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实践研究吴锡汾摘要“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过程中, 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 为内容,注重生活与审美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开展,让幼儿审美情 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 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 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表达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关键词生活化 美术欣赏教育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 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 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有着其它活动不可代替 的功效,它对开阔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艺术兴趣,开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 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 均有显著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客观与主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幼 儿园的美术欣赏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比拟现实的问题:1 .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幼儿园的孩子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具有怎样 的特点,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可以到达什么水平这些似乎都比拟模糊。2 .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较片面。多局限于名画欣赏,而幼儿受其经验与理 解能力的影响,对名家作品的欣赏无法感受作品的真谛,对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比 较外表。3 .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方式较传统。多以幼儿看图片讲述自己对色彩、构 图的感受为主,常常是一幅画,几张嘴就完成了一次美术欣赏活动。甚至以教师 对作品的解说为主,缺少幼儿与欣赏对象之间的互动。4 .美术欣赏教育的活动形式较单一。往往只注重于课堂,忽视幼儿生活的环境创设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与环境的互动,更要注重教师与幼儿、幼儿与 环境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局限于幼儿对环境的观察与感知,更重要 的是发挥幼儿的审美主动性,让幼儿做环境布置的主人。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三个步骤,即:布置前,广而 告知一一让幼儿明白自己将承当的任务;布置时,合理布局一一呈现幼儿作品时 让幼儿讨论布局;布置后,欣赏调整一一作品呈现后欣赏评价,可以对作品进行 重新组合,也可以改变呈现的空间。总之,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切忌简单 地把幼儿定位在“参与者”这一层面上,而应设法激发幼儿在参与过程中的创作 热情和思维火花,努力把环境创设的过程演绎为有序的、动态的、变化的审美创 作的过程,巧妙地把各个环节都优化为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教学内容,有目的、 有计划、有策略地分步实施,让幼儿在这样一个开放、合作、挑战的过程中提升 自己的审美能力。3.在亲子活动中展示审美能力。生活化美术欣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将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于 生活,因此,我们结合丰富多采的亲子活动,为幼儿搭建展示的平台,让成就感 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开展。例如:在庆“三八”系列活动中,小班孩子开展“送给妈妈的项链”活动, 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项链隐含着他们对色彩的搭配、图案的排列等审美能力;中班 孩子开展”送给妈妈的贺卡”活动,孩子们绘制的卡片造型各异、图案精美;大 班孩子开展的“亲子服装秀”活动中,孩子们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的服饰, 充分表达了大班孩子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又如:在亲子采摘活动中,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中,孩子们利用摘下的 桔子进行水果拼盘,开展“水果拼盘品鉴会”,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展示 了各自的才能,欣赏了丰富的拼盘造型,也给家长们开展生活化的美术欣赏活动 树立了典范。在生活化美术欣赏教育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收获了很多,尤其在教师观念的 转变与孩子的审美能力开展方面有了比拟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限 制,对生活化美术欣赏教育的研究多停留于实践层面,缺少深入地分析与提升。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运用更加科学、 规范的研究方法,更系统地探究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课程设置,进一步丰 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美、享受美、热爱美、创造美, 真正回归生活,放飞孩子心灵,最终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开展!主要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3 .孔起英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方方面面,教师对幼儿审美活动的组织缺乏敏感性。然而,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为此,针对以上现状,我们认为改革传统的 美术欣赏教学方式,让幼儿在生活中开展其美术欣赏的自主性是改变这一现象的 根本。