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划定方法、流程及案例PPT格式[文字....ppt
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三区三线”,空白演示,在最好的沉淀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CONTENTS/,目录,01,概述,02,三线的特征及作用,03,三类空间的划分,04,三线的划定,05,案例,?,1.1,背景,?,2.1,生态保护红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4.1,生态保护红线,?,5.1,眉县城市总体规划,?,1.2,概念及内涵,?,2.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4.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5.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3,关系及概念辨析,?,2.3,城镇开发边界,?,4.3,城镇开发边界,?,1.4,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Overview,01,概述,?,1.1,背景,?,1.2,概念及内涵,?,1.3,关系及概念辨析,?,1.4,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1.1,背景,?,2015,年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市县规划改革创新,整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力量,不断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试点的基础上,联合组织编制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试,行)。,?,2017.1,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发布,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要求?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简称“三区三线”,),可以看,出,经过了多地差异化的试点探索后,?三区三线?的划定成为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2018.3,自然资源部成立,我国自然资源部成立并负责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和监督,宣告了我国,的规划改革已经确立了编制统领式的空间规划、重构空间规划体系的路,径。,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1.2,概念及内涵,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三区三线:(三类空间、三条控制线),是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一)生态空间,(一)生态保护红线,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具有自然属性的,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荒地、荒漠等。,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境敏感脆弱区域。,三,区,(二)城镇空间,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部分乡级政府驻地的开,发建设空间。,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二)城镇开发边界,是指为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和无序蔓延、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划定的一,定时期内可以进行城镇集中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空间边界。,三,线,(三,),农业空间,(三,),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即永久保护的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1.3,关系及概念辨析,?,城镇空间与城镇开发边界的关系,城镇空间,是指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城镇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以及与其联系紧密的区域交通,用地、区域市政设施用地等空间。,城镇开发边界,指为合理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发展,有效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基于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容量等因素,划,定的一条或多条闭合边界,,包括现有建成区和未来城镇建设预留,空间,。,?,农业空间与永久基本农田的关系,农业空间,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法确定的,不得占用、不得开发、需要永久性保护,的耕地,空间边界。,图1 “三区三线”的空间对应关系,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1.3,关系及概念辨析,?,生态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本章节采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生态空间,的概念。,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生态保护红线,具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的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表,1,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规定的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列表,?,生态空间中不包括农田,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生态空间是不包括,农田的狭义的生态空间,包括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环境极敏感区、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和其他各类保,护地四大类空间。,(,表,1),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1.3,关系及概念辨析,“,区,”,与,“,线,”,的区别,“三区”和“三线”其实都是有”线“有“区”、由“线”围合成”区“的,那么“区”和“线”的提法有什么区别呢,?,?,管治刚性程度、管治手段和指标上有区别,“线”的刚性更强,对“线”的管控主要包括规模和空间分布两个刚性指标,采用勘界定桩、刚,r,传导的手段,调整的程序严格、,条件苛,JI,。