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docx
-
资源ID:42319344
资源大小:3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docx
临川一中2021-2022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命题人:谢青松.审题人:帅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网:众所周知,我们一说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就会提到夏商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实 证,关于夏朝的论述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疑问。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开掘,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遗址陆续被发现出来,其中就包括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和夏朝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戴向明:绝大局部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夏的存在是清楚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质疑,特别是国外一 些学者,因为没有文字证实,他们就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论证在早于商这个阶 段,相当于夏的这个阶段,是否出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比方说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 址为代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否已进入国家了?这个我们从考古发现上是可以研究、可以论证的。包括我 在内的好多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代表夏。良渚跟夏文化确实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良渚出现得非常早,它是在距今5000年前,或者延续到5000年后。 夏的出现基本上最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到距今3500年之间。二里头文化实际上还要晚一点,二里头文 化大概是距今3800年左右到3500年左右。所以说,在这个阶段都还存疑,还有人质疑,只有到了殷墟甲 骨文出现之后,才能证实商史的存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良渚延续时间是从5000年前,比方五 千二三百年,到四千二三百年之间,这1000年的时间,然后它就衰亡了,不是完全消失了,但确实是完 全衰落了。后续有一些延续下来,但没有多大影响了。这样一个兴盛文明,突然兴起,然后衰落,到有文 字出现的时候,完全就没有人知道了。我们知道,后期文字主要在中原商周王朝使用,记载的主要是中原或者跟中原有关的一些史事。良渚 偏于东南一隅,长江下游,不在中原,年代差异又很大,所以没有让它留下一些传说下来。我认为主要可 能是这个原因,在史记里没有直接反响关于良渚文化的内容,只是后来记载东南一带是百越,越人, 他们的史实。那些都比较晚了,是商周以后的事。在早期史前时期,整个确实对那一带没有什么直接的影 响,甚至连传说留下来的影影绰绰的模糊的也很少,跟中原的夏王朝确实也没有直接发生过什么关系。但是良渚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是流传下来了,比方玉琮等这些代表性的玉器,到了中原,甚至到了北 方,是有流传的。(摘编自良渚文化上推中华文明起源)材料二15.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诗与登高都写于诗人漂泊他乡之时,都是借秋天的所见所思来抒发自己的情感。B.首联两句写诗人虽然远离长安,但是听闻长安的政局,想到百年世事,不禁悲从中来。C.颔联两句写王侯们的朱门甲第都更换了主人,文武百官都换上了不同于昔时的新官服。D.鱼龙不再游动,秋江凄冷,身在夔州的诗人倍感寂寞,常常思念昔日长安的平居生活。16 .诗人“不胜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一悲:唐王朝政局多变,朝政混乱,国运昔盛今衰;二悲:外患严重,关河动 荡;三悲:忆及往年在长安的生活,而如今自己远居夔州,身世飘零,徒有忧国之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1题,6分).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的空缺局部。(1)荀子劝学中说的“, ”与孔子所说的“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 意思基本相同。(2)苏轼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手法,感伤天地间个人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3 O(3)杜甫登高中,“, ”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悲秋情 感。【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寄蜉蜥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此题共3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 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 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百姓,少年时他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 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 的土地,他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他就对父母说,他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 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他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了他的选择。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那么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 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 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肝胆相照B.肝胆相照C.相濡以沫D.相濡以沫A.肝胆相照B.肝胆相照C.相濡以沫D.相濡以沫颠沛流离颠沛流离羁旅漂泊羁旅漂泊童山濯濯满目疮痍满目疮痍童山濯濯处心积虑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处心积虑.以下各句中冒号的作用,与文中“还摆出大道理”后的冒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缺乏”:前劲 有余,后劲缺乏;分孽有余,成穗缺乏;穗大有余,结实缺乏。B.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 过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C.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 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D.