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制度与措施.docx
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制度与措施感染诊断标准局部感染:置管处皮肤有红、肿、痛、硬结,伴或不伴有渗出液,细菌 培养阳性全身感染:有感染征象:发热、畏寒伴血培养或导管间断细菌培养阳 性,且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或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菌血症得到控制。原因分析1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的概率越大,定期更换导管并不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导管置入2448h后便有纤 维蛋白鞘包绕导管周围,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留管时间越长,导管细 菌定植率越高”导管留置<10d感染率为8.3%,>21d为66.6%”但有文献 报道,无论置管时间长短,均有可能发生感染,不应该因为时间短而忽 略无菌技术操作。.2插管部位插管位置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Bambauer等3认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 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因此,建议需要中 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最好选用锁骨下静脉。3.导管的材质与类型目前导管的材料主要有聚乙烯、聚氯 乙烯、聚酯和硅胶类、硅胶类的感染率远较聚氯乙烯低。曾有报道指 出,应用聚氯乙烯导管其血栓静脉炎的发生率为7().()%,硅胶导管为 20.0%;单腔导管感染率为8.3%,双腔导管感染率为37.7%o4敷料的选择无菌透明贴膜具有可视性强!使用方便和防水等优点,但它透气性差,长时间使用易引起局部温暖潮湿,有利于微生 物生长繁殖,因而增加了微生物在导管外壁聚居和菌血症的危险。.5医护人员的因素无菌操作不规范:医护人员无菌意识较差,未严格无菌操作;目前认 为操作人员及患者皮肤外表的葡萄球菌属是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最 主要的病原菌穿刺技术不熟练: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造成对患者血管 内壁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局部组织修复时间延长,细菌侵入造成感染的 机会增加;操作过程中,无菌物品暴露时间太长,导管未进入体内前即 被污染治疗过程中受到污染:包括药液配置过程中、输液前或输液中不正 确的技术操作方法、消毒方法、加用药物的溶液放置时间过长、温度 不适宜、溶液pH值偏高或偏 低等防治措施.1减少放置时间尽量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掌握拔管 指证:一旦导管不再需要时应立即拔出;短期内中心静脉导管的插管部 位出现化脓应立即拔出;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且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是可疑的,应立即更换;导管未保证无菌操作的,应在48h内拔 管。.2认真选择穿刺部位 穿刺部位应选择易于固定,感染率相对较 低的锁骨下静脉,尽量防止穿刺颈内静脉及股静脉,防止选择接近开放 性伤口处,以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3合理选择导管 静脉置管的导管材料要求不易引起血栓和感 染,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导管的外表或材料中加入抗菌成分, 已经被证实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率。4严格无菌操作 插管前良好的手卫生制度的落实以及操作中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可以为患者提供远离感染的保护。.5合理选择敷料 提倡使用棉质敷料,选用透气性能良好!吸水 性强!覆盖严密的敷料,无菌纱布能够增加局部的通透性,减少创口局 部渗液的残留。.6保持导管通畅 每次输液完毕用生理盐水或肝素钠生理盐水 20ml正压封管,每次输液前均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回血,如有小的 凝血块应将其抽出,再输液。7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 管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 对专人进行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因素!护理规范!专业技能等知识 的培训,可以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技术水平,持续改进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