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doc
燃气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1.1 响应分级根据事故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本单位的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的应急响应由高到低分为1、2、3、4、5等五个级别,应急响应级别及预警级别、色别见表1.1-1。表1.1-1 应急响应分级表响应分级事故级别危险状态危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预警行动应急响应人员财产环境声誉级别色别类别级别1轻微泄漏设施微漏,对燃气设施未构成威胁无伤害无损失无影响无影响1蓝11对微漏进行检修2不影响供气的可控泄露燃气设施的一般泄露,生产运行不受或略受影响无伤害或轻微伤害无损失或轻微损失无影响或轻微影响无影响2黄22常规抢修处理3外围火灾或影响供气的可控泄露其他因素引起燃气设施外围火灾或燃气设施多处泄露,需局部停运处理,或非市区管网泄露,无需大面积停气处理无伤害或伤害无损失或局部损失无影响或局部影响无影响或局部影响3橙23报119灭火,对设施采取保护措施,公司抢修处理,集团协助4不可控或影响严重的泄露燃气设施无法控制的泄露,需完全停工抢险疏散;大型居住区或主管道严重泄露,需大面积停气处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或交通次序伤亡严重损失严重影响严重影响4红34公司紧急抢修,地方有关部门支援,集团公司指导5严重的泄露或火灾因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外力造成管网多处严重泄露或场站燃气设施着火,对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无法预计5黑35集团公司配合有关部门处理说明由危险状态和危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判断,以影响严重的确定级别。在危险可能造成的后果中,人员的情况描述为:轻微伤害是指简单处理后仍可工作;伤害是指需住院治疗;伤亡指有生命危险或致残;财产损失在1万元内为轻微损失,110万元为局部损失,10万元以上为严重损失。1.2 响应程序1.2.1 应急响应程序1.2.1.1 2级及以下级别事故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第一发现人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向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警,报警时简要说明事故情况。(2) 应急管理办公室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应认真做好电话记录,问清事故详细地点、具体情况、报告人姓名、单位、是初报还是复报、回电号码,并向对方复述核实,记录接警时间。(3) 接警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抢修值班人员和值班领导,接警值班人员应确保通知到人,并记录应答情况。(4) 抢修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不超过20分钟)到达现场(市区内),其他抢险人员30分钟内到达现场。根据记录或在报警人的引导下利用工具或仪器探明报警实情,确认事故情况,并按响应现场处置方案予以处置。1.2.1.2 3级及以上级别事故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第一发现人应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向应急管理办公室报警,报警时简要说明事故情况。(2) 应急管理办公室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应认真做好电话记录,问清事故详细地点、具体情况、报告人姓名、单位、是初报还是复报、回电号码,并向对方复述核实,记录接警时间。(3) 接警值班人员应立即通知抢修值班人员和值班领导,接警值班人员应确保通知到人,并记录应答情况。(4) 抢修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不超过20分钟)到达现场(市区内),其他抢险人员30分钟内到达现场。根据记录或在报警人的引导下利用工具或仪器探明报警实情,确认事故情况。(5) 对于报警或现场确认天然气泄露、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值班人员应及时向总指挥报告,并按总指挥指令启动相关预案,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事故应急指令。