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 雄花不育的“母稻”。18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照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 B 19. B.参考答案:把袁隆平“乡村教师”的平凡身份和“颠覆世界权威”的超凡胆识进行比照,突出他敢于 挑战权威,富于创新精神。把袁隆平“名满天下”的伟大成就与“专注田畴”的平凡小事进行比照,突出他的淡泊名利,专注科研 事业。把袁隆平“乡村教师”与“名满天下”“颠覆世界权威”与“专注田畴”进行比照,突出其即使平凡普 通,也具有挑战权威的胆识,即使功成名就,也仍专注研究杂交水稻。(二)语言文字运用H (此题共2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读到酶,我们首先要说到酶的最大作用一一高效催化作用。在生命体中,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催化反 应。比方,人类吃的食物并不直接提供能量,而是要将食物中的葡萄糖进行氧化,才能释放能量,以维持 生命体的体温,并 。如果没有酶的参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这一系列的反响,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就必须使用三百度以上的高温,而这在生物体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体内一 些酶,可以将食物转化为产物的速率提高数百万倍到上亿倍。正是 ,葡萄糖氧化的过程才能在常温常压下瞬间完成。对现代工业而言,酶是绿色生物制造的核心“芯片”。酶具有高催化效率、高度的专一性、作用条件 温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在工业制造中可减少原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具有绿色制造和 可持续开展的典型特征。由此,科学家们开展了酶工程技术,将酶分子进行改造与重新设计,从而改善前 的性能,使其能够用于现代工业。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答案】2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如果想加快反响速度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因为酶具有众多优点,在工业生产中有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开展的典型特征,所以科学家们开展了酶工 程技术,使其能够用于现代工业。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于民,亦类也”,普通人也能够成为伟大的人。孟子还总结出 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大丈夫”人格: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上述材料能给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开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例文:以平凡姿态,成卓越人生“寄蜉嵋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之言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没有毕业之前,以为自己是独一 无二的;离开象牙塔,跃入人海,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最平凡的浪花。但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人皆可以 为尧舜”,我们要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以平凡的姿态,成就卓越的人生。平凡之人,能胸怀天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以平凡的姿态,成就卓越的人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即使平凡,举国青年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共克时艰。24岁民警王李承,在国家需求之时笃定逆行赶回武汉,担任武昌方舱医院及周边防控工作;29岁医生吴小燕,听到号召,毅然 放弃回乡,返回武汉与病魔较量。战疫中涌现出的无数普通劳动者中不乏中国青年的身影,他们心有祖 国,胸装人民,他们是最不平凡的普通人,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为平凡的中国青年点赞,为非凡的 中国力量喝彩。平凡之人,能在恶劣环境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平凡中追求卓越。“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J面对平凡,张瑞敏如是 说。“时代楷模”黄文秀硕士毕业后,坚定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定向选调生,扎根基层。帮助村民开展 杉木、砂糖橘等扶贫产业,并教村民做电商。仅用一年时间,就让白泥村88户人家顺利脱贫。她以卓越 的工作成绩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驻村诺言。近几年来,数以千计的青年志愿者走进西部、走 进群众,在贫困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让平凡之花绽放在脱困扶贫的道路上。平凡之人,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演绎平凡人的伟大。从毕生致力于敦煌保护的学者樊锦诗,到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教师潘威廉;从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 的科学家顾方舟,到在凉山森林火灾牺牲的31名扑火勇士,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中国的脊梁。正在他们 在平凡的岗位上活跃着的辛勤身影,获得了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的杰出荣誉,演绎出了平凡人的伟 大。新时代领路人曾用“止于至善”勉励中国青年,鼓励他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正如 新时代领路人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立足平凡,追求卓越。坚定理想信念,为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大 业时刻准备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后浪平凡,但一样可以卓越;后浪无名,但一样可 以不朽。冀吾辈以平凡姿态,成卓越人生。