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语文论文:扎根课堂,让语文课不再低效迷茫 .pdf
-
资源ID:42667422
资源大小:59.08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小学语文论文:扎根课堂,让语文课不再低效迷茫 .pdf
扎根课堂,让语文课不再低效迷茫关键字:文本核心价值内容提要:我们需要找到一条贯穿语文课堂的线,让课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条线应该是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住它,语言训练就不再漫无目的,形式的变化也能真正服务于内容,教师不再惧怕孩子的质疑问难缘起在争论中迷茫有人说数学几乎每堂课都有明确、具体、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定位,这种知识都有序地呈现在教材中,与相对独立的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相吻合,就好比超市里出售的“小包装”食品,既方便选择,又便于处理;而语文教材的课文则如自由市场里活着出售的“整鸡”、“全羊”,虽然外观生动、鲜活且营养丰富,但确又让一般消费者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对一篇篇课文进行二次加工,以确定在这篇课文中,什么是有价值的,通过这堂课的设计和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教学目的。然而到底如何处理却以“教无定法”模糊以对。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针对这个“例子说”,纷争又起:有人将文本视作仅供学生学习字词句段篇语文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一个个“例子”。有人则强调以文本为例子进行“人文熏陶”是关键。那么的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怎样捕捉,东一榔头西一棒?“人文精神”怎样挖掘,“处处说教”?有效解读文本路在何方?处在庐山之中,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迷茫和苦恼。追寻众里寻她千百度你一定欣赏过成串的珍珠项链,一颗颗圆润晶莹的珍珠被有序地串成一串,显露着华美和高雅。我们的目光都被珍珠紧紧吸引,忽一日,珠子散落一地,美也碎成一地。我们才猛然觉悟,是那条不起眼的线让珍珠成为美的整体。这让我们语文老师是否很有启发呢?教材里的每篇文章都散落着很多熠熠生辉的“珍珠”,值得俯拾而来细细体味,然而这里捡一颗,那里捡一颗,只是几颗散乱的珠子而已,无法显出整体的美感。我们也迫切需要一条贯穿课堂的线,让课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条线到底是什么?我在实践中苦苦追寻语言训练不再漫无边际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两只驯鹿与小鸟之间发生的故事向我们描绘了一种纯洁美好的友谊。课文以时间为序,也以老驯鹿和小驯鹿的角色变换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尾处写到:小鸟长大后告别驯鹿爸爸,飞向远方课文中的这处留白是一个值得捕捉的语言训练点。然而这看似普通的语言训练点却折腾了好几个回合。采撷两个片段证实。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6 页 -教学片段一:师: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向远方小朋友们猜一猜,小鸟会飞到哪些地方?看到些什么呢?孩子们自由讲述。师:大家猜得对不对,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一些图片,能不能涌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出示:小鸟飞到,看到。孩子们纷纷练说。教后反思一:抓住文中的空白进行语言训练,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来练说,并提供一些辅助图片,利用图片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表达。孩子们有话可说。可是我却感觉到学生说得越多就离文本意境越远,小鸟去过哪些地方和文本要表现的主旨“美好纯洁的友谊”似乎并无什么关联之处。这样的训练只是为了训练而训练,对于感受文本本身的意蕴并无多大的意义。教学片段二:小鸟长大了,她告别这棵树飞向远方,她会飞到哪儿呢?结合图片出示句式:小鸟飞到,看到,心想。生 1:小鸟飞到桃花盛开的桃园,看到桃花像一片片红云,心想:要是我的老朋友能和我一起来欣赏这美景多好啊!生 2:小鸟飞到美丽的桃园,看到灿烂的桃花,心想:回去后我一定要把这美妙的景色描述给我的老朋友听。生 3:小鸟飞到一望无边的大海边,看到沙滩上各种各样的贝壳,心想:我要带上一个当礼物送给我的老朋友。单独出示句式,除了图片上展示的地方,小鸟还会飞到那儿呢?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言。有的说:“小鸟飞到绿油油的山坡,看到漫山遍野的嫩草,心想:这草儿可是我好朋友驯鹿的最爱啊!”有的说:“小鸟飞到清凌凌的小河边,看到自己一个人的倒影,心想:真想念老朋友带我到小河边玩耍的日子啊。”教后反思二:从孩子们的发言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的语言得到训练的同时,对文本中小鸟和驯鹿之间深厚的友情也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小小的变化:针对原有的句式增加了一个“心想”,这样一改变就让孩子能够进一步揣摩小鸟的内心世界,体会她身在他处却心系朋友的真挚情感。许多观课的老师都说这个“心想”加得妙,正是它使得孩子的思维无论被放飞出多远,都不会是脱离文本式的“天马行空”,这使得一个语言训练点既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深刻内涵,受到人文的熏陶。反思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6 页 -此处巧妙的改进,我恰恰是从“让孩子们感受美好纯洁的友谊和情感”这一文本的核心价值出发来设计的,因为抓住了这条绳索,让语言训练不再是为练而练,而是与文本内核紧密相连,将工具与人文紧密融合,实现文本核心价值和学生语言发展的和谐共生。形式变化不再喧宾夺主曾经有段时间,为了表现语文的丰富性,老师们把说学逗唱“十八般武艺”都搬进了语文课堂,抢占了文本应有的地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确让语文呈现“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那么语文课是否只能有几种固定的形式呢?这显然是否定的,其实就形式而言并无对错之分,存在问题的是执教者怎样运用的问题。望月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美文。著名作家赵丽宏借助精美的文字刻画出小外甥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的形象。当然在文字的深处更诠释了望月的含义所在:望月所得、望月所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领孩子们来捕捉呢?且看-两种设计:有两位老师分别执教该课。甲老师以第二段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先播放一段与月亮有关的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第二自然段配上刚才的音乐,教师范读后再次让孩子来说体会。最后让孩子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来谈一谈,并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孩子们,刚才的音乐和文字虽然都是表现月亮的,但带给我们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文字听别人读是一种感受,自己读是一种感受,相同的文字浅浅的读是一种感受,读进去又是另一种感受。望月之情是否也与此理相同呢?让我们走进文字细读,相信你会有精彩的发现。乙老师是这样来安排教学重点的:师:划出文中写月亮的诗句,分别练习读一读,说说你从诗句中读到了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来交流。生读书划句后交流。