而“区”的刚性则相对较弱,对“区”的管控一般只有开发强度一个刚性指标,对“区”的空间分布、规模等不做刚性控,制要求,修改变动的法定程序相对可简单些。,?,管控目的有区别,“,三线”的管控目的显而易见,是为了保护耕地和生态而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为了防止城市的无序蔓延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三区”是自空间规划改革启动后的首创,是一种宏观的用途管制制度设计,这样的设置则需要深思。,虽然“三线”是刚性传导的红线,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三线”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了使“三线”的调整在可控范围内,有序进行,可以将“三区”作为“三线,”,动态调整的制度设计。通过管控措施,加大“三区之间的调整难度,避免“三区”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规定“三线”只能在相应的“三区”内进行有限有序的动态调整,以此来确保“三线”的调整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1.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问题,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环发,201556,号,),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的通知,定工作的通知通知,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D 1032-2011,四川省编制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三线的特征及作用,?,2.1,生态保护红线,02,?,2.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2.3,城镇开发边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2.1,生态保护红线,以前?三线是分别由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建设部门进行划定的,在空间规划中以纳入和协调为主,现在主要是由环,保部门和自然资源部进行划定,由于全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已经划定完毕,因此后续重,点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细节进行探讨。,最难管的线,生态保护红线,?,“,一刀切,”,的管控条文,缺乏系统的法律规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尚未出台统一的法律,仅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中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这样?一刀切?的规定,使生态保护红线区内合理的开发建设,需求均得不到有序的引导、管控和落实,一味保护而无视发展,将导,致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和管控困难重重。,?,己有法律保护的区域名目多,部门多,空间重叠,新划定区域的保护无法可依,在无统一的法律的背景下,生态保护红线内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法可依的保护空间,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省,级公益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另一部分是无法可依的保护空,间,包括新划定的生态脆弱区等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2.2,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控最成熟的线,永久基本农田线,对于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和管控,原国土资源系统已经,有一套成熟高效的方法,因此比起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是管控最成熟的线。,在空间规划中纳入永久基本农田主要是解决规划时效,不同带来的矛肩。原国土部划定的是,2020,年的永久基本农,田蓝图,而国土空间规划目前以,2035,年作为规划目标年,因,此永久基本农田和空间规划难免产生,些矛盾,比如规划的,城市扩展区有永久基本农田的分布。,目前,在国土空间规划編制实践中,对于,2035,年的永久,基本农田,,原则上是延续,2020,年的划定方案和规模,只将,永久基本农田与城市建设有矛盾的地区进行,调出和补划,并,在空间管控条文中注明国土部门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国,土空间规划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2.3,城镇开发边界,最需要管控的线,城镇开发边界,与生态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线相比,城镇开发边界具有,最大的扩张势能,对当地发展的影响也最大,如果管控不到,位,很可能会造成城市无序蔓延、侵蚀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因此,城镇开发边界是最需要管控的线。,?,规模是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的重点,根据城镇开发边界的定义,城镇开发边界包括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和有条件建设用地两部分,由于有条件建设用地的规模,可大可小,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城市蔓延,需要对城镇开发边界,的规模迸行管控。,比如,广东省在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中,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原则上不超过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有条件建设区的规,模一般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20%,不超过,25%,。试点省份,在省级层面的间规划中对各个县市的城镇开发边界规模进行,确定,并要求县市不得突破这一规模,从而实现对城镇开发边,界的管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Overview,三类空间的划分,03,?,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1,收集整理市县及相邻区域的地理信息、经济、社会、,空间规划底,图编制,人口等资料,以及全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和市县专项规划等资料,按照,空间规划底图编制技,术规程,,编制空间规划底图。