因此,我们尝试了 “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一)依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我们发现幼儿能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并按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 的色彩、形象作简单的描述,这说明幼儿已经具有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具体表 现在观察作品的内容方面,主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对物象观察比拟仔细, 能够描述某些细节局部,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想。随着年龄 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介 于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对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作了如下整理:幼儿园生活化美术欣赏教育的总目标1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了解对称和谐、均衡、节奏等 形式美的初步概念。2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欣赏对象的造型、色彩和构图等的表现性以及周围事 物的运动变化,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3 .引导幼儿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美术元素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同时我们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将总目标又转化为各年龄段目 标,具体如下:小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1 .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肢体动作等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幼儿 的艺术感觉。2 .引导幼儿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对欣赏对象的简单描述,在欣赏 中获得愉快的经验。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1 .引导幼儿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2 .引导幼儿欣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的美术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玩 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置等,产生与作品等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培养 他们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大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1 .引导幼儿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 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美的能力。2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 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二)挖掘生活素材的审美特点,开采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二那么,怎样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引 导幼儿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从而拥有一双智慧的、审美的眼睛。1 .从主题内容中挖掘美的资源。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幼儿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分析主题内容,挖掘具 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使孩子在主题的进行中直接感知,对审美 的体验也会更全面、更深刻。如:在我的家乡上虞主题中,我们从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历史传说,家 乡的建筑等多方面入手,让幼儿在多感官的刺激下加深对家乡上虞的了解。其中, “家乡的桥”、“曹娥庙”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建筑,蕴含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展 现着它独特的建筑风格,让幼儿从实实在在的感知中发现这些建筑中的造型美, 从而激发对家乡上虞的热爱之情。另外,上虞是青瓷.的发祥地,青瓷作为一种古 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去感受美的欲望。通过对青瓷造型美、 色彩美的引导,幼儿亲自动手尝试仿青瓷,充分表达了自己对青瓷美的理解能力。 由此,也可以引导幼儿欣赏生活器皿的美。又如:过新年主题中,“红红的中国结”、“唐装秀”、“年画”、“花灯”、 “美丽的烟花”等内容让幼儿在感受新年气氛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有 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认识中国结的寓意到编织中国结;从唐装的欣赏到唐装秀; 从欣赏年画独特的风格、了解年画的含义到描绘年画,表现对年画的理解;赏灯、 制作灯笼,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将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 系在一起,既推进了主题活动的开展,又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2 .从自然景物中发现美的元素。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自然风光等到处都存在美,我们 要多角度地帮助孩子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如:“柳树姑娘”的活动正是从从自然物中开展欣赏活动的一次尝试。柳树 的造型,特别是柳条丝丝,在风中随风摇曳所形成的线条的柔美与动感,带给孩 子的是最直接的视觉刺激。同时,我们运用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使幼儿在活动中 与柳树融为一体,在自然界中感受着美,表现着美。又如:“花坛里的花”这一活动中,教师从花丛的造型、色彩的搭配、与周 围环境的呼应、比照等都表达了美的元素。“金黄的油菜花”这一活动中从远处 欣赏大片的金色呈现的明亮又清新的感觉,从近处感知花簇的造型特点,表达蜜 蜂在如此美丽的花丛中的心情。引导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发现美的 元素。3 .从日常生活中拓展美的经验。教育要适合孩子,教师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 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所拓展的内容,促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用己有的经验来积累 新的审美经验。