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书笔记.docx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重要思考:1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三无","无相、无念、无住"。"无 相”就是不执着于客观世界,"无念”就是不执着于主观心念,"无住" 就是说人原本的心念是迁流不息、不会停留的。2 ."无相”来自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主要针对客观 世界来说,山河大地、金钱美女、房屋贷款、柴米油盐,凡此种种都不 要执着,有也好,没也好,随它去。往深些说,要消弭主观与客观的界 限,不要把外物与自我对立起来,物我一体,物我两忘。3 .无念",这个"无"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超越的意思。”无念是指超越有无、是非、内外这些二元对立的观念,不要把它们 看成对立的,而要看成统一的,还要摆脱尘世间各种烦恼杂念。4 .“无住",重点是让心念处在自然而然的状态,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在 主观上的“发力"。这样的话,就摆脱了业力的牵绊,也就超出因果链 条之外了。到了这个状态,就是成佛了。5 .全书在讲的是,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如果心已经符合厚德 载物,那么何必知道背后道理。全书通篇讲,如何修禅,如何排除妄念。而无念无相无住都是方法而已。清净本心。6 .无为指的是不要做刻意的事情。实事求是,一切客观规律都是。7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8 .潜意识整体是有利于人类开展前进的。9 .禅宗五祖跟六祖讲:不识本心,学佛无益。如果你不认识这个清净本 心,学法、学佛,都没有益处。你再怎么精进、用功修行,都还在自我 的世界里。10 .再去读六祖解金刚经,读王阳明心学书籍摘要:神秀和慧能两个著名的佛偈对决。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我修道的身体犹如菩提树般坚定,我修道 的内心犹如明镜台般澄净,我每时每刻都在精勤地擦拭身心,不要让身 心沾染上任何妄尘烦恼。),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 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无上菩提自性并非如菩提树实有,澄净自体本 心亦非如明镜台实有,我的身心本来空寂无有一物可得,又以何处去沾 染任何妄尘烦恼呢?)"风动还是幡动"的著名公案,六祖言,"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 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慧能圆寂之前留下的最后一个佛偈,”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假设修 不动行,同无情不动。假设见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 佛种。慧能认为不该刻意去提高修为道理还是先前的道理,一旦刻意了, 就强化了分别心;慧能主张顿悟成佛所谓顿悟,就是说凡夫俗子和佛菩萨之间只隔着 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这张纸一捅就破,一旦捅破就会恍然大悟、豁然开 朗。而在顿悟法门里,不存在"逐步提高、逐步升级"这种渐进过程。在慧能看来,越是全神贯注、心无旁警,执念也就越强,反而结果会南 辕北辙,欲速不达。正确的做法,是在认识到"无相"和"无念"之后, 让心念回归到无住"的自然状态,如果做得到的话,业力的束缚也就 自然解脱了。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假设,不识自性般假设,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 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假设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 慧到此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那么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善知识。摩诃般假设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 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 变三毒为戒、定、慧。假设起正真般假设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假设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 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 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 之中,不思前境。假设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 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 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假设著心著 净,即障道也。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 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 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女石染,从前所有恶业嫉文石等 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豌家。