,2,双评价,利用空间规划底图数据,进行单项指标评价、综合评,价等;将评价结果与现状地表分区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形成市县域的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3,三类空间的,划分与确认,将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地表叠加,用遥感,影像解译、必要的外业核查、地方实际核实协调等方,法,划定市县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图,2,三类空间划分技术流程图,图片来源: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1,底图的编制,制作空间规划底图,要收集市县全域和相邻县区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基础测绘成果,以及规划、各类保护区、经济、人口等资料;,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为基础,综合集成人口、经济、空间开发负面清单、行业数据等资料,进行数据预处理、数,据分类与提取、外业核查、数据整合集成等,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底图。,第一步:资料收集与预处理,?,资料收集与预处理,收集整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和基础测绘成果,形成空间开发评价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图像纠正、坐标转换、格式转化、数据拼,接与裁切、区域单元定位点提取、坡度和高程分级等工作。,?,资料收集与预处理,收集整理全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产业布局规划、交通规划、产,业园区规划等各类规划资料,形成空间开发评价及发展任务布局的参考数据。主要包括数据一致性、空间矢量化等工作。,?,其他相关数据源资料收集与预处理,收集整理空间开发负面清单提取所需基础数据源、乡镇级行政区划界线、港口和机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料,以,及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等资料。主要包括数据一致性和空间化处理等工作。,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必要资料。,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第二步:底图编制,?,现状地表分区数据生产,组织整理空间开发负面清单、现状建成区与过渡区数据,生成现状地表分区数据。其中,过渡区又分为以农业为主的型过渡区、,以天然生态为主的型过渡区及以地表破坏较大的露天采掘场等为主的型过渡区。,空间开发负面清单数据。,按照空间开发负面清单定义及所含类型,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基本农田、各类保护、禁止(限制)开发区界线,资料,组织空间开发负面清单数据。,现状建成区数据。,现状建成区是指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的房屋建筑区、广场、,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地表、水工设施、固化池、工业设施、,其他构筑物、建筑工地等。提取这些地类边界,生成现状建成区,数据。,过渡区数据。,除空间开发负面清单和现状建成区以外的剩余区域为过渡区,,包括型、型、型过渡区。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坡度数据,生成型过渡区、型过渡区和型过渡区数据。,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第二步:底图编制,?,空间开发评价数据生产,分析处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础测绘数据、规划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提取行政区划、交通、水域,以及经济、人口、环境、,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水资源、灾害等单指标要素数据,,生产空间开发评价基础数据,,提取规划数据中的重点产业、交通、,产业园等边界及属性信息,生产空间开发评价及发展任务布局的参,考数据。,?,数据整合集成,根据地方实际进行资料补充收集、底图数据协调处理、外业核,查确认后,对生产的各类空间数据进行整理,形成空间规划底图数,据库。,图,3,原州区空间规划总图,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三类空间划定的主要方法是以,“双评价“,,“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图,3,双评价技术流程图,图片来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判断,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判断,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图,3,双评价技术流程图,图片来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指南,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仅,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灾害等要素的单项评价,(具体方法参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附录,A,)。,注意:,1,、遴选评价指标时,要,结合区域特征与问题,,如内陆地区不涉及海洋相关指标,东部,地区不涉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等。同时,如附录,A,中未涵盖但对当地影响显著的资源环境,类指标,可适当补充特色指标,并参照相应逻辑进行评价。,2,、,市县级评价时,生态方面不用再进行单项评价,,直接使用全国、省级生态保护单项,评价结果。全国、省级结果不一致时取较高值,并结合市县实际情况对边界进行修正。,3,、,如市县层面缺乏,足够精度的水文、环境、海洋等要素,监测数据,,原则上相应的要素,可不再重新评估,在继承省级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对结果进行优化和修正。,基于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结果,开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不同功能指向,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根据集成评价结果,将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依,第一步: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第二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次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市县层面的滨海地区,,结合当地海洋开发利用细分的功能指向,将对应的海洋开发利,用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依次划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具体,方法参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附录,B,)。