如:”老师的发型”这一事例中,孩子们看到老师的卷发说老师像自己的妈妈, 有的说老师怎么一下子变那么大了。几天后,老师扎了两条辫子,孩子们又说老 师像姐姐,像个小姑娘。这都是孩子们看到一个发型之后产生的最直接的审美体 脸。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卷发给人的一种成熟感,两条小辫给人的一种幼 稚感。在活动中,我抓住这个点子,引导幼儿感受同一个人发型不同就会表达出 不同的状态,孩子们更是大胆地发表自己对发型与脸型搭配的审美认知。目的是 激发幼儿能关注身边事物,拓展幼儿的审美经验。又如:在幼儿的认知体脸中非常直观地认为穿裙子是最漂亮的,这一方面体 现了幼儿对“裙子”这一事物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幼儿在审美认知中 存在的认知误区,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客观地引导。引导幼儿比拟感受裙子本身 的美与裙子穿在人身上的美,同一条裙子在不同身材、不同肤色的人身上的视觉 效果,初步形成对服饰搭配的审美态度。4 .从生活用品中收集美的信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用品在造型设计与 色彩搭配上也表达了一定的艺术特点,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我们对此类资 源作了收集与审美信息的梳理,让幼儿在原生态的生活中体验美、感受美,并与 之产生共鸣,产生情感的愉悦。如:“多种多样的食品盒”活动,幼儿欣赏了月饼盒、糖果盒、薯片盒等, 知道了图案的对称美,色彩的和谐美,造型的别致美等。另外还有“花花绿绿的 糖纸”“漂亮的手提袋”等都深受幼儿喜欢。如:“多彩的烟标”、“美丽的贺卡”,因为其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包罗万象、 容易收集等,在欣赏中孩子们非常喜欢。如:“美丽的扇子”,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扇子:鹅毛扇、檀香扇、蒲团 扇、纸折扇、丝绢扇、芭蕉扇、塑料扇等,在砍赏中幼儿开阔了眼界,开启了思 维,也设计出了一些奇形怪状、功能奇特的扇子,效果非常好。如:“伞花朵朵”活动,各种各样的伞尽显独特的造型、富有装饰性特点的 图案以及和谐的色彩搭配,幼儿在砍赏的过程中灵感触动,创意无限。总之,生活化的欣赏内容让孩子与生活融合,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 验美,使孩子情绪愉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三)尊重幼儿的审美个性,探索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组织方法。传统美术欣赏活动中大局部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择欣赏材料,并把 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或者权威观点解释给幼儿,教给他们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这样的欣赏活动是单向的,并不能真正激发孩子内心对审美的需求。 我们知道幼儿期的孩子是活泼可爱各具特色的,他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对不同 的东西孩子们能想象出许多稀奇古怪的想法,而且每个孩子又不一样。所以,我 们在生活化美术欣赏教育活动中,吸收了专家的有利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际,对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作了大胆的尝试,以尊重幼儿的 个性为宗旨,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在交流互动中提升美的体验,在创作、表 演等活动中表现美,在生活中运用美,使欣赏活动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下面结 合课例伞花朵朵作具体的介绍:1 .提供开放的欣赏对象。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以视觉感受为基础,因此,欣赏对象的呈现方式是激 发幼儿审美兴趣的先决条件。在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伞花朵朵活动中,基于伞 主题的开展,我们将欣赏对象“伞”布置于幼儿生活的环境之中,创设一个开放 的欣赏气氛。如:门厅里将长柄雨伞收拢倒挂,以高低错落、同类色组合的方式 进行呈现;走廊上将雨伞撑开倒挂,按颜色的间隔排列;在玩沙池旁边有造型独 特的太阳伞;在活动室里将油纸伞以圆面组合的方式挂于梁上、墙面等处;在“小 商店”里,有师生共同收集来的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大小的伞;等等。 让幼儿涉足之处都有“伞”这一欣赏对象。同时,一些造型、色彩等形式上的审 美元素也在开放的环境中不同程度地进行呈现,为幼儿与欣赏对象的互动提供了 基础。2 .营造积极的互动环境。视觉感知是幼儿与欣赏对象初步的、单向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又因幼儿心 理开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幼儿不可能迅速、有 效地对欣赏对象做出融合,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和欣 赏对象进行问和答,营造一个积极的互动环境。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对话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轻松、宽容、自由的态度, 也有经验的互相激发和交流。如:活动伞花朵朵中,每到一处,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中的伞做 出一点反响,教师有意识地捕捉孩子的这种信息,并将信息扩大化,让所有的孩 子都来关注欣赏对象。片断:幼:“哇!我们教室里的伞好漂亮呀! ”幼:“这种伞我姐姐跳舞的时候也用过的。”师:是吗?你觉得这些伞什么地方最漂亮?幼:“我觉得伞上面的花纹很漂亮,这些花纹好像是画上去的。”师:“你的眼力其不错,这种伞叫油纸伞,是纯手工制作的,最早是我们中 国制造的,所以它上面的图案都有国画的特点。这些花纹在伞面上的位置有什么 特点呢? ”幼:“好像没有画满,都有空出来的地方。”幼:“我知道了,我学过国画,这叫留白吧!”幼:“我觉得它的伞架也很有意思,好像跟我们平时用的伞不一样,一根根 的特别多。”师:“是呀!发现这些伞骨是怎么排列的吗? ”幼:“平平的,向四周散开去,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幼:“这叫放射状。”当孩子关注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说明他们具有比拟敏锐的视觉感知能 力,教师没有以自己预设好的语言来传达信息,而是根据幼儿对作品所传达的信 息,通过对话交流,激发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段看似 随意的交流中,孩子的审美经验在幼儿、伞、教师三者的互动中得到了交流与提 开。当然,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提问思路要清晰,问题 要灵活多样,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还要激发幼儿提问。其次,给予幼儿充分的对话时间,这个时间里有反复屡次的、多种感官的感 知与体验,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不要操之过急、讲的太多,要让幼 儿自己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他们的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 和表达能力。