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和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跳出了 “中 原中心”模式的“怪圈”,正确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的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 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到达过相当高的开展程度,出现苏秉琦形容为 “满天星斗”的众多“古国”;在独立开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因密切交流和“撞击”,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历 史时期中国的核心范围契合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范围的认知,催生了苏秉琦所说的“共识的中国”或张 光直所说的“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相当于周人所 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是覆盖禹贡“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在这一模式中,“古国”的出现和“最初的中国”的诞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中华文 明五千年”并非虚言。在此之后,“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文化兴衰和动乱整合,包括 约距今5300之后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存和庙底沟类型等“原生型”的古国衰落、大汶口文化之西进和屈 家岭文化的北进;约距今5300年至4300年良渚的兴起和衰落;约距今4300至3800年陶寺文化的兴起、 石郎的兴起、石家河文化的兴起、河南和山东龙山文化诸城林立局面的形成、龙山文化势力之南下和后石 家河文化的衰落;以及距今3800年二里头文化的勃兴。所有这些重大事件都应该以“最初的中国”的视 角去解读,即每一个事件都不是独立的,都源于各地区的互动,也会对各地区产生深刻影响。正是在这样 的互动中,各地区彼此吸收着经验和教训,开展着适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政治实践,各地区的一体化也因 此日益加强,一些成功的王者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构思苏秉琦所说的“理想的中 国”,直至距今3100年前后,周人终于第一次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实现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 想,建立起“现实的中国二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国”视角下认识。简而言之,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 重要组成局部;良渚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是“最初的中国”第一个灿烂结 晶;良渚文化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开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摘编自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 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由于史书中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夏朝是否存在受到一些学者质疑,但绝大局部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它 是可以从考古发现上证实的。B.良渚文化地处远离中原的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的时间又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年代太过久 远,所以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C.在考古学研究中,苏秉琦提出了 “区系类型”理论,并将“中国”分成了 “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 国,“现实的中国”三个阶段。D.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解读,良渚文化的兴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各地区文化互动的结晶,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良渚文化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二里头文化,开展程度灿烂辉煌,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演进由先进的中原 地区主导的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B.史记等典籍中记载的百越与良渚文化在自然地理上有重叠之处,但记载中的越人的史实是商周以 后的事,与良渚文化没有直接关系。C.苏秉琦将中国史前文化时期的“古国”形容为“满天星斗”,不仅仅言其众多,还突出其散布而无强势 中心,以及文明程度较高的特点。D.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其玉琮等代表性玉器传到了中原甚至北方,可见其统治者已开始产 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3 .以下说法中,与材料一、二观点不相符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在良渚已经发现了成千上百的符号,相信随着良渚文化的进一步开掘,还会出现更多的符号。如果它 们确然见证了汉字的诞生,那将赋予良渚更加崇高的意义。B.良渚玉器与诗意紧密相联,不仅因为它形制的美丽能勾起诗美的联想,还因为那些具有崇拜意义的神 徽,象征着独特的文化力量,可以传达诗意中的理性因素。C.假如我们把中原地区看成是第一个层次,它周围的五个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那么最外层也还有许多 别的文化区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D.我们不是从良渚的稻作技术、精美工艺、治水工程等,看到文化江南的延续么?莫非有一只看不见的 手,在良渚古老而年轻的春天长空,书写古老江南的密码?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5 .有人认为,在良渚文化与夏文化 关系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 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 A 2. D 3. C.引用论证:引用苏秉琦“区系类型”和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阐述作者对良渚文化和中国 文明关系的认识。举例论证:列举红山文化衰落、大汶口文化西进、良渚文化兴衰、二里头文化勃兴等事 件,证明“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文化兴衰和动乱整合。比照论证:将认为有强势中心 主导的“中原中心”模式和“区系类型”“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做比照。4 .例如一:同意。材料一认为良渚文化和夏文化空间相隔遥远,年代差异太大,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 材料二认为“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的文化兴衰和动乱整合都源于各地区的互动,也会对各地区产生深刻 影响,因此良渚文化对夏文化的开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二:不同意。材料一只是认为二者没有直接发 生过关系,并未否认良渚文化的一些要素流传到中原产生影响;材料二强调的是“最初的中国”视角下地 区文化间的互动,并不是认为良渚文化对夏文化直接产生关系。(二)现代文阅读n (此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决不投降宗璞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 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 下,哦!