无念念 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假设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馀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 人问:彳可名为阴?答云:明是因,阴是缘,明没即阴,以明显阴,以 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馀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 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众生的真如自性就是真正的佛性,邪见与贪、瞋、痴三毒才是障道魔王;邪见迷惑的时候魔王就在屋舍里,获得正见的时候佛就出现在殿堂。六祖坛经一读书笔记对于禅的理解: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弘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鄙人:“菩提树非树明镜台非台本来无即有何言尘与埃?"即是树又不是树,即是台也不是台,本性就是无有相生,无有相灭, 尘埃完全跟本性无关!达摩的意思,有情就是无情,无情就是有情,因 就是果,果就是因,无性即有性,无生即有生!楞严经的说法:"掌即拳,拳即掌,心在体内,心亦在体外,心不 在体内,亦不在体外简单来说就是量子的测不准原理和不确定性!金刚经:"一切有如法,如梦如幻,如露如电"!般假设米多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易空,空不易色”!华严经法华经乃至大般涅磐经抢在佛陀前面去烧三昧真火 的煞笔头陀,都在表达禅宗的本义只有一个:即一且二!佛陀的本义就是量子论!就是易经的即一旦二 空色两者本是同一物质,所以生死循环!所以:“舍利子,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死!"除此之外,一切解释都是伪说!再回到这两句偈语,观念如下:观念一:惠能的偈语比起神秀并不高明,他说的只是禅的一面:"空"而神秀的偈语并不差于惠能,因为神秀说的是禅的另外一面:色而真正的禅宗本义是色和空两种对立和统一!而禅宗后来的南顿北渐,其实是分别从色的角度和从空的角度去悟 得禅宗本性,只是当时社会条件落后,而且那时候也没有量子论,而易 经又有京房易,梅花易,火珠林等等,并不统一,所以当时的人的头脑很难接受悖论,才导致佛学的本义很难理解即使是资讯兴旺的今日,除了真正的读书人懂外,其他人都是瞎扯蛋!观念二:六祖坛经里面也说了这个时候弘忍判断惠能也还是没有理 解禅宗本义,所以后来暗地里教了他。西游记孙悟空半夜三更被菩 提老祖教的故事就是出自于此处!惠能也是弘忍晚上三更偷偷传他佛法 和衣钵!观念三:禅宗本义各种经书其实讲的都是差不多,但是今天的吃斋念佛 的敲木鱼的和尚和真正的佛家思想完全是两回事!和尚是佛教这个宗教里面的一种职业!而大多数的和尚压根不懂禅, 都是在装逼,无论是藏传喇嘛还是蒙古喇嘛,都是一种宗教职业,而不 是真正地把释迦牟尼的思想发扬光大!现在的佛教思想是劝人行善,积德吃斋,然后有空去庙里拜拜木偶雕像!在同样一群愚民周围寻找自我认同!综上:说这两句偈语时,惠能并不比神秀高明,之所以这两句偈语 广为流传,是因为大局部人都是长字认一边的无知和愚昧的暴民,不能 够从反方向看待问题,不能理解量子理论的那种悖论,不能理解禅宗的 本义谈的是悖论,是矛盾!矛盾早就对立就像是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 愚弄世人!而不是真正地”空"就比"色"高明!六祖坛经的感悟从去年学习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后,就基本不再大幅学习经论。随 身只带两本书,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小本口袋书。金刚经能背诵一局部, 所以常常在打坐中和睡前作为止观的方便,六祖坛经虽然带着,但已经 长久不看了。清明节,去看个朋友,在高铁上无事,拿出六祖坛经再看一遍,真是言 语无法形容。通常佛所说称为经,菩萨注解佛所说的经称为论。六祖坛 经虽可视为金刚经的一种注解,但其表达见地的方式,又在金刚经之上, 赤裸裸的一刀见血。六祖坛经应该是汉传佛教的顶峰之作,它所表达的见地和修行的法门, 是如此的简单粗暴,与印度所传来的经论差异很大。印度佛教经论的特 点是逻辑性很强,因为要与其他宗教和派别辩论,所以要花大段的篇幅 去比喻说明,文字多了各人理解不同,会有很多歧义。六祖坛经带着浓 厚的中国传统表达方式,言简意赅,不是为了讲推理,而是把结果直接 呈现在我们面前。佛教在讲法时有显、密之分。显是从我们通常的认知说起,也就是世俗 谛,从破世俗谛不成立而到达密,胜义谛。密是给高根性的人讲的,这 些人从一开始就怀疑世俗谛是虚假的,就省掉前面的环节而直接说密。所以禅宗是大密宗。这个密通常不对外说,因为与大家既有思维相差太 大,容易被当成异端处理掉。藏传佛法的密本也是这个意思,但在流传 中夹杂了很多独特不愿去解释的显,混在密里面,所以藏传佛法的密和 禅宗的密还不一样。我个人认为,六祖坛经最重要的是忏悔品。在这一品中六祖已经将密公 开说了,这在佛教经论中还是极少见的。"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众生 的由来清清楚楚。以自色身三皈依,在这里顺着六祖的引导,立时进入 无我无法,现见一切随业力流转的佛境界。说到这如果我们还没明白, 只能说智慧福报太低了。六祖以不识字示现,以白衣身份得法,以出家人身份传法,不拘形式, 圆融无碍讲解。为最上根性人宣说佛所教导根本义理,教导见性成佛最 上法门。可惜现代人已经很难接受了。禅宗修行以见性为本,见性后自然了知定慧一体,行住坐卧不离禅定。 之后,以坐禅修止观为入道法门。再之后,学佛人智慧越来越薄,止观 已成古法,只能参话头。现在,话头也没了,借他力念阿弥陀佛,去极 乐世界再学佛法吧。现在虽然学佛的人很多,但对照六祖所言"一直执 着,要有善知识外力帮助才能解脱"的人无有是处,大多都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