,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单项评价指标,空间开发评价指标分为适宜性指标与约束性指标。,?,适宜性指标,适宜性指标,指评价市县三类空间发展适宜程度的,指标,共,5,项。,?,约束性指标,指约束和限定市县三类空间发展类型的指标,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地形地势,交通干线影响,区位优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约束性指标并非每个市县必用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或调整。,图,3,原州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资料来源:,李宏志,汤燕,良,.,由被动协调的“三规合,一”走向主动统筹的空间,规划以固原市原州区,空间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7,33(08):78-84.,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地形地势评价,第一步,,统计市县全域各类居民点的高程分布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确定适宜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高程区间,,并赋相应分值。,根据城市建设用地对坡度适宜性的要求,将市县全域用地按,照,10%,、,15%,、,20%,和,25%,的坡度进行分级,并赋相应分值。,表,2-1,地形地势分级表,第二步,,,根据地形地势评价函数进行评价,评价函数如下:,式中,,f,地形地势,为地形地势评价值,,X,高程,为高程评价值,,X,坡度,为坡度评价值。,f,地形地势,分值越高,,说明空间开发适宜程度越高;,f,地形地势,= 0,,说明空间不适宜,开发。,资料来源: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地形地势评价,第三步,,生成地形地势评价图。将地形地势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地形地势评价图,资料来源:,李宏志,汤燕良,.,由被动协调的“三规合一”走向主动统筹的空间规划,以固原市原州区空间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7,33(08):78-84.,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表,2-2,交通干线影响分级表,?,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2,)交通干线影响评价,第一步:,从空间规划底图中提取市县,铁路车站,、,高速公路,、各,级,主要道路,及附近的,港口和机场,等交通数据。,第二步:,分别对交通干线影响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分值。,铁路车站、高速公路、各级主要道路等以,3km,和,6km,为缓冲半径,,干线机场以,30km,、,90km,和,150km,为缓冲半径,支线机场以,30km,和,60km,为缓冲半径,港口以,30km,和,60km,为缓冲半径。,资料来源: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2,)交通干线影响评价,第三步:,根据交通干线影响评价函数进行评价,评价函数如下:,式中,,f,交通干线影响,为交通干线影响评价值,,X,机场,为机场影响,评价值,,X,港口,为港口影响评价值,,X,铁路,为铁路影响评价值,,X,公路,为公路影响评价值,,max,为,X,机场,、,X,港口,、,X,铁路,、,X,公路,加总,后的最大值。,f,交通干线影响,分值越大,表明区域受交通干线影响越大。,第四步:,生成交通干线影响评价图。将交通干线影响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3,),区位优势评价,表,2-3,系数的取值,第一步:,利用空间规划底图,计算市县各地至周边市县中心城,区(,2,小时车程距离以内)的车程距离,提取周边市县的经济数据。,计算市县各地至中心城区的交通距离,第二步:,计算区位评价系数。按,GDP,降序,将周边市县排序为,a , b , y , z,,其,GDP,值排序为,GDPa,GDPb ,GDPy ,GDPz,;,分别计算,GDPa , GDPb ,GDPy,与,GDPz,的比值,a,a,,,a,b,,,a,z,;,表,2-4,区位优势分级表,将比值进行分等,并对外部区位评价系数,赋值。,第三步,,将市县各地至周边市县的车程距离按,30,、,60,、,90,和,120,分钟车程分为五个区段,并赋外部区位分值。计算市县中心城,区至本市县行政边界最远距离,取其,1/5,设为,D,值,将市县各地至,中心城区的交通距离分为五个区段,并赋内部区位分值。,资料来源: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技术规范与编制导则,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3,),区位优势评价,第三步,,按照区位优势评价函数进行评价,具体函数如下。,第四步,,将区位优势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生,成区位优势评价图:,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4,)人口聚集度评价,第一步,,利用空间规划底图中的人口数据,以乡镇为单元,,计算人口聚集度。,计算公式为:乡镇人口聚集度,=,乡镇人口密度,d,其中,乡镇人口密度,=,乡镇总人口乡镇土地面积。,d,为乡镇人口增长率权系数,根据乡镇人口增长率分为,5,个等级,具体见下表,。人口聚集度根据近五年的人口数据测算。,表,2-4,各乡镇,d,的取值,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4,)人口聚集度评价,第二步,,将计算得到的乡镇人口聚集度划分为,4,个区间,,并赋分值。,式中,,f,人口聚集度,为人口聚集度评价值,,X,人口聚集度,为乡镇人口聚集度值;,max,、,min,分别为,X,人口聚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min,,,max,值的,1/4,。,f,人口聚集度,分值越大,表明人口聚集度越高。,第三步,,生成人口聚集度评价图。将人口聚集度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生成人口聚集度评价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吉强镇人口集聚度高,将将台堡、兴隆,镇、马莲乡人口聚集度中度,其他乡镇聚集度较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5,)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第一步,,利用空间规划底图中的经济数据,以乡镇为单元,,计算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乡镇人均,GDP,k,其中,乡镇人均,GDP=,乡镇,GDP,乡镇总人口,k,为,GDP,增长的强度权系数,根据近五年的经济增长强,度分级赋值,具体见表,3-6,。