有这样蓝的天!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 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 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 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 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 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 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 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沉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 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 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 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 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J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 “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 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 ”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 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J“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 一”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班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一、二、三一一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 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 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 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儿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 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 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参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 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 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 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假设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意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 地。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噫着眼泪。这话又似实意,又似挖苦,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 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管发生什么 事,我们一一”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5 .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中对参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 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想复杂,不 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C.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说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 重”等词语那么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忧。D.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 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7 .以下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较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负;写嵋和 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8 .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J “我们决不投降! ”表现出秦校长的 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 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D.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儿,又写了 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8 .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9 .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直接描写战 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何表达这个特点的?请结 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答案】6. D 7. C(1)第一处寒冷的秋风: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阴冷凄凉的气氛;烘托情感,冷风吹乱的不仅是纸张,还 有国难当头之时,自身漂泊的众人纷乱复杂沉痛的心情。(2)第二处刚劲的秋风:收束全文,意味深长;强 有力的烘托出师生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8. (1)参加远征军学生牺牲以及征调学生:反映“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沉重”的恶劣战 争形势;(2)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反映“日寇甚至不放过难民”的战争罪行;(3)学校将被 迫搬迁至西康:反映“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从而控诉战争对教育的破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此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光武年九岁而 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觐工稼箍面足但升好侠卷士赏韭笑烟 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 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 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 十八。