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及练习题附答案汇编备考.docx
-
资源ID:4262856
资源大小:87.10KB
全文页数:4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及练习题附答案汇编备考.docx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及练习题附答案汇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1、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产物。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更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是违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观盲动观点。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任何事物脱离一定的条件是不存在的。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有些事物是新出现的,但是它不是新事物,如电脑病毒。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12、“存在就是被感知”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是经验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了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即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自参加实践去获得真知。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正确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错误的理论则指导错误的行动。所以,革命的、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15、“有用就是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如谎言对骗子是有用的,但是它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不能拿是否有用来衡量。16、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所以,真理不以谁掌握真理来衡量。但是,往往在开始的时候,真理一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然而,有时少数人掌握的却不一定是真理。17、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则是绝对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而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即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18、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答:此说法是对的。真理和谬误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不过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歪曲的、错误的反映事物的本质。19、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必须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这是绝对的。同时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限接近的,人类可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也是绝对的。所以,绝对真理并不是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终极。20、“只有真正感觉到的,才能真正的理解到” 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理性认识也依赖于感性认识,两者不可割裂。21、生产力所表明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所表明的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2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答:此说法是正确的。阶级本身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3、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不同的区别。24、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5、阶级产生的根源是战争和暴力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阶级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26、阶级是一个政治范畴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所以,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27、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新的生产力和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同腐朽的上层建筑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最深刻的原因。28、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性,即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当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时,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的某些部分尚会存在一段时间。2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0、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二元论是错误的,一元论是正确的。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在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上。二元论是错误的,但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也是错误的。31、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32、人脑是意识的机能,有了人脑就有了人的意识。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人脑并不是意识的源泉,有了人脑,而无客观世界是一样不能产生意识的。33、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答案要点:这是批判唯心主义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以及精神起源问题上的错误而提出的正确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则,认为是物质决定精神,而不是相反;不是精神产生物质,而是精神、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生了人、产生了人脑这最复杂、最严密的物质的产物;还是社会这一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的产物。这是对唯心主义的有里驳斥。 34、 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同一的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对。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有机体,社会的物质性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有区别的:自然界都是客观实在的,而社会则既有社会存在,又有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的物质方面包含着自然界所没有的形态,如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的解决与社会规律的作用也不同于自然矛盾和规律,需要通过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去实现。 35、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带前进性质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其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36、辨证的否定观实质是“扬弃”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正确。 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它要求对待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37、哲学就是世界观 答:错误。因为(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2)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 38、“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错误。这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这一命题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9、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答:正确。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40、可知论是唯物论,不可知论是唯心论。 答:错误。唯物主义主张可知论,但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其区别仅在于知什么和如何知。只有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问题,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4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答:正确。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1)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做出评价性认识;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2)创造客观世界包括:第一,创造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创造客观世界未来的蓝图,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三,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创造世界表现出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创造客观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4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就是说,任何思想、意识都无例外地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答:错误。(1)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2)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只会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意识,同错误的意识作斗争。4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大脑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样分泌意识。 答:错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从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意义上揭示了意识的本质。这种比喻歪曲了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人脑是通过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以后才产生意识的,它不是分泌意识。其次,这种比喻不是在意识本质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而是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而且犯了把意识和物质相混淆起来的错误。因为胃分泌的胃液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果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岂不是把意识也当成了一种物质了吗?44“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答: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为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一事物的矛盾过程、阶段各有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普遍性作为事物的共同本质是不能离开矛盾特殊性的。