只有在儿童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 象。如:活动伞花朵朵中,当孩子们进入“小商店”看到那么多造型各异的 伞时,有的孩子忍不住翻开伞,看看这把又看看那把;有的孩子顿时与同伴交流 自己的经脸;有的孩子撑着伞摆弄着各种姿势3 .多种方式表达审美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幼儿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幼儿 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 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创作作品的等等。让不同能 力的孩子都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审美体验。如:活动伞花朵朵中,孩子们可以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表演伞舞,表现 伞与人体的各种造型组合;可以用绘画创作的形式设计独特的伞;可以运用多种 废旧材料制作伞:可以在伞上作画;可以用伞或伞的作品对环境进行再装饰,提 升审美经脸,等等。这样的表达尊重了幼儿的个性,也使源于生活的欣赏活动重新服务于生活, 使生活与教育形成一个比拟融合的状态。(四)关注幼儿的审美需要,拓展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活动形式。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开展都离不开环境,儿童出生后就 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得到开展。因此,我们认为: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同 样不应仅仅局限于将生活化的素材搬进美术课堂教学,我们还应该重视幼儿一日 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及美术气氛的创设。因为艺术欣赏是需要不间断的、充分 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才能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审美经验。幼儿的审美学习是同日 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将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 体验审美愉悦感,有利于幼儿的自我表达。为了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我 们对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的形式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将审美活动提高到另一个 新的高度。1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审美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各个时间段,让美术欣赏真正走进日常生活。做法h让散步时间成为孩子发现美的契机。散步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形式 之一,走在校园内,孩子们的眼睛总能发现许许多多的小秘密,花坛里的花、地 上的落叶、农场里的果实,都能成为孩子关注的焦点,此时,教师要有非常 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引导他们发现其中隐含的美。如花坛 里的花儿开了,孩子们关注的是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花儿和 叶子之间的色彩关系,花坛中植物的组合与搭配膨式等等。做法2:让谈话活动时间成为孩子交流美的平台。谈话活动时间是教师与幼 儿沟通交流最密切的时间段,孩子们的新发现、开心事总能在这个时候畅所欲言, 在需要的时候,也是孩子们交流审美经验的平台。如:孩子在家里画的作品可以 带来与小朋友共同提供;有小朋友的发型变了可以引导孩子们交流变换后的感 觉;孩子的新服饰可以引导大家欣赏,等等。当然,在如此生活化的交流中,教 师要把握好语言的导向,使孩子们的交流美的状态是正向开展的。做法3:让区域活动时间成为孩子创造美的空间。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能自 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在美工区里,丰富的材料、宽松的环境,是幼儿创造 美的自由空间,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进行表现,也能根据作品的完 成情况在区域活动时间里作延续性地创造,直到达成他们心中理想的状态,满足 幼儿创造美的需要。做法4:让各领域的整合成为孩子表现美的舞台。课程的整合性意味着审 美活动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自然角物品的陈列、数学活动中有规律的排列、歌唱 活动中的面部表情、韵律活动中的姿态,等等,美的色彩、美的摆设、美的形态 贯穿着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2 .在生活环境中传递审美经验。幼儿教育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开展是在周围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开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 用。”在实践中,我们注重生活环境与审美教育融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 隐含审美元素,让幼儿在互动融合的环境教育中变得充满灵气,让他们的双手在 共同创造的过程中变得能干灵巧,让他们的心灵在感受体验之后变得更加美好。做法1:合理规划活动空间,利用三维空间的布置呈现色彩、造型、构图等 审美元素,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我们在开学之前将活动室环境布置做了统一的规划,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 目的地将色彩、造型、构图等美术元素隐含于环境中,使孩子们在丰富的环境刺 激中形成对色彩、造型、构图等的敏感度。如,小班活动室内,我们布置了红、 黄、篮、绿等几种基本颜色和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图案, 有线状材料、块状材料,等等,让小年龄的孩子在明快的色彩、丰富的造型组合 成的环境中,初步积累美术元素,为培养孩子的审美品质做好铺垫。又如,中大 班活动室的布置,我们以色调、风格的统一性为标准,从环境的整体性考虑,逐 渐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有古典的水乡风格、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有温馨的卡通 风格、有纯朴的乡土风格、有浪漫的现代风格,等等。随着教学主题的变换,活 动室的环境不断地更新,让孩子们在环境的隐性教育中,积累越来越多的美术元 素,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做法2:幼儿参与环境布置,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