(6) 应急总指挥应及时向上一级应急机构请求支援,在上一级应急机构未到达现场前,经上一级应急机构的同意,启动应急疏散程序,通知周边单位和人员。(7) 在上一级应急机构未到达现场前,应急总指挥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工作,根据现场情况,划定警戒隔离区域,抢救、撤离遇险人员,制定现场处置措施(工艺控制、工程抢险、防范次生衍生事故),并及时将现场情况及应急救援进展情况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并提出外部救援力量、技术、物资支持、疏散公众等请求和建议。(8) 上一级应急机构到达现场后,立即移交现场指挥权,配合共同处置事故。(9) 非办公时间,按照正常程序报告后,在总指挥到达前,现场值班领导临时担任总指挥职责,可在其职责范围内根据其知识和经验,根据有关应急处置策略,在保护好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应急行动。(10)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和各专业组应急救援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在此过程中,可通过电话获取信息和发布命令。应急响应程序见图1.2-1。1.2.2 扩大应急1.2.2.1 扩大应急的条件(1) 事故发展迅猛,可能危及公司附近其他设施和居民的安全;(2) 事故造成人员伤亡;(3) 事故超出本级预案应急能力或本公司控制能力。应急响应污染物处理应急结束应急人员就位应急通讯联络应急资源调配判断事故态势确定响应级别1、2级是申请上一级应急机构、110、119、120支援事态控制影响消除恢复供气善后事宜总结评估预案修订事故现场保护事故原因调查事故情况上报应急处置警戒疏散医疗救护停止作业现场监测事态控制是否3、4、5级现场处置接警后期处置扩大应急应急救援应急结束后期处置外部救援力量应急处置核实信息反馈事故发生3、4、5级是图1.2-1 应急响应程序图1.2.2.2 扩大应急的原则(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 服从组织的原则;(3) 重视次生衍生灾害的原则。1.3 处置程序1.3.1 警戒隔离(1) 根据事故所涉及到的范围,对危险区域进行评估,确定警戒隔离区。实时监测危险区及其周围区域的燃气浓度,适时根据检测情况调整警戒隔离区。(2) 事故现场经测定泄漏天然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爆炸下限20%的区域为危险区域。 (3) 在警戒隔离区边界设警示标志,并设专人负责警戒。(4) 对通往事故现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严禁无关车辆进入。清理主要交通干道,保证道路畅通。(5) 合理设置出入口,除应急救援人员外,严禁无关人员进入。(6) 根据事故发展、应急处置和动态监测情况,适当调整警戒隔离区。1.3.2 人员防护与救护1.3.2.1 应急救援人员防护(1) 调集所需安全防护装备。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针对不同的事故危险特性,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救援。(2) 控制、记录进入现场应急救援人员的数量。(3) 现场应急救援人员若遇可能直接危及应急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应立即报告应急总指挥,应急总指挥应当迅速作出撤离决定。(4) 紧急情况下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立即撤离,脱险后再向应急总指挥报告相关情况。1.3.2.2 遇险人员救护(1) 救援人员应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将遇险受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区。(2) 警戒隔离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人员应全部撤离至安全区,撤离时应选择正确方向和路线。(3) 对救出人员进行现场急救和登记后,转交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处置。1.3.2.3 公众安全防护(1) 应急总指挥应根据事故的发展,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管理机构发布疏散指令,疏散事故周边公众。