(3)由于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虽然与普遍性相联系,但是它表现出来的事物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却不可能都在矛盾共性中存在,因此,矛盾特殊性不寓于矛盾普遍性中。45、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答:错误。这是对“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这一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不处于一定条件之中,而是指它虽然处于一定条件之中,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不断创造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新的条件,从而表现出来矛盾的斗争性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它和矛盾同一性的作用是不同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也没有事物的真正发展。但矛盾斗争性又属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的制约。把“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理解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同样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6、质和事物直接同一,量和事物不直接同一。 答:正确。质是事物存在的直接规定性。质总是特定事物的质,事物也是一定质的事物,两者不可分裂。所以质和事物直接同一,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等级的量,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改变事物的质,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所以,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47、量变和质量的区别是相对的答: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区别都具有相对性,量变和质变也不例外。事物的变化在特定的范围、意义上是量变,从另一范围、意义上说,这种变化又是质变;反之亦然。水的三态变化,从物理学上讲是属于质变;从化学上讲,又属于量变。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就整个事物变化的过程而言,属于量变;但就事物的某一性质或某一局部而言,又是质变。 48、“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答:正确。这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特别是对辩证否定观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阐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相互斗争,到一定阶段,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事物发生质变,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在辩证否定观看来,现存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它必然被否定,必然灭亡,为新的事物所代替。当现存的事物还有存在的理由之时,我们要肯定它,但当它丧失了存在根据和理由时,又必然被新事物所否定。这体现了辩证法否定观的科学态度和彻底革命的精神。49、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答:错误。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虽然矛盾两次向对立面转化,但绝不是简单的循环,因而决不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因为,它仅仅是某些特征,特性的回复;它只是仿佛向旧的东西的回复,并不是真的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它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和更高阶段上的综合。因此,事物的周期性、回复性并不排斥事物发展总趋势、总方向。 ,5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答:错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第一,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变化发展的观点与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第四,承认事物的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的观点与否认矛盾和不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观点的对立。而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它们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它们对立的表现之一。51、实践出真知,每上人要想获得科学知识都必须事事经过实践。 答:错误。(1)它不符合一个人获得知识的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知识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直接认识,即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间接知识,即从前人、他人和书本那里学来的知识。由于人的生命、精力、实践的范围有限,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所以就个人的知识组成来说,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知识。(2)上述论断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它只片面强调个体实践,忽视了学习理论、继承前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是十分有害的。52、人们的思想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就是真理,但在实践中没有获得成功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错误。 答:对。因为它符合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真理检验的复杂情况。(1)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种认识通过一次实践检验,没有获得成功,不能就说它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有其局限性,今天没有证明的思想,可以被以后的实践所证明。(2)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思想的成功与失败,要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有的失败并不是指导实践的思想不正确,而是其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53、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 答:错。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而不是两个真理。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54.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错。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上述论断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55、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答:错误。唯物主义包括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机械反映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5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57、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对。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维僵化和绝对主义。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58、真理就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答:错误。真理同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但真理并非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真理是思维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本身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只有当人的思维去认识、去反映这一客观规律时,才有一致不一致、正确不正确的问题。只有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才是真理。客观规律作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的这一正确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一致和统一。59、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答:错误。(1)从正确的命题出发得出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结论。(2)这种观点仅仅从表面现象上看到人的社会活动是受主观意识支配的,看不到主观意志背后的物质根源,看不到人的活动是受社会客观规律制约、支配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它是人们自觉活动的基础。(3)上述观点夸大了人的自觉活动,否定了社会客观规律,因而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60、经济基础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错误。(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一定社会的性质。(2)非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不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它不能规定一定的社会性质。6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的作用。答:错误。(1)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从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交错、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个人的意志都融合在这一总的合力中,都为“合力”的形成起着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的作用。(2)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个人的意志及其活动对历史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3)个人意志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性质不同,或促进或阻碍,其大小程度亦不同。62、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进步。答:错误。(1)任何上层建筑都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落后的反动的上层建筑同落后的反动的经济基础也是相适应的,但它却阻碍社会的进步,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63、“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答:错误。(1)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2)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答:错误。二者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而是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关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65、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答;错误,矛盾的根本属性是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及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66.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静止的概念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 67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既然是唯一,就不会有第二个检验方法。