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管资料】-XX理工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docx
-
资源ID:42167363
资源大小:26.1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企管资料】-XX理工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docx
为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创新学术团队建设,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实力,学校决定实施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为加强对该项目的管理,根据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学术团队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一、指导思想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应紧紧围绕学校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其指导思想是: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进和造就为重点,以前沿性创新课题为导向,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发展水平、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立项条件1、创新学术团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学术群体,可以是围绕某一重大研究课题有效整合的学术团队,也可以是学校整体引进或引进与整合相结合的学术团队。项目建设的创新学术团队要求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高标准的建设目标,学校将按照“引进(成熟)一个、立项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立项建设。2、创新学术团队的负责人一般应是全职或共享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家。3、创新学术团队的人员构成一般在10人以上,其成员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其中至少要有一名长期合作的海外知名学者。项目建设要有明确的高层次后备人才培养目标。4、创新学术团队要有良好的科研工作基础和深厚的学术积累,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标,在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已取得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应属于国家、教育部及地方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或技术创新领域,或是多学科交叉的前瞻性研究领域。5、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基地、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6、创新学术团队所在学科应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潜力,团队建设对所在学科要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强有力地推动学科建设水平提高。项目建设计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所在单位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相统一。三、立项建设程序、申请立项建设的团队,负责人结合本单位的人才与学科建设规划,制定本团队建设计划,并填写武汉理工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立项建设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报人事处人才强校工作办公室。2、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对申请书进行初审,主要评审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的组建条件、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建设经费等。3、校学术委员会对已通过初审的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进行复审,确定建设项目和投资额度。4、项目组根据审查意见和项目拟投资额度,进一步修订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目标,并提交学校审批,审批通过后签定项目建设任务书。四、建设经费1、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 “211工程”建设资金和项目组自筹资金。2、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将主要用来资助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团队自身的人才建设,主要是吸引与造就高层次拔尖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包括引进创新团队负责人所需的安家费和科研配套经费;二是支持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科学研究;三是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3、建设经费由人事处和学科建设处会签,报主管人事校领导和主管学科建设校领导联合签批后执行,其中,一次性支付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优秀创新团队经费,须报校长签批后执行。五、目标任务1、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吸引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杰出学者,引进、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每个项目在建设期内要造就或引进至少1名高层次拔尖人才。对各团队新造就或引进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学校将参照本办法和有关支持政策进行支持。2、推动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在引进海外人才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选派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出国访问、进修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3、在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获取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争取科技经费,解决重大理论、技术问题,获得国家级奖励,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等科研工作方面要有明确、合理的建设目标。4、通过项目建设,建成一批能够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学术团队。六、管理与考核1、项目建设周期为3-5年。2、采用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分阶段目标管理方式。校学术委员会和有关专家组负责立项论证和检查验收中的评审工作,人事处、科技处共同负责项目申请受理工作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3、实行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制。团队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筹措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安排接受学校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项目组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学校审批。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学校将免除其职务并重新聘任其他人选。4、建立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根据团队的岗位要求,团队的骨干成员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竞争上岗;负责人对本团队有用人权、分配权和人员考核评价权。团队负责人每年对受聘人员按确定的岗位职责和合同要求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后续聘任的依据。5、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实行年度检查制度。第一年以书面总结形式进行考评,第二年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估,专家可以根据评估情况提出继续支持、暂缓支持、中止协议等建议。6、规定期限内建设完毕后,由项目组向学校提交项目建设总结报告。总结报告要全面阐述项目实施情况、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建设资金决算、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学校将组建专家组根据项目建设任务书对项目建设成效进行评估、审计和验收。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验收结果为优秀的项目,将纳入下一轮资助计划。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项目,学校不再给予支持。7、对项目考核实行“一票优秀制”,对全职引进或造就了院士、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的首席科学加、海外杰出学者;获得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励;以武汉理工大学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在考核中均视为优秀。七、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由人事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