根据实际情况,人均,GDP,可用,人均总税收收入、人均工商税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第二步,,将计算得到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区间,,并赋分值。,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函数为:,可支配收入等其他指标替代;经济增长强度可用相应的总税收,收入增长强度、工商税收增长强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强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强度等进行替代。,表,2-5,各乡镇,k,值的取值,式中,,f,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X,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城区、各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max,、,min,分别为,X,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为,min,,,max,值的,1/4,。,f,经济发展水平,分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三步,,生成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图。将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生成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图。,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6,)自然灾害影响评价,第一步,,自然灾害影响单因子评价。按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热带风暴潮灾害发生频次及强度等,分别进行影响评价。,第二步,,自然灾害影响评价复合。对单因子评价的自然灾害影,响进行区域复合,判断区域自然灾害影响是单因子作用还是多因子,作用。,第三步,,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计算。对单因子作用的自然灾害影,响区域,根据单因子自然灾害影响结果确定区域自然灾害影响程度;,对多因子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影响区域,采取最大因子法确定自然,表,2-6,(,2,),地质灾害影响评价表,表,2-6,(,1,),洪水灾害影响评价表,灾害影响。,计算公式为:,自然灾害影响,=MAX,洪水灾害影响,,,地质灾害影响,,,地震灾害影响,第四步,,自然灾害影响等级划分。对自然灾害影响评价结果,,采用区域综合法、最大因子方法、类型归并方法等,对自然灾害影,响分级,并赋分值。,第五步,,生成自然灾害影响评价图。将自然灾害影响评价结果,按分值赋予相应色值,生成自然灾害影响评价图。,表,2-6,(,3,),地震灾害影响评价表,表,2-6,(,4,),热带风暴潮灾害影响评价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7,)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第一步,,利用空间规划底图中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数据,以乡,镇为单元,计算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计算公式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土地资源,/,常住人口,可利用土地资源,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已有建设用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所含河湖,库等水域面积,所含林草,表,2-7,国家级可利用土地资源分级标准,地面积,所含沙漠戈壁面积,已有建设用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交通用地面积,特殊用地面积,水利设施建设用地面积,基本农田面积,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内的耕地面积,的取值范围为,0.8,,,1),第二步,,根据计算得到的,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对照国家,级可利用土地资源分级标准,进行丰度分级,并赋分值。,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函数为:,第三步,,生成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将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生成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8,)可利用水资源评价,第一步,,计算市县可开发利用水资源。,计算公式为:,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地下水可,利用量,地表水可利用量,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河道生态需,水量,不可控制的洪水量,地下水可利用量,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系统生态需水量,无法利用的地下水量,第二步,计算市县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计算公式为:,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 = ,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 +,生态用水量,第三步,,计算市县入境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潜力。采集计算区,域河流上游临近水文站近,10,年实测的平均年流量数据作为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在不具备相应数据条件的地区,可用最近年,度实测数据代替),并根据,值计算入境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潜力。,计算公式为:,入境可开发利用水资源潜力,= ,现状入境水资源量,取值范围为,0,5%,。,第四步,,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的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参照国家级人均水资源潜力分级标准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分值,见表,2-8,。,计算公式为:,人均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常住人口,可利用水资源潜力,本地可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已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可开发利用入境水资源量,表,2-8,国家级人均水资源潜力分级标准,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9,)环境容量评价,第一步,,照数值的自然分布规律,对单因素环境容量承载指数(,a i,)进行等级划分,分别是无超载(,a i 0,)、,轻度超载,(0<a i 1),、中度超载,(1<a i 2),、重度超载,(2<a i 3),和极超载,(a i,3),。