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进拔棘阳,与王 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池水西,大破之。斩阜、赐。莽闻阜、赐死,汉帝 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 合。初,光武为舂陵侯家讼逋租于尤,尤见而奇之。及是时,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但会兵计 策。尤笑曰:“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严尤说王邑曰:“昆阳城小而坚,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波;宛败,昆阳自服J邑曰: “吾昔以虎牙将军围翟义,坐不生得,以见责让。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 ”遂围之数十 重,列营百数,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祉鼓之声闻数百里。积弩乱发,矢下如 雨,城中负户而汲。王凤等乞降,不许。寻、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 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光武,光武难交私语, 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光武为破虏大将 军,封武信侯。(节选自后汉书)10.以下对文中划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性勤于稼稽/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 略通大义B.性勤于稼稽/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 /略通大义C.性勤于稼稽/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 /略通大义D.性勤于稼稽/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 /略通大义1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世祖,刘秀的庙号;光武,刘秀的谥号。B.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由伏生传下 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C.大司空,是中国古代行政最高官职的称呼,为百官之长。大司徒,古代官名,掌监察。D.漏刻,古代计时的工具,也叫漏壶。12.以下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刘秀外貌俊朗,气度非凡,长着高高的鼻子,饱满的额头。B.兄长刘伯升一向结交身手敏捷之人,是刘秀决定起事的原因。C.当军中因财物不均引起士兵不满时,刘秀果断地把刘姓族人的财物收集起来分给大家,防止了军人的 哗变。I).面对声势浩大 敌人,刘秀不退反进,表现出过人的胆识。13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是美须眉者邪?何为乃如是!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14 .刘秀被更始封为武信侯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0.A 11. C 12. B.这是那个须眉漂亮的人吗?为什么竟然做这样的事啊!光武帝趁势又攻克了颍阳县。恰逢兄长刘伯升被更始帝刘玄所害,光武帝从父城赶赴宛城去谢罪。13 .兄长被害,却不表现出仇恨,认为自己有过错,主动谢罪;为人低调,不炫耀自己的功劳。 参考译文: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属于汉景帝的儿子长沙定王 刘发这一支。光武皇帝九岁就死了父亲,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他身高七尺三寸,须眉浓密,嘴宽鼻隆, 天庭饱满。他天性勤劳,乐于耕种,而他的兄长刘伯升喜好行侠义、养门客,常常讥笑光武只知在田间劳 作,说他和刘邦的二哥刘喜一样。直到王莽天凤年间,光武才来到长安,拜师学习尚书,粗略领会了 经书的要旨。王莽末年,天下连年遭受蝗灾,寇匪强盗肆虐。地皇三年,南阳饥荒严重,各家的门客们大都出外打 劫行盗。光武为躲避官府逃到新野县,于是把粮食运到附近的宛县去卖。宛县人李通等用帝王受命的预言 符兆鼓动光武说:“刘氏家族将要复兴,而李氏将辅佐他们成其大业光武起初不敢轻举妄动,但想到兄 长刘伯升平素结交诸多豪杰,一定要造反,况且王莽政权衰败灭亡的征兆已经出现,天下动乱不安,便答 应与李氏共同造反,于是着手购置各种兵器。十月,他与李通的堂弟李轶等在宛县起兵,时年二十八岁。 由于军中分配财物不均,众人愤怒,想耍反过来攻击刘氏家族。光武帝收集了刘姓族人所得的财物,尽皆 分给了大家,于是众人才高兴起来。汉军继续推进攻克了棘阳县,与王莽军队前部大夫甄阜、队长梁丘赐 在小长安激战,汉军溃败,退守棘阳县。更始元年正月初一甲子这一天,汉军再度与甄阜和梁丘赐的军队在泄水西边激战,将他们击溃,并斩 杀了甄阜和梁丘赐。王莽听到甄阜和梁丘赐战死,汉朝的皇帝已拥立的消息,非常恐惧,派遣大司徒王 寻、大司空王邑率兵一百万,其中身着铠甲的军士四十二万人,于五月抵达颍川郡,再次和严尤、陈茂的 部队会合。当初,光武帝替叔父舂陵侯刘敞到严尤那里去投诉佃户拖欠租税,严尤见到他感到很惊异。到 这时,城中逃出去投降严尤的人说光武帝不掠夺财物,只知道用兵的计策。严尤笑着说:“是那个胡须漂 亮、眉毛清秀的人吗?为什么竟做这样的事啊!”严尤劝说王邑:“昆阳城池虽然很小但很坚固,现如今僭越帝号的人在宛城,率领大军急速进发,对 方必定丢弃宛城奔逃;宛城一失败,昆阳城自然会降服的。”王邑说:“我以前以虎牙将军的身份围剿翟 义,因为没有活捉翟义,而受到责备。现如今率领百万大军,遭遇此城却不能攻克,还说什么呢? ”于是 将昆阳城包围了数十重,摆开军营数百座,架起云车十余丈高,俯视着昆阳城中,城外旗帜布满了原野, 尘埃弥漫了天空,鸣祉击鼓的声音传到数百里之外。连续的弓弩向城中乱射,箭头如雨落下,城中之人要 背负着门板才能取水。王凤等人乞求投降,不被允许。王寻、王邑自以为功业的取得顷刻可待,神情非常 安闲。六月己卯日,光武帝便和邸县、定陵县的各营各部军队一起向昆阳城进发,并亲自率领步兵和骑兵一 千多人,在距离王莽的大军四五里的地方列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遣士兵数千人迎战。光武帝朝敌阵冲 杀过去,斩下敌人数十颗首级。各部援军都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见小股敌人都害怕,现在遇到了大 股的敌人反倒勇猛起来,真是非常奇怪呀,而且又处在前面。请让我们协助刘将军!”光武帝再度深入敌 阵,王寻、王邑的军队向后退却,各部援军一起乘胜追击,斩下敌人首级数千。援军接连取胜,很顺利地 向前推进。光武帝趁势又攻克了颍阳县。这时兄长刘伯升被更始帝刘玄所害,光武帝从父城赶赴宛城去谢罪。刘 伯升生前的司徒府下属迎接吊慰光武帝。光武帝不好和他们私下交谈,只是深自成认过失罢了。一点也不 曾夸耀自己在昆阳的功劳,又不敢为刘伯升披孝守丧,饮食谈笑都和平常一样。更始帝因此感到惭愧,于 是拜光武帝为破虏大将军,封他为武信侯。(二)古代诗歌阅读I (此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八首(其四)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谁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的作品。直北:正北,指北边与回纥之间的战事。征西:指 西边与吐蕃之间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