(2) 疏散应选择安全的疏散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3)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害特性,指导疏散人员就地取材(如毛巾、湿布、口罩),采取简易有效的措施进行自我防护。1.3.3 现场处置1.3.3.1 注意事项(1) 进入危险区的操作人员必须穿戴防静电服,交出火种,关闭手机。作业时应有专人监护,严禁单独作业。 (2) 危险区严禁烟火,各种火炉、加热炉、电炉等应立即停用,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线路要及时截断。(3) 所有车辆必须佩带防火帽,除工程车外其他车辆一律不许进入。(4) 危险区内使用的各种抢险工具、电器必须是防爆的。危险区域内严禁拨打电话、开关各种非防爆电动设备、电器、工具等。(5) 危险区内作业前,应进行强制通风,或稀释,清扫积聚天然气,降低环境混合气浓度后方可作业。作业过程中应保持现场的空气畅通。(6) 在使用钢质工具进行断管、凿削时,为防止火星产生,须对锤击部位不停地浇水冷却,并用黄油涂抹击凿部位。 (7) 地下金属管道上可能有电流通过(杂散电流、阴极保护装置等),在管子切割或连接时,防止在间隙处可能因电流通过而产生火花,必须消除电流。(8) 钢管带气焊接时,为防止管内混合气体引爆,管内必须保持100500Pa的正压,并派专人负责监控压力。需要切割时应尽量采用机械切割的方法,对于要求不高的切割可以采用电焊冲割的方法,操作时应及时将割穿缝处的火苗扑灭并堵塞泄漏点。严禁使用乙炔焰带气切割。(9) 夜间抢修,严禁使用碘钨灯。应采用防爆照明灯具。灯具距操作点不宜太近,视风向、泄漏量大小确定安全间距。 (10) 抢修现场上空有电车架空电缆线时,在正上方应设隔离棚,防止摩擦火星坠落沟内。 (11) 抢修同时应对涉及事故的用气单位、住户逐一进行排查,确认燃气设施是否关闭。1.3.3.2 抢险作业基本规定(1) 发生泄漏时,应在第一时间杜绝和切断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火源和电源。(2) 分析判断事故管段位置,关闭事故管段上游阀门,切断气源,启动相关泄压装置,减少事故段燃气泄漏量,同时划定警戒区;站场泄漏可启动越站输气。(3) 如已着火,视火情严重程度和燃烧物质,以及可利用的灭火器材,采用正确的灭火方法,以防止事故扩大。(4) 根据现场提供的情况,根据管道泄漏的特点,(腐蚀穿孔、应力开裂、爆管或开裂等)选用相应抢修方案;如遇特殊情况,现场立即制定抢修方案。(5) 带气操作现场安全注意事项 地下管道带气操作坑应选用梯形沟槽或斜沟槽,并应大于一般操作工作坑的尺寸,使泄漏的燃气及时得到扩散。 凡带气操作,必须配备二人以上施工人员。大、中型的带气操作工程应配备比正常施工增加一倍的人员,保证带气操作人员能轮流调换。 在大量燃气外泄或在封闭场所带气操作,施工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现场配置消防器材,并由专人现场指挥,操作时必须使用防爆工具,工具应轻拿轻放,堆放整齐有序,不许乱丢乱放。1.3.3.3 抢险作业技术措施(1) 抢险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记录或在报险人的引导下,使用工具、仪器探明险情,确认是否漏气,当漏气原因未查清或隐患未消除时不得撤离现场,直至查清事故原因并消除隐患为止。(2) 如确认燃气泄漏,抢修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后,应根据现场环境、风向、泄漏程度,确认是否需要现场切断电源,并采取防中毒、防起火、防爆炸措施。埋地管道泄漏的,应立即打开临近的地下空间井盖(污水井、自来水井、电信井、电缆井等),检测可燃气体浓度,同时做好监控工作。(3) 联系相关单位或附近居民,了解在燃气泄漏区域内是否有其他密闭空间(如地下室、地下井窑等),同时检查管线附近居民室内是否窜入泄漏燃气,并采取相应措施。(4) 对于查找到的漏气点,可视具体情况采取降低燃气压力、带压封堵或强制通风措施,防止燃气大量泄漏和聚积。(5) 抢修作业前,应根据管线资料,搞清作业地点的管线材质、规格、走向分布及影响区域范围,并做好受影响区域内的停气宣传工作。(6) 关闭相关阀门,必要时对管线进行停气排空。(7) 抢修作业应在降低燃气压力或切断气源后进行。当泄漏处已发生燃烧时,应先采取措施灭火后再降压或切断气源,严禁出现负压。(8) 若属埋地管道,应通过地面打孔及检漏仪的测量分析,初步确定漏气位置,并组织进行开挖。实施地下泄漏点开挖作业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抢险人员应根据管道敷设资料确定开挖点,并对周围建(构)筑物进行监测。当发现漏出的燃气已渗入周围建(构)筑物时,应及时疏散建(构)筑物内人员并清除聚积的燃气。 应对作业点进行燃气检测。当燃气浓度在爆炸极限浓度范围以内时,必须强制通风,降低浓度达到安全要求后方可作业。 开挖时须派专人密切关注地下管网情况,防止机械开挖时破坏燃气管线和其他管线、电缆等。(9) 找出漏气点后,分析漏气原因,确定维修方案及准备机具、材料。