理论属于理性认识层面是实践层面的上一阶段,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理性认识只有上升到实践的高度才能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68、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对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是基本的哲学定义。就是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人们通过对物质的认识发现或找出其运动规律,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物质状态,使社会进步,我们把它看成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转换。69、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7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7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7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了人类哲学思想发展达到了顶峰。 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要求而出现的。它继承了人类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优秀成果,概括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把哲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但并没有结束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并不是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73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错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当世界观还停留在不系统的、零散的状态,还缺乏理论论证时,它还不是哲学。哲学是在概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基础上,把自发的世界观上升为自觉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经过理论论证的、形成逻辑体系的思想理论。上述命题混淆了哲学与自发的世界观之间的区别.7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区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区别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只归结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75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只能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来确定,这是唯一正确的划分标准。凡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就是唯心主义,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除此之外不能用其他的划分标准,上述命题是用错误的划分标准来美化唯心主义,贬低唯物主义。76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不能等同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不同哲学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区别的。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了知论的立场。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也是可知论者。只有一部分否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77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错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一切事物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体事物是物的各种表现形态。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无条件的、不变的、绝对的;具体事物是有条件的、可变的、相对的。作为高度抽象的概念,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它寓于具体事物的个性中,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但把两者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就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陷入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局限。78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跟“绝对精神”、“上帝”差不多。 错误。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物质现象共性客观实在性的抽象概括。人们虽然不能用感官直接感知“物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来感知物质。“绝对精神”、“上帝”则是人的意识虚构出来的,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人们无法感知的。79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错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是怎样的”,即世界的存在状态的回答,不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由于形而上学不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世界,其本质上是通向唯心主义的。上述观点仅表达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而并未表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错误。80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 正确。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以及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81运动具有客观性,因而运动也是物质。 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也必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质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不同的,运动不是一种物质,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8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观念的东西来自于客观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才说不过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反映到人脑之后,才能形成意识。其次,从意识的形成来看,先要有客观对象,没有对象的存在,就没有对它的映象,反映者依赖于被反映者。此外,还要有人脑的作用,对感觉经验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才能形成具体的意识。 83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客观事物,而不能说是主观自生。因为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各种意识形式,不论其内容如何特殊,看起来如何远离现实生活,都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来自现实、来自物质世界。 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错误的理论、荒唐的观念、离奇的幻想,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仍然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84 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 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它要求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意义。割下来的手,由于它脱离了整个有机整体,失去了生命,丧失了它原来具有的能够劳动的性质和功能,因而不再是名副其实的手,而只是名义上的手。85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错误。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在形式和现象上是否新奇,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为新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8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此,其他规律和范畴无足轻重。 错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是不能因此否定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作用。因为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科学体系,这些规律和范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和作用,不能随意加以否定和取消。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但这个核心正是相对于其他范畴的非核心地位而言的,如果否定了其他规律和范畴,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也就没有意义了。87 矛盾只存在于混乱的思想中,现实事物中根本没有矛盾。 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现实中充满矛盾。当现实中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自觉地反映出来,就构成辩证矛盾。混乱的思想往往是由于违反思维逻辑的基本规则,造成思想中的自相矛盾,即犯逻辑矛盾的错误,它不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和辩证矛盾是不同的。88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所以斗争是不受限制的。 错误。这是对“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正确命题的错误理解。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不是说矛盾斗争性不受任何因素的制约,或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条件,而是说它能够打破既有条件的限制,使矛盾的斗争表现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贯彻下去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受同一性制约,矛盾的同一性制约着矛盾斗争的形式和界限。所以,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上来看,说矛盾的斗争不受限制也是错误的。89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 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是指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它不包括具体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点。所以,不能说个性寓于共性之中,个别存在于一般之中,这种说法颠倒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没有独立的存在形态,它们存在于个性、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9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共性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或方面大致地概括特殊,它只是特殊的一部分、一方面或特殊的本质,特殊性、个性不可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则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这种关系不适用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91 两点论就是均衡论,重点论就是一点论。 错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既要注意主要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