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问:如何理解第二十七条第三项“伪造科研数据”?.pdf
-
资源ID:4223183
资源大小:610.4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62.问:如何理解第二十七条第三项“伪造科研数据”?.pdf
145 62.问:如何理解第二十七条第三项“伪造科研数据”? 答: 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将“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 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纳入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序 列中来。学术研究要求实事求是,对于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 进行伪造,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均为学术作伪、不诚信 的体现,均应纳入到学术不端行为的范畴。 在这其中,伪造数据是很多学科(尤其是理工科)中相当突出的 一项学术不端行为。真实的研究数据是科学结论形成的基础,相反,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有赖于研究数据的可信度。 数据收集和整理工 作的错误、 失误会给以之为基础的研究工作造成巨大阻碍甚至会使后 续工作误入歧途。编造或修改数据是一项典型的学术不端行为。 案例一: 晶体学报数据造假案 2009 年底, 国际学术期刊 晶体学报 (Acta Crystallorgraphica) 在其官网上公告,该刊的 C、E 两份卷中大约有 70 篇左右报告存在数 据造假行为。 这些文章实际上只是基于一组原始强度数据作略作修改 产生。单晶 X 射线研究需要为分子层面研究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这 样才能为后续的药物研发等领域研究提供基础。 一些学者没有注意到, 晶体学报一直持续收录此前已发表的数据。该刊的编辑们在复查 数据时发现相当部分数据存在问题, 经过晶体结构数据权威检测软件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参考大纲(试用本) ,二零一 二年七月,第 22 页。 146 检验两人的数据确系伪造。经查实,这 70 篇被撤销的论文的作者是 来自江西某高校钟某(49 篇)和刘某(21 篇) 。这些论文最终被一次 性撤销。不仅如此, 晶体学报还彻底封杀了来自该校的投稿。 钟和刘所在的高校获悉该起学术造假事件后, 立即成立了调查组 对涉嫌的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最终认定了诸项学术不端行为,其 中包含了钟某“伪造或篡改数据” “造假论文数量巨大” 。该校很快召 开新闻发布会,决定撤销钟某的造假学术成果,追回所有造假论文的 全部奖励 3.2 万元;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撤销钟某、刘某的高等学校教 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开除钟某、刘某的公职,同时给予钟某开除 党籍的处分。 案例二: 舍恩(Jan Hendrik Schn)事件 上述利用数据造假短时期发表 70 篇论文的学术超人般的案例让 我们不由想起了震惊全球的舍恩丑闻。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人们对 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主要在关系到人类健康且由大量公共资金所支 撑的生命科学领域。对于数学、物理学等领域,业界普遍认为不会出 现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然而, 2001 年披露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舍恩伪 造篡改数据事件则颠覆了人们的通常认知。 德国的科学家舍恩加盟了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 出于竞争压力 的考虑,舍恩在入职贝尔之后开启了一连串震惊业界的研究发现。他 参考张胜波: 3 天内两大国际权威杂志相继发文质疑中国学术诚信 ,载南方日报2010 年 1 月 20 日 A07 版。姜天海: “70 篇造假论文撤稿”引发国际讨论 ,载科学新闻2017 年第 2 期。 蔡福津: 两位教师因论文造假被开除公职 ,搜狐网 2010 年 1 月 2 日,载 2018 年 1 月 7 日登陆。 147 先是宣称创造了一种振荡电路板, 随后又启动了不带任何损失地进行 电子超导,发明了首个有机电子激光、第一台散光晶体管等等。他甚 至要用纳米技术创造出所谓的一分子大小的微型电脑。 伴随着这些创 新的观点和发明是一连串的顶级期刊论文发表。据不完全统计,这位 “诺奖候选人” “爱因斯坦二世”在三年中发表了逾 100 篇论文,仅 在 2000 年就在顶级期刊科学和自然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 表了 8 篇论文。以 2001 年的数据统计,舍恩的名字平均每八天就在 学术期刊上出现一次。 随着舍恩论文频频发表在顶级期刊上, 引起了各大科研学术机构 的高度关注, 该领域的很多研究团队都试图在舍恩的基础上进一步研 究有机晶体学。然而,他们在尝试重复舍恩的试验时基本都失败了。 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伦斯坦在试验中发现, 如果温度下降到 绝对零度以上 100 摄氏度时,晶体不会如舍恩所言保持完整,而是碎 裂成极小的碎片。据传,整个美国共有数以百计的实验室在测试他的 试验, 但无一成功。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猛烈, 有人注意到舍恩在 自 然和科学上关于分子晶体管内容是完全重复的,两篇论文的变 极器输出曲线完全一样, 业界认为该等数据完全雷同情况不可能存在。 康奈尔大学的一位教授也发现舍恩的论文数据雷同, 认定他是伪造数 据。 参见毛磊: 美造假科学家舍恩撤消论文 声明此举是出于“对科学界负责任” ,载新华每日电讯 2002 年 11 月 2 日,第 004 版。 许春华: 美国如何监管学术不端 ,载检察风云2013 年第 1 期。 参考中国科学院编: 科学与诚信:发人深省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 ,科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897 页。 148 贝尔实验室随后邀请了该领域 5 名外部权威专家展开了 3 个月 的调查。调查的委员会发现舍恩的数据存在问题,要求舍恩提供辩解 理由的物理证据,舍恩要么称自己没有留下任何实验室记录,要么称 硬盘储存量不足数据被删除了,要么称相关设备在德国,要么称整个 设备由于某种原因被损毁。这些理由无法让调查委员会信服,即便有 这些辩解, 委员会依旧查出舍恩至少在 16 篇文章中伪造或篡改数据。 最终舍恩放弃了辩护,书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而,贝尔实验室还 是解雇了舍恩。德国马普所在该事件披露后,也收回了原本准备给他 的聘书。 自然和科学两大杂志相继撤销了他发表的论文。尽管 其博士期间没有学术不端行为,2004 年德国康斯坦茨大学也取消了 他的博士学位。舍恩伪造数据、学术造假事件被认为是物理学史上最 大丑闻。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需要尊重科学 活动规律,要努力抵御浮躁功利的氛围。大跃进式的科研爆发往往会 使人堕入万劫不复的学术不端深谷。 以上参考中国科学院编: 科学与诚信:发人深省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 ,科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8 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