(10) 抢险需动火作业时,应制定动火方案并审批。如来不及审批,可在现场负责人同意后先行动火抢修,抢险完毕要及时补办审批手续。(11) 当抢险中无法消除漏气现象或不能切断气源时,禁止动火作业,并作好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12) 当抢修条件具备后,由抢险队伍对损坏管道进行补漏、抽换、改道等作业。1.3.3.4 钢管作业技术措施(1) 应首先选用换管;当不能立即换管时采用带压封堵。(2) 当采用带压封堵,应将管道压力降至可安全操作的压力以下直接使用抢修卡具进行封堵和补强焊接。(3) 当采用换管时,其焊接应符合原设计的要求;施焊前应切断气源、降压至微正压、用阻气袋阻断气源后进行抢修作业。1.3.3.5 聚乙烯塑料管作业技术措施(1) 采取关闭阀门、使用封堵机或使用夹管器等方法有效阻断气源后进行抢修,并应采取措施保证聚乙烯塑料管熔接面处不受压力。(2) 抢修作业中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和聚积。(3) 抢修作业中环境温度低于-5或大风(大于5级)天气时,应采取防风保温措施,并应调整连接工艺。1.3.3.6 阀门(井)漏气作业技术措施(1) 查明漏气原因,确定抢修方案。(2) 确定阀门的型号、规格、准备好待更换的阀门、钢短管、螺栓、垫片、黄油、灭火器及所需工具。(3) 如需井内动火,将阀门井井盖吊离原位。吊离时要操作平稳,避免出现火花。(4) 关闭相关阀门、切断气源、泄压至微正压。(5) 施工人员下井操作前应进行气体检测达到安全要求。(6) 拆除已坏阀门,将准备好的阀门安装好,操作时要使用防爆工具,操作现场要有专人监护。(7) 恢复供气后要对各接口采用发泡剂或检漏仪器进行检漏;确认无泄漏后,将井盖就位。1.3.3.7 灭火作业技术措施当燃气设施发生火灾时,应采取切断气源或降低压力的方法控制火势,安排专人监控管内压力,使压力保持在300500Pa,保持好事故现场,防止产生次生灾害,然后根据现场情况确定是否需要灭火,并确定灭火方案。(1) 低压地下管着火熄灭方法 用压力大于0.4MPa的高速水流,高速蒸汽或惰性气体的气流喷射火焰,可取得较好的灭火效果。 用施工现场的泥土(有条件的最好用黄砂)迅速地回填覆盖已着火的管道沟槽,待火势减小后配合灭火器灭火。此方法适用较小沟槽。 火苗扑灭后,要用木塞、湿布或粘土等临时封口。 (2) 中压地下管着火熄灭方法 燃气泄漏着火点较小时,可采用低压管熄灭方法处理。 泄漏点较大无法处理时,应逐步关闭着火管段的两边阀门,并控制管内压力处于正压(不低于300Pa),再采取低压方法灭火。现场处理可观察火苗,当处于明显减小时即可。 火灾消除后,应对管道和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消除隐患。 1.3.3.8 中毒事故处置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吸入较大量单纯窒息性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中毒症状。当空气中氧含量降到16%以下,人即可产生缺氧症状;氧含量降至10%以下,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氧含量降至6%以下,可发生猝死。人吸入浓度约8%10%二氧化碳后,即可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 (1) 防止抢修人员中毒窒息的措施 作业点应设置燃气浓度报警装置,当环境浓度在爆炸和窒息浓度范围内时,必须强制通风,降低浓度后方可作业。 燃气设施的抢修宜在降低燃气压力或切断气源后进行。 采取措施避免抢修现场燃气大量泄漏。 在漏气点两端加装阻气袋等有效的阻气设施,尽量减少燃气外渗。 保持抢修现场的空气流通,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毒面具。若佩戴长管呼吸器,进气口应设在漏气点的上风口。 当抢修现场无法消除漏气现象或不能切断气源时,应及时通知消防部门做好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操作现场必须有专人负责监护,并及时轮换操作人员。 (2) 天然气中毒后的急救和护理当发现操作人员或居民天然气中毒后,应及时拨打120求救,在医务人员来到之前或护送医院之前应采取下列措施: 迅速把中毒者从天然气污染区域中救出,平躺在新鲜空气下或通风处。 解除中毒者一切有碍呼吸的障碍,敞开领子、胸衣,解下裤带,清除口中异物等,做简易的人工呼吸。 当中毒者处于昏迷状态时,则使其闻氨水,喝浓茶、汽水或咖啡等,不能让其入睡。如果中毒者身体发冷,则要用热水袋,热毛巾或摩擦的方法使其温暖。 中毒者失去知觉时,除做上述措施外,应将中毒者放在平坦的地方,用纱布擦拭口腔,并做人口呼吸,恢复知觉后,要使其保持安静。人工呼吸应延续,不得中途停止,直至送入医院为止。 一般中毒者撤离施工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后,要全部缓解需要几小时甚至一昼夜以上。