,?,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水环境容量计算,?,?,环境承载力计算,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9,)环境容量评价,第二步,,将主要污染物(,SO,2,,化学需氧量)的承载等级分布图进行空间叠加,取二者中最高的等级为综合评价的等级,最后的,等级分为,5,级,具体的级别与单因素环境容量评价相同。,计算公式为:,环境容量,MAX,大气环境容量,(SO 2 ),,,水环境容量,(,化学需氧量,),第三步,,将综合评价等级进行分级,并赋分值。,表,2-9,环境容量评价等级表,第四步,,将环境容量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生成环境容量评价图。,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0,)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第一步,,生态环境问题单因子脆弱性分级。分别开展沙漠化脆弱性,分级、土壤侵蚀脆弱性分级、石漠化脆弱性分级。,第二步,,生态环境问题因子复合。对分级的生态环境问题单因子图,进行复合,判断脆弱生态系统出现的生态系统脆弱类型是单一型还是复,合型。,第三步,,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确定。对单一型生态系统脆弱类型区,域,根据其生态环境问题脆弱性程度确定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对复合,型生态系统脆弱类型,采用最大限制因素法确定影响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导因素,根据主导因素的生态环境问题脆弱性程度确定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计算公式为:,生态系统脆弱性,=MAX,沙漠化脆弱性,土壤侵蚀脆弱性,石漠化,脆弱性,土壤盐渍化脆弱性,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10,)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第四步,,生态系统脆弱性分级。采用区域综合方法、,主导因素方法、类型归并方法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分,级,并赋分值。,表,2-10,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等级表,第五步,,将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按分值赋相应,色值,生成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图。,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要素多指标综合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将市县域空间开发评价的各适宜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与分级处理,形成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公式:,?,多指标综合评价分级,由于左边公式,计算得到的函数,F,叠加分析,取值在,0,40,之间存在,多种情况且数据分散,因此,将,F,叠加分析,的取值区间,0,40,进行,四等分,并划定相应等级,得到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分级函数,G,叠加分级,:,计算公式:,式中,,F,叠加分析,为多指标综合评价值,,i,为各单项指标,,f,i,为各单项指标评价值,,i,为各单项指,标权重值,,n,为单项指标数量。,各指标权重值可根据市县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各指标权重,值总和为,1,。,当,f,地形地势,、,f,自然灾害影响评价,、,f,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f,可利用水资源,评价,、,f,环境容量,、,f,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中任意一项为,0,时,,F,叠加分析,值为,0,,表明该区域土地不适宜开发。,等级越高,说明该区域发展潜力越大,越适宜进行开发;,级别越低,则发展受限程度越大,越倾向于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能力集成评价,?,生态保护等级,生态保护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生态保护等级,=Max(,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的最大值,判定生态保,护等级。,表,2-10,(,1,),农业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承载能力等级,= f(,水土资源基础, ,光热条件, ,土壤环境容量,),水土资源基础,=f (,农业耕作条件, ,农业供水条件,),海洋农业功能(海洋牧场)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海洋牧场承载能力等级,= f (,资源利用条件, ,水动力和环境条件,),第一步,,基于农业耕作条件和农业供水条件两项指标,确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见表,2-10,(,1,):,第二步,,基于光热条件和水土资源基础两项,初步确定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参考判别矩阵见表,2-10,(,2,):,表,2-10,(,3,),海洋牧场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判别矩阵,表,2-10,(,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第三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纳入盐渍化敏感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指标,对,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第四步,,滨海地区还需进一步评价海洋牧场承载能力等级,2-10,(,3,)。,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1,划分方法及技术流程,?,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资源环境能力集成评价,图,2-11,城镇功能指向的水土资源基础参考判别矩阵,?,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能力等级按如下公式进行综合集成:,承载能力等级,= f (,水土资源基础, ,水、气环境容量,),(,1,),水土资源基础,= f (,城镇建设条件, ,城镇供水条件,),(,2,),水、气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