生1: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月盘。”读出李白小时候的天真可爱。生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我读到诗人张继落榜后无限的惆怅。这样的诗句真可谓让人愁肠百结,诗中的景物仿佛也在呜咽。师:正如同学们所言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望月的感受并不相同,来让我们也在对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怀。生对诗体会。师:月在诗人的眼里多情多感,在小外甥的眼里会是怎样的呢?生读句品味。师:那么月在你的眼里又是怎样的?生自由讲述。师:这就是你们孩子眼里的月多姿多彩,多乐多趣。的确从古人到今人,从成人到孩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6 页 -子望月之感,望月之情皆不相同。一种声音:两位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虽然又很大的差异,但无论是执教者甲引入音乐的元素,用丰富多变的形式几次三番引导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再升华认识也好,还是执教者乙从对古人眼中月的吟诵品味到对小外甥眼中月的欣赏再到对学生眼里心中之月的挖掘也罢。采用的教学形式固然大不同,但殊途同归,细观教学流程,不难发现有条红线贯穿,那就是“望月之情,因人而异”。所以形式求变求异,却“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如海洋般宽广,如天空般深远,它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正因为语文博大的包容性,使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活跃在语文课堂之上,那么应该以怎样的标准选择合适的形式来有效地解读文本,提升语文教学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呢?以上两位老师的课堂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学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是必须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出发,以文本为“例子”,引领学生在字里行间扎扎实实地走几个来回。质疑问难不再束手无策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赏析和思辨能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许多老师都怕学生质疑问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一点是担心面对学生的质疑,难以把握引导。我在执教狐假虎威和猴子种果树两课时均遭遇学生的质疑问难。现象篇:(一)课临近结束时,我让孩子来说一说文中的狐狸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有孩子说:“文中的狐狸非常狡猾,它在被老虎捉住后,想出办法来欺骗狐狸。”也有孩子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它在生命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能够想出办法来救自己。”于是双方就狐狸是“狡猾”的,还是“聪明”的,争执不下,前者以文中也声称狐狸是“狡猾”的为由试图说服对方,而后者坚持认为不能说设法挽救自己生命的人是狡猾的,难道眼睁睁地让别人把自己吃掉吗?还尖锐地指出课文中把狐狸界定为“狡猾”是一种错误。双方难分高下,把难题抛向了我。其实学生的两种见解都是文本的价值所在,所以我都给予了肯定,也作出区辨: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狐狸看作“狡猾”的“形象代言”,可是在这一则故事中是老虎要把狐狸当作食物,狐狸撒谎是为了自救,的确不能说其“狡猾”。在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开动脑筋尽量使生命不受侵害。(二)我在执教猴子种果树一课时,在精读文本体会小猴子没有主见,急于求成之后,有孩子提出“为什么小猴要把先栽的树拔掉呢?如果是我,我会在旁边一一种上那些树的。”“是啊,是啊!”许多孩子都附和着。我也觉得道理,便反问到:“那么为什么小猴子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6 页 -不这样做呢?”“因为他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它连想都不想就先拔了再说。”“他急于求成,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细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做法。”“我们的这种做法就是经过多次考虑得出来的好办法,说明我们不像小猴那样既没有主见和耐心,还急于求成。”听得出来,学生在解决自己提出的疑点时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主旨。反思篇:狐假虎威是一则流传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它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于是,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多少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是为了吓跑百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对文本的核心价值有个准确的判断,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哈姆雷特”只会是“哈姆雷特”,不会是“马小跳”,不会是“林黛玉”。当学生对文本持质疑态度时,我们从正确的文本核心价值出发,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地引导,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学猴子种果树一课,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不慌不忙,未急于下结论,而是将问题拿出来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文本核心价值的再思考,在讨论中又一次深化了孩子们对文本核心价值“做事情要有主见,有耐心,不急于求成”的认识。可见,在面对孩子们的质疑问难时,能够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出发,进行引和领,不但能化解质疑之难,还能对有效地解读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获得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实践中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我深深感受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就是文本之“绳”。当我们将教材视作“例子”,对孩子展开工具性训练和人文性熏陶的时候,都应该关注到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旨高而言秀,意雅而辞美,离弃了内涵意旨,文章的外化形式语言文字就只是一堆零散堆积的词句材料,无以成文,同样离开对文本核心价值的追寻,解读文本的过程就会显得杂乱肤浅,准确贴切、生动形象、炽热优美的语言文字难以得到迁移和内化,绝妙精当的人文精粹、深刻哲理的思想文化难以得到体悟与积淀。当语言文字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6 页 -的训练有了文本核心价值的导向,当形式变换考虑文本核心价值的需要,当解决孩子的质疑问难能从文本的核心价值角度予以积极地引导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有主心骨,我们解读文本就有了一条牢固的主线依托,就能将每颗灿烂的珠子串作一串精美的项链。参考文献:1、王荣生.从四对关系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小学语文,2008(17)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6 页 -