对重度中毒者在抢救时要仔细观察其心电图,送入高压氧舱,抢救应特别慎重。1.3.3.4 其他处置要求(1) 应急总指挥发现危及人身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应迅速发出紧急撤离信号。(2) 若因火灾爆炸引发泄漏中毒事故,或因泄漏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应统筹考虑,优先采取保障人员生命安全,防止灾害扩大的救援措施。(3) 维护现场救援秩序,防止救援过程中发生车辆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中毒窒息、灼烫等事故。1.3.4 应急疏散燃气大量泄漏事故发生后,当危及到现场及周边人员安全时,应依据对所发生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判断,启动疏散程序。该程序的启动是在上一级应急救援机构未到达现场前采取的应急行动。当上一级应急救援机构到达现场后,按照上一级应急救援机构的救援程序实施人员疏散、撤离。(1) 天然气门站人员紧急疏散程序 应急疏散集合地点接到疏散的指令后,相关人员全部撤离至指定集合点,各部门(单位)负责人或指定人员负责清点疏散人员,清点后的人员名单报送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疏散的范围根据事故可能影响区域的范围而确定。 应急疏散的时机事故发展态势有可能对事故影响区范围内的人员造成伤害时,由现场应急总指挥下达疏散指令。 应急疏散路线应急疏散路线依时机情况,如当时风向、风力等,按照应急疏散路线图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应急疏散路线图见附件。(2) 附近居民紧急疏散 通告并指导附近居民进行疏散。疏散通知应包含内容:事故地点、事故种类、目前状况、应采用的疏散路线、第一集合点、疏散注意事项。 疏散路线主要以公路为疏散主路线;在最大限度避开危险源的前提下,从需要疏散人员所处位置到主路线的最近距离,为疏散支路线。发生燃气泄漏事故和火灾事故的疏散集合点必须确定在位于泄漏事故点的上风口。(3) 疏散注意事项 要镇定、迅速撤离。行动要有理智、秩序。 若条件许可,疏散前应关闭可能造成危险的电源、气源等。但情况危急时这一步骤可以省略。 组织群众疏散时,要告诫群众熄灭火种。 有秩序的沿疏散路线疏散,在疏散通道狭窄的情况下,应注意防止跌倒。 必须穿过烟雾逃生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身体贴近地面,逃向远离烟火的安全出口。 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保证天然气门站疏散路线的畅通。1.3.5 现场监测(1) 对泄露天然气的浓度、扩散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2) 测定风向、风力、气温等气象数据。(3) 确认装置、设施、建(构)筑物已经受到的破坏或潜在的威胁。(4) 监测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5) 应急总指挥根据现场动态监测信息,适时调整救援行动方案。1.4 应急结束1.4.1 应急终止的条件 外部警报解除; 政府部门或专业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工作已经终止; 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应急处置工作基本完成; 风险及环境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符合相关标准; 次生、衍生危害已彻底清除; 经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确认其他满足应急预案终止的条件。1.4.2 应急终止程序(1) 事故风险已经消除,3级及以上级别应急响应,经上一级应急机构批准后,由公司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指令;2级及以下级别应急响应,由公司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指令。(2) 现场各相关人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接到应急终止指令后,终止应急处置工作。1.4.3 应急救援结束(1) 清点救援人员、车辆及器材。(2) 解除警戒,救援人员撤离。对应急救援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对救援行动进行总结评估,并上报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