁地予以关注。规范地名使用,重视地名文化,不仅会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也将让人们更能“记得住乡愁”。读“l”还是读“li”,有历史文化情感等各方面的考量。可以说,文化的基因,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衣食住行,“日用而不觉”。以此观之,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中,同样也需要我们重视文化的力量,革除一些卫生健康上的弊习,培养一些公共生活中的新风,以新的文化习惯助力彻底战胜疫魔。让母亲河、母亲湖永葆生机活力刘 毅 人民日报评论 滋润一方土地、养育沿岸百姓的“母亲河”“母亲湖”被人们深深眷恋,成为故乡记忆的重要载体。这几年,随着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全面推进,随着河长制、湖长制在全国推开,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百姓身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明显增多。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长江干流近年来首次全线达到类水体。2020年112月,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3.4%。可以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正在8省份进行的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一些地方及部门对当地母亲河、母亲湖保护和治理不力现象仍然存在。根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的情况,江西南昌市有关部门对生活污水管网建设重视不够,据测算,去年南昌每天超过50万吨生活污水未收集直排进入城市河道、湖泊和赣江;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每天约4.5万吨污水直排东河,致使东河水质恶化为劣类;广西崇左市污水集中收集率仅为6.7%,在黑臭水体整治中敷衍应付,上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任务的5个池塘有4个被填平这些典型案例暴露了一些地方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让人们看到了治水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明确要求“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在云南洱海边殷切叮嘱当地干部“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到要求让山西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流湖泊,做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实施,确定10条、238项有力措施,并逐一落实到具体牵头部门及参与部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合力,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这场硬仗。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的情况说明,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同时,水污染防治还存在着问题和短板,一些地方发展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水污染防治在内的各种环境问题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加强水污染防治,需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需要扎实做好源头管控,特别是对排污企业加强监管,促使排污单位落实治污主体责任;需要倍加重视保障生态用水,把生态用水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满足重要水体的生态用水底线需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要求。接下来,我们更应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母亲河、母亲湖永葆生机活力,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成既有深厚物质基础也有怡人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保护野生动物,不能有“隐秘的角落” 原创 培卿 人民日报评论 “鹩哥幼鸟、八哥鸟幼体、会说话画眉活体鸟、秀眼鸟、百灵鸟”“联系客服,看鸟加微信”在一些网购平台,鸟类交易颇为活跃,有的甚至涉及国家保护鸟类。从非法捕获鸟类,到社交软件发布信息,再到利用网购平台交易,这条灰色利益链条,值得高度警惕。保护野生动物,禁止非法捕猎,一直是我国法律的鲜明态度。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为违法出售、购买、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或者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提供交易服务”。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一项决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并进一步明确,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相关平台所展示的鸟类里,灰鹦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鹩哥、画眉、百灵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八哥、秀眼、喜鹊等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这些珍稀鸟类都受法律保护,岂能成为任人把玩、非法交易的“笼中鸟”。从多地开展“清网行动”到多部门开展保护候鸟专项行动,保护野生动物,政府一直在行动。铁律之下、重拳之下,仍有一些人不收敛、不收手,公然在这些平台贩卖国家保护鸟类,形成恶劣示范。事实上,非法交易、贩卖野生动物不是新问题,非法交易的种类也不仅限于国家保护鸟类。为什么类似行为屡禁不止?非法交易何以如此猖獗?这固然有法治意识淡薄的因素,但更大程度上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利益而知法犯法。说到底,贩卖的鸟类很大一部分来自野外盗猎,成本低、非法获利高,是典型的“一本万利”的买卖;且捕获难度越大,品种越珍稀,非法获利空间就越大,因此许多人不惜铤而走险。要看到,一些非法交易具有隐蔽、灵活、分散等特征,给监管、执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违法成本低,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纵容了非法交易之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织密织牢野生动物的保护网,必须彻底斩断非法交易利益链条。一方面,应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非法捕猎、违法买卖者付出更大代价;另一方面,还应切实压实平台主体责任,督促其承担起社会责任,压缩非法交易的空间。此外,也不妨发动群众,主动制止非法捕猎、自觉抵制违法交易,壮大保护力量。“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保护野生动物,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亲近自然、喜爱动物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天性,但这种喜爱不能扭曲成侵扰、占有。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少一点猎奇和傲慢、多一点尊重和敬畏,还“笼中雀”一片自由、安全的天空,也是为我们共创一个美好家园。家庭作业,既要减负也要提质 张博令 人民日报评论 一段时间以来,“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作业”的现象引起了很多讨论。有的学校,一些老师会在微信群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还有布置的作业学生单独无法完成,需要家长配合共同完成,成了变相的“家长作业”。如何让家庭作业回归育人本位,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治理问题。针对个别地方和学校存在的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前不久,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十条要求”,明确提出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让作业回归到学校育人环节中来。通知的出台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对变了味的家庭作业的一次纠偏,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给家长“松绑”,让作业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家庭作业的本意在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教育责任以作业的形式转嫁给家长,则是一种关系错位。这种错位的表现,是家庭作业太多、太难。家庭作业如果太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负担就会加重,其间还需要家长帮忙批作业、录作业、视频打卡,这既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负担;家庭作业如果太复杂,部分新型创意类作业还需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不少家长为了帮孩子获评“优秀”直接请人“代工”,导致一些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作品反而难以脱颖而出。只有科学设计家庭作业,才能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实现家庭和学校的良性互动。对此,通知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回答。针对作业数量过多的问题,强调要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并区别不同学段和年级作出了具体时间要求;为了提高作业质量,要求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作业,根据实际学情,精选作业内容;同时还要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这些具体举措,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减少了作业管理的随意性,体现了作业设计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同时,以家庭作业回归育人功能为契机,还可以从更大层面来思考教育减负与提质的关系,思考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的分工协作。从家庭作业的设计来看,不是不要家庭作业,而是要避免其功能异化,在为学生合理减负的同时提升家庭作业的质量,从而切实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能。从家校协同来看,严禁“家长作业”是为了厘清家长与学校的责任,不等于家长放弃对孩子学习的监护责任。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督促孩子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是家长的教育责任。在厘清家校职责的前提下,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让家长合理参与孩子的学习、成长,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总之,对家庭作业控制总量、提高质量,对家庭和学校进行合理分工,才